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刚《想你一万年》(2018)
SGA沪申展览 “余波”
陈彧凡《把它抛向空中3》(2018) SGA沪申展览
陈彧凡《把它抛向空中3》(2018)
SGA沪申展览
1965年,约瑟夫·科苏斯用发光的白色概念图标拼写出“霓虹灯”一词,融合符号、文字和材质的界限,表现出当时结构主义思想的特征。新现实主义艺术家马歇尔·雷斯将霓虹与高饱和度绘画并置,进一步拓宽着艺术的边界。
陈彧凡《浮木》(2016)
陈彧凡《浮木》局部 (2016)
陈彧凡的作品常带有一种熟悉和疏离感并存的矛盾,这源于艺术家多年来辗转于故乡福建莆田和上海等城市的个人经历。在急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代潮流中,人们逐渐学会习惯新的节奏和愈发同质化的闪烁夜景。历史学家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发明了词汇“幻灭的夜晚” (disenchanted night) ——城市的绚烂霓虹下,人们回溯自我经历却感到遥远而陌生。
高伟刚《一万年》(2017)
SGA沪申展览 “余波”
“我意识到我们社会疯狂飞速地发展、扩张。我们是如此渺小。” 艺术家高伟刚在谈到展览“余波”中的作品时这样说道。展览包括一系列写实绘画与人造光结合的装置,其中《一万年》描绘了无人的静谧海域:发光的LED灯对画面进行遮挡和分割,凝固的海浪告知时间的停格。大海与灯管、自然与人为的风景,什么是真正的静止,什么是真正的永恒?在展览中,灯光对自然之景是一种照亮,同时又是一种遮蔽。
高伟刚《等你一万年》(2014-2019)
SGA沪申展览 “余波”
"陈彧凡《源》2017 SGA沪申展览
陈彧凡《源》2017
SGA沪申展览
关键字: 内容标签:把它,等你,布施,把它 等你 布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