新国学网:那个画的非常可怕的人,是人们不敢直视的腐朽与恐惧_作品

编辑:陈思竹 来源:楚寻欢
 
弗朗西斯·培根《自画像》(1971)》》弗朗西斯·培根:孤立的肉欲,兴奋的绝望文/楚寻欢在上个世纪初

弗朗西斯·培根《自画像》(1971)

》》弗朗西斯·培根:孤立的肉欲,兴奋的绝望

文/楚寻欢

在上个世纪初,在爱尔兰的一个上层家庭,患有严重慢性哮喘的你16岁便被严格而暴戾的父亲赶出家庭,画画成为你兴趣之外隐秘的宿命。

那些扭曲的脸,是你尽情享乐的通道,是你探寻自我的本能,是人们难以面对内心孤立的肉欲,是人们眼中“那一个画的非常可怕的人”。

当你谈起肉铺的时候,不忘指出:“这里有肉的颜色散发出来的伟大的美。”正如托尔斯泰提到安德烈耶夫和他的短篇小说时曾说:“他想要吓我,可是我并不害怕。”

看到那些敞开呼吸的血肉在你的笔下复活,仿佛看到了皇帝的新装。

此刻,我成为了那个凝视深渊的儿童,我绞死梦魇走近你,一片冰心只臣服于本能的痛苦与快感。

你说,文学是口井,而创造就如同爱,你是情不自禁的,于是就有了灵感来自斯库罗斯与艾略特的三联画。

当你与卢西安·弗洛伊德走过30年的友谊分道扬镳,当你与心目中最伟大的缪斯——戴尔结束十年的爱情(同性恋),你的人生便如凌乱的画室一般在混沌中愈发充满能量。

人们常常以来自黑暗的狂野来形容这种爆棚的能量。

“生命以痛吻我,让我报之以歌”,从戈雅到梵高、毕加索直至苏丁,莫不如此。

在上个世纪初降生的你与巴尔蒂斯、达利以及其后的卢西安·弗洛伊德没有迎合彼时盛行的抽象表现主义,而是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独立特行的路。

一种本能的释放倘若蒙克诡异的“呐喊”,又似席勒放肆的“情欲”,或者巴斯奎特异化的“涂鸦”。

如此种种,生命的每一次呼吸与律动所带来的的精神爆破改变不了悲剧的命运,可我还是忍不住要去看你诡异的足迹。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在你的画作前流连忘返,那些惊世骇俗的容颜,仿佛这深秋趔趄的脚步,昭示着冬天严寒的逼近。

人世间的种种相逢,不过是大自然本质的对话

“那一个画的非常可怕的人”,是人们不敢直视的腐朽与恐惧。

你孤立的肉欲,那沧海一粟的瞬间,散发着兴奋的绝望,叫醒了后来者无数次惊鸿一瞥的灵魂。2019/9/18

延伸阅读(据网络资料整理):

近日,在巴黎蓬皮度艺术中心开幕的新展“培根:书籍和绘画”(“Bacon: Books and Painting”)汇集了60件他的晚期(1970-1991)作品,并有12件三联画,以展现文学如何影响了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创作。

培根在他的伦敦工作室里曾有一个巨大的图书馆,上千本书随意放置在书架和地板上,供他需要时翻阅。而在1992年培根去世后,其中约有1300本捐给了都柏林的圣三一学院。本次展览将这些书全部借来,为观众提供进入培根作品的另一条途径。

培根阅读、标记并经常将部分书中情节运用到绘画上,比如埃斯库罗斯,莎士比亚,让·拉辛(Jean Racine),巴尔扎克,尼采,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弗洛伊德,艾略特(T.S. Eliot),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以及普鲁斯特等作家的书他经常会翻。在1966年与英国艺术评论家大卫西尔维斯特的访谈中,培根表示,其中一些已经融进他的血液(by heart)。

弗朗西斯·培根《灵感来自斯库罗斯的三联画》(1981)

1963年与培根成为朋友的传记作者迈克尔·佩皮亚特补充了一些培根最喜欢的文学作品——像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Four Quartets)和康拉德的《黑暗的心》都是“孤立的文学高峰,而培根又是他自己那种孤立的艺术高峰。”

培根喜欢的作家间有一条隐秘的逻辑,即反对当时的价值观,反对教条,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后来,培根的同性恋取向,以及无神论的宗教思想更激化了他的家庭矛盾。所以在培根的画中,他几乎一直在寻找一个父亲形象,在这个过程中他找过妓女和情人,并经常因此陷入虐待关系。

书籍于是成为他创造自己新形象的一种方式,并在他彷徨时为他指引了方向。“他非常喜欢赤裸裸的悲剧故事,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生活就是同样的悲剧”佩皮亚特说,“他在书中找寻他的同类。”

弗朗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年),是一位生于爱尔兰的英国画家。其作品以粗犷,犀利,具强烈暴力与噩梦般的图像著称,他扭曲、变形和模糊的人物画使他成为战后最有争议的画家之一。

培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英格兰人家庭。16岁时他离开家,居于柏林和巴黎,直到1929年定居伦敦开始接触油画,同时不断实验水彩画与素描。在此期间的作品有机而怪异,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特色,不过一直都默默无闻。1943年一1944年,由于身体的原因而不能服军役。培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绘画活动上,成为了一名职业的画家。他是自学成才的画家。他的早期作品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1945年当他的三联画《三张十字架底下人物的素描》在伦敦展出后,他受到了广泛注意。

培根几乎全靠自学,运用多变的技法表现各种恐怖、愤怒和兴奋的形象。他最擅长运用粗犷强劲的笔触来表现画面中人物的恐怖、荒蛮、孤寂、兴奋和愤怒。培根的笔触中隐含着内心的想象和情绪,虽然人物的形象被肢解甚至扭曲,但依然保持着可以辨认的形象。在培根的笔下,形象不再是再现的重复,而是向人们展现了命运真实的面目。培根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试图把某种情绪形象化”。他喜欢表现孤独和苦恼的主题。他所绘制的人物在画面上变成了令人不适一种恐怖,巨大的苦痛感撞击着观者的心灵。正是这种敢于直视内心感受,毫不介意地表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引起了人们的内心关注,也让当时的画坛为之震撼。人们把他的作品与戈雅的奇妙作品相媲美。

培根喜欢凡·高,因为凡·高是位具有痛苦意识的人,喜爱用激动的笔触传达内心的挣扎。在气质上培根与苏丁有相似之处,苏丁也是一位用痛苦的眼光看待世界的画家。他总是以人作为母题作画,他把人物描绘所传达的紧张、痛苦和恐怖的感受,上升到一种崇高的境界。他曾说过:“我希望我的画看上去仿佛是人类由此通过时留下的痕迹,是已经在消失的记忆。”他的画向人们揭示出生存中的痛苦和人类天性中既可怜又可怖的一面,能引起人们的思索。

Study after Velazquezs Portrait of Pope Innocent X 1953

1952年培根依照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教皇 英诺森十世肖像》画了一系列教皇的肖像画,画中的红衣主教隐匿在半透明的帘子后面,这一人物坐在宽阔的空间里,但形象模糊不清,宛如被帘子挡住了似的,他的表情通常是张着大嘴尖叫或打呵欠。这些变体画都延伸他1949年就开始借用的委拉斯开兹的作品,这个主题在他以后的作品中不断重复出现。培根故意把教皇这一系列形象隐匿在帷幕中,其涵义可能是让观者从中感到幕后那躁乱、恐惧的人物状态。不过,画家确实“画”出了本来不属于视觉领域的人的精神暴发力。

自从培根死后,其声誉与知名度逐步提高。他的作品获得大众的敬仰和等量的排斥。撒切尔夫人曾经对培根做出这样的阐述:“那一位画那些可怕的画的人”。培根在世时是泰特美术馆两度回顾展的主角,并于2008年在同一间美术馆得到了他第三次的回顾展。培根坚称自己从不对其创作草图准备,只有即兴创作;可是他死后有部分草图被大众发现。虽然泰特美术馆肯定了这些草图的真伪及其合理性,艺术市场还未能承认这些作品。1990年代初期,几张被认为已经毁掉的作品,包括50年代初期的《教皇》和60年代的《头像》重新浮现在艺术市场,这些作品同样得到了大众的肯定。

据外媒报道,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一幅作品2013年11月13日在纽约拍卖会拍出1.424亿美元高价,刷新艺术品拍卖价最高的世界纪录。这幅培根在1969年创作的画作《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三联画)描绘的是培根的一位艺术家朋友卢西安·弗洛伊德。

培根与弗洛伊德在伦敦街头

培根与弗洛伊德、乔治·戴尔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整个欧洲一片狼藉;现代主义艺术正蓬勃发展,新旧观念产生激烈碰撞。

这一年,36 岁的培根与 23 岁的弗洛伊德相识于英国伦敦。也许是因为祖辈上的相似——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后人;弗洛伊德则是精神分析学派始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孙子,二人第一次见面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自此之后,他们几乎天天见面,并常在伦敦苏荷区的一家酒吧讨论艺术。偶尔,他们会为对方创作肖像画。从弗洛伊德创作于 1956 年的作品《培根像》来看,培根显然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他虽然坐着当模特,却一直在抱怨,最后甚至彻底放弃,所以弗洛伊德的这幅画最终没能完成。

与弗洛伊德的创作方式不同,培根并不需要实际的模特。

1964 年的一天,当弗洛伊德像往常一样来到培根的工作室,自己的画像已经在画架上,即将完成。画里的弗洛伊德有着大头针一样的眼睛和宽大厚实的下巴,完全不像本人。不过,这就是培根眼中精神性的弗洛伊德。

《培根像》 弗洛伊德 作品 1956 年

《弗洛伊德像》 培根 作品 1964 年

感情上,二人都有着旺盛的精力,留给世人充分的八卦空间。弗洛伊德长相俊俏,风度翩翩,拥有无数情人;培根则不同,他与其同性恋人是充满性暴力的感情。

对于培根的“苦难”,弗洛伊德始终无法理解,他不明白为什么培根每天心甘情愿的在挨打和被暴力中度过,这让培根觉得弗洛伊德无法理解他,甚至讥笑他只是一个“天真少年”。

60 年代初,乔治·戴尔( George Dyer )走进培根的生命中,并成为他最重要的爱人。在他们相处的 10 年里,戴尔成了培根最伟大的缪斯,他出现在培根的许多画作中。也是在这个时期,弗洛伊德通过培根与戴尔渐渐熟络,他也曾画过这个有些脆弱的男人。比较来说,二人的风格相去甚远,一幅强烈扭曲,一幅则是平静松弛,但他们都是真实的戴尔。

《乔治·戴尔像》局部 弗洛伊德 作品

《乔治·戴尔像》 培根 作品

从戴尔的绘画中可以看出,培根和弗洛伊德对肖像画有着不同的认识。

培根认为传统的面部肖像几乎无法表现出动态,更谈不上体现心理活动的丰富。它们无法传达出人类对于死亡的认知、对徒劳的担忧以及对近代历史这场梦魇的恐惧,而这些恰又都是培根所认为现代背景下最为重要的根本和真实。

弗洛伊德的绘画则是建立在素描功底上,但在培根的影响下,他渐渐放弃了以往的工作方式,“我想,培根自由的画法确实促使我变得更加大胆了。当我意识到自己是在线描而不是绘画时就会非常恼火。于是从那以后,很多年来我再也没有画过素描。”

这种方式虽然激进,却启发了他不过分专注于眼前人物和气场的描摹,从而通过一些模糊化的处理和主观情感的添加,使画作更具有人性的洞察力。

二人绘画语言上的迥异,或许源自不同的成长环境,同时,这样的差异也为彼此的友谊埋下了隐患。

培根出生在军人家庭,父亲严格而暴戾。作为家庭的“异端”,患有严重慢性哮喘的培根,16 岁便被赶出了家门;弗洛伊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机智热情,在母亲的宠爱下,他既温柔体贴,又无法无天。

弗朗西斯·培根《纪念乔治戴尔》(1971)

1971 年 10 月,巴黎大皇宫为培根举办大型回顾展,这是他艺术家生涯的巨大成就。培根是第二位享此殊荣的在世艺术家,前一位是他的偶像毕加索。但就在展览开幕前的两天,戴尔因药物过量死在了酒店中。这件事深深地困扰纠缠着培根,不久,他与弗洛伊德在一次争吵后不欢而散,最终彻底决裂。(完)

培根作品一览:

Study for a Portrait 1952

Two Figures 1953

Man with Dog 1953

弗朗西斯·培根《1944年三联画的第二版》布面油画 198×147.5 cm 1988年作

《1944年三联画的第二版》局部

弗朗西斯·培根《人体与肖像研究》 油画,粉彩,气溶胶涂料和画布上的干转印刻字 198 x 147.5 cm 1988年

弗朗西斯·培根《对一头公牛的研究》(1991)

培根在工作室

荐读:

他的画让人头皮发麻,惊心动魄——安静的狂野,水墨的逾越

楚寻欢

寻欢论艺,随艺寻欢

楚国人,南蛮北漂客,业余艺评人。喝尽欢的酒,唱流浪的歌,凡此种种皆为随艺而行的一种寻欢。

QQ(微信):787346167

来源:微信公众号“楚寻欢” ID:chuxunhuan2014


关键字: 内容标签:作品,作品
下一篇:你恋爱时那点小心思,全被他一点点戳穿了_瞬间-男孩-男女||上一篇:文物收藏揭秘珍贵古瓷的保养方法_人物-拼接-洗刷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