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小议中日韩文化艺术的发展关联:从山川异域_风月同天到当代雕塑创作_日本-雕塑-艺术-韩国-发展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发布
 
引言:2020年之初至今全人类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灾难,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中国自疫情爆发之

引言:

2020年之初至今全人类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灾难,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中国自疫情爆发之初就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国人民的慷慨捐赠与支持,对中国抗击新冠病毒给予了巨大帮助。

GfnhAU6eS1A1wTPI2LlrVUhkwl7zAu5ajzKCUYRi.jpg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是在中国爆发疫情初期第一个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的国家。其中,日本在捐赠物资上所附的优美诗句,更是因其暖心的举动迅速火遍网络,在这个抗击疫情的寒冷冬季掀起了一股诗歌热潮。

历史关联:

在本次疫情的捐赠物中,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两句诗附在了捐赠武汉抗疫物品的包装箱上。这两句诗出自日本奈良时代的皇族长屋王所作的《绣袈裟衣缘》,而这两句诗背后的故事,则与历史上著名的鉴真东渡有着极大关联。“明皇时,长屋尝造千袈裟,绣偈于衣缘,来施中华。真公因泛海至彼国传法焉”。长屋王崇尚佛学,为求中国高僧赴日本传播佛学,他在赠予唐朝僧人的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的诗句。长屋王这一诚心向佛的行为,感动了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传播佛学及医学知识,为中日文化交流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K6xC58rm7LazZ3jfuFD3legBJ9Ucz70QXuRrmGpn.jpg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东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艺术中心,唐朝时期的中国在经济、文化、艺术和综合国力上都位于世界前列。通过研究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的传播总是遵循由强势文化流向弱势文化的趋势,因此唐朝时期处于中国古文明辐射圈的日本与高丽也受中国古文化的影响巨大。日本自汉朝时便开始向中国学习,在唐朝时更是先后派遣了十几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而鉴真大师对日本的贡献则主要是在佛学、医学、建筑等几个大的方面,除此之外,伴随着佛教东渡,庙宇兴建也对日本佛教壁画的发展起到了连带作用。到了奈良时代后期日本绘画在吸收唐朝绘画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唐绘”风格。

此处谈及鉴真大师,就不得不提另一位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日本高僧——明庵荣西。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之后,发展到北宋时形成了“五家七宗”,但是在宋代之后仅存临济、曹洞两家,其余几家悉尽失传。其中临济禅宗传于浙江大慧派,而位于浙江的宁波港,是宋元时期官方指定的对日贸易港。公元十二世纪,日本镰仓时代的高僧荣西自宁波登陆中国学习佛学,在宁波天童寺嗣临济禅宗佛法后返日,开创了日本禅宗。在荣西之后又有道元、隐元等人逐渐将日本的禅宗派系发展完善,在与日本文化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禅宗文化。纵观历史发展,佛学的传播是一个自印度传入中国,又传往日本的“西学东渐”的过程,然而日本禅的发展却不满足于此,它在发展完善之后又开启了“东学西渐”的模式,在二十世纪初将日本的禅宗哲学思想远播西方,如铃木大拙、铃木俊隆等人都对日本禅宗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众所周知的乔布斯,在大学阶段就研读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并对其一生产生很大影响。

除了在宗教传播上的贡献,荣西高僧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茶文化的传播。他将禅宗思想带回日本的同时再次将茶种带回日本(首次是最澄大师在九世纪初将茶种由中国带回日本),并将茶文化进行广泛普及,因此荣西也被日本人奉为“茶祖”。直至十六世纪末,由吸取历代茶道精神的集大成者千休利创立了正宗的日本茶道。相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实用性特征,由于茶文化被荣西带回日本之初是在僧人间进行传播,所以日本茶道更加注重对“禅”的参悟,它是一个集艺术、哲学和宗教文化为一体的修行。

日本受禅宗“无常”观的影响,在特殊的地理和生存环境下产生形成了独特的“物哀”美学,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的枯山水。与荣西一样同处镰仓时代的吉田兼好在《徒然草》中写道:“不完整的事物更有意义,无论任何事物,圆满、完美都是不好的,保留着残缺的状态反而更有情趣”。产生于唐代,在南宋时期达到巅峰的禅宗画,也伴随着禅宗思想的东传被引入日本,并且在日本备受推崇。南宋马夏画面上所绘的残山剩水,恰好吻合了日本物哀美学中对于残缺美的钟爱。在此之后,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明确提出了“物哀”的概念并且延续至今,形成了一种不局限于艺术层面,而是普遍存在于日本民众中根深蒂固的精神状态。

与中国有陆地接壤的朝鲜半岛在古代由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组成,在公元936年统一为高丽王国。高丽王国在古代曾长期作为中国的附属国存在,而且为了得到政治庇护,从元朝起开始向中国请婚进行政治联姻。这一行为大大加强了高丽与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交流,最具代表性的是高丽忠宣王王璋在元大都期间,曾在府邸建立“万卷堂”,并且邀请诸多元朝文人名仕前来考究经史,编撰文化资料,研讨文学、书画,与被称为“元人之冠冕”的赵孟頫来往甚密。在引来学者传经布道的同时,王璋也从高丽招来很多年轻的学者们前来中国学习,并将优秀的文化艺术带回高丽。赵孟颓的书画借此途径进入高丽并且大为流行,以至于韩国的官方印刷字体,直到在中国的明清时期,一直沿用的是中国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赵体。

朝鲜半岛在那个时代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汉字作为记录工具。朝鲜半岛在十四世纪末期由高丽王朝进入李氏朝鲜王朝时期,直到十五世纪由朝鲜王朝的世宗大王创制《训民正音》才使得朝鲜有了自己的文字——谚文,也出现了汉字与谚文混用的局面。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发表了汉字废止宣言之后,在现在的韩国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汉字了。但是笔者在赴韩国考察时发现,当今的很多韩国老艺术家在作品上依然使用汉字表意或者署名,在作品题材上也有很多选择梅兰竹菊荷花等作为描绘对象。

近现代转变:

纵观历朝历代三个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影响可以发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一直引领和影响着周边国家的文化艺术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和政治因素,中国自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断断续续实施海禁政策,开始阻断了对外交流;清朝自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开始闭关锁国并且长期施行。其间虽有少量对外交流,但是这些政策造成的后果是最终使中国完全隔绝于世界之外,从而使得古代中国的对外影响也日渐式微。而彼时相隔中国万里之外的英格兰却在十八世纪中期爆发了工业革命,这种工业化趋势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先后蔓延到欧洲、北美和世界各地,使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

位于世界东方的亚洲在十九世纪受到工业革命的强烈冲击之后,各个国家也针对这种趋势对自己的发展道路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中国清王朝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之后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启了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但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不能触及封建帝制的根基,所以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开明地主阶级的努力并没有阻止衰败的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期严禁涉外的日本在美国海军将领佩里“黑船开国”的打击下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在1867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序幕,并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主动向美国学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使日本发展成为近代强国;同时期的朝鲜与中国和日本一样,步伐统一的实施了闭关锁国政策。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朝鲜在经历了法国发起的“丙寅洋扰”事件和美国发起的“辛未洋扰”事件之后,并未对朝鲜造成外交政策上的改变。但是却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转换身份的日本的胁迫下签订了《江华岛条约》,开启了“开放”之路。

从工业革命之后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艺术也经历了变革性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自十九世纪末期各种创作风格与艺术流派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西方近现代美术的广泛交流与传播。贡布里希在其著作《艺术发展史》的第七章,“向东瞻望”里论述了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而东方艺术在近现代的发展却几乎没有提及。虽然有很多西方艺术家也从中国古典绘画和日本浮世绘中吸取营养,但是相对而言,东方艺术的发展却呈现出日趋衰落的趋势。

十九世纪末期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武力交手使东方各国认识到自己在各方面的落后并开始向西方学习,除了在工业化、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学习,还有在文化与艺术上的借鉴。日本是亚洲最早向西方进行学习的国家,自明治维新迈开了主动向西方学习的步伐,在二十世纪初已发展成熟的西洋绘画技法,也影响了很多近代留学日本的中国画家,自此呈现出日本艺术开始影响中国的文化回流现象。同样地,二十世纪初期在日俄争端下的韩国最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因此他们的近代美术也直接来源于向日本的学习。

现当代雕塑:

二战之后,在美国当局的主导下,日本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从而实现了日本的全盘西化。这对东方文化底蕴深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极强的日本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战后的日本在进行经济重建的同时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使得东西方的文化和艺术潮流也出现了强烈对冲的局面。发展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了充足经济积累的日本,在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觉的推动下开始进行具有东方文化特色与内涵,区别于美式文化的艺术创作与活动。在寻找日本现当代艺术的出路,摆脱美式文化和艺术对于日本艺术发展的束缚的过程中诞生了使用现成品及各种物质材料进行创作的,极具禅学内涵的“物派”艺术。物派艺术的诞生使日本的现当代艺术首次具有了国际地位,并且对中国的青年雕塑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KNJSS6GuM90FF9IWaAIgPIdhSIxuM6vh85NMxWvX.jpg

关根伸夫《位相-大地》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物派艺术都存在误读,包括“物派”这个名字的翻译。国内的很多艺术家都认为物派是关注于物质材料特性的一个艺术流派,但是在诞生之初的物派艺术想传达的是一种超越物质存在的日本时空观,而不是探讨物质本身的话题。同样地,就像我们在上世纪对西方艺术的误读一样,对物派的误读反而引导了我们在当代雕塑和装置领域对研究材料特性领域的拓展。

94PEtH9xGgpcmhK3oigG0N6acvqGUXa5jIMzHguT.jpg

于洋《偶置》

同日本一样,度过了一系列战乱与政治变革的中国在二十世纪初借庚子赔款留学之机大量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国家留学深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客观地讲,进入20世纪之后的中国传统宗教雕塑已经处于衰落时期,从五四运动时起到上世纪30年代远赴日本、加拿大、比利时、法国等国家学习现代雕塑艺术的先驱们将西方的写实基础造型手法引入到中国,逐步奠定和建立了中国近现代的雕塑教育教学体系和审美标准。西方写实雕塑的教学和创作方法进入中国之后,在前期的发展阶段曾一直被应用于传统写实人物的创作,或者是为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创作服务。

6jVDYRazOQbX3sxwPQgTYnU4WcMOwxckuAEPz1wk.jpg

李金发《黄少强像》

中国的当代雕塑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但是它在中国的发展不像西方土壤中滋养出的当代艺术发展的那般顺理成章,直到九十年代都是一种在摸索中快节奏、曲折发展的状态。在中国的特殊历史时期与环境中,70年代末受文革反思和改革开放的双重影响,使我们的当代雕塑陷入一种主动出击却又被动吸收的状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将还没有完成身份转换的当代雕塑迅速拉入了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1985年,美国艺术家劳森伯格在中国美术馆做展览,受西方当代波普艺术刺激的中国青年雕塑家开始跳出写实雕塑的价值体系,进行抽象雕塑和装置艺术创作的尝试。但是当时的中国青年雕塑家没有全面了解波普艺术生成背后的文化语境,只是脱节地、片面地将其归为西方后现代艺术的一个流行样式。由于这种快速的接受过程不能被及时地消化吸收,所以导致了西方当代雕塑与我们的本土雕塑在价值理念、创作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冲突中逐渐建立起了一种二元对立的状态。

面对这种状态,中国的雕塑家们也在努力地化解这种不利局面,在文化自觉的推动下,通过从民族传统雕塑中吸收资源和养分,将外来的雕塑本土化,创建中国的当代雕塑价值体系。

Yb55JutD0QMlx7rSs9D3NR99BiA8gpLwcbQ86Gj9.jpg

王克平《沉默》

伴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化艺术语境的形成,中国的当代雕塑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反思,在重建当代雕塑话语模式的同时出现了明显的人文主义倾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当代雕塑在形态与边界上的拓展,雕塑行为对文化现场的介入,以及与西方当代艺术思潮的对话等方面都出现了诸多发展与转变。在进入新世纪二十年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中,上述这些转变的持续性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同频共生的状态。

eCyiPGVaZGQmRLdSsGqRV08BnMNbrYeENm1BaOQ2.jpg

吴为山《齐白石》

在自古至今的几乎所有时期,韩国都与中国有着广泛且密切的联系,古代的韩国也曾受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但是尽管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两个国家却依据不同的环境与条件逐渐建立了具有不同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的当代雕塑。韩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早期雏形来源于对日本近现代雕塑的学习,后期又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到到当代,韩国雕塑艺术又形成并发展成熟了自己的精致美学,并且在装置艺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9OErQcyCDgRL78rUlhgcNbQtESyYprPHjzVdfQAU.jpg

崔有让《洞穴守护者》

与中国和日本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类似性,韩国的当代雕塑艺术发展历程也具有一定的跳跃性。毕竟,在一片以东方文化为基础的土地上种植、培养来自西方艺术体系中的种子,并不像欧美国家那么水到渠成。“装置艺术”在韩国的流行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二十世纪的韩国在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积累之后,迅速步入亚洲经济强国行列。在经济上有了国际地位的韩国也开始寻求文化艺术上的话语权,1995年在韩国的南部城市光州举办了第一届光州双年展。通过举办这次国际性的艺术展览,成功地将装置艺术的主流引进韩国并得到广泛传播,而光州双年展至今也已发展成为韩国乃至亚洲知名的双年展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的装置艺术在西方国家已发展成熟,甚至在许多大型的国际艺术展中已发展成为主流。同样地,与波普艺术进入中国时的处境一样,这个装置艺术的“舶来品”在韩国也没有肥沃的土壤和适合的替代品,所以具有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年轻雕塑家纷纷出国留学,在西方当代艺术氛围中进行装置艺术的创作尝试。进入新世纪,伴随着韩国装置艺术融汇中西的快速发展,它的呈现方式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20世纪80年代使用现成品进行单纯组合重构的创作模式了,而是通过将声光电、机械动力原理等纳入它的创作手段,逐步扩充势力范围。在信息传播迅速的网络化时代,信息获取的即时性使我们进入了一个成果共享的时代,中国的青年雕塑家也灵敏地嗅到了动态装置艺术潮流的兴起之势,在2010年前后开始了动态装置艺术的尝试与探索,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

总结:

通过简单梳理三个国家在古代的文化艺术关联可以发现,相对于西方文化,具有传统东方文化价值认同感的三个国家,在彼此间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心理接受度上有一种先天的优势。从雕塑创作而言,日本与韩国在当代雕塑创作中所延用的东方式哲学方法和在创作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也为我们的当代雕塑创作提供了很多参照和可学习之处。从艺术发展规律的角度而言,日本和韩国已经走过的当代雕塑之路也会为我们的当代雕塑发展提供前车之鉴。因此在当代雕塑进入新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中国的青年雕塑家积极地向日韩进行学习和借鉴。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寻求文化复兴,谋求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国际话语权的意识日益清晰,在青年雕塑家中也出现了一股具有中国时代价值观与文化内涵的文人化倾向创作潮流。

cUJH7u0ajMgWCZ2QtED9rXPuQ03QYf7cAXzKtwPl.jpg

王朝勇《速写》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便利快捷的信息交流,中国的青年雕塑创作也逐渐融入东亚整体艺术氛围甚至登上全球艺术舞台。全球范围内雕塑艺术的发展推进与创作手段的革新,以及最新出现的电子编程和3D打印技术使雕塑家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很多在传统手工操作中不能实现的创意利用电脑技术或者影音呈像就能将作者的意图传达出来,一些利用计算机和影像技术制作的跨界装置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在这种新的创作条件和全球语境下自由成长起来的,具有开放性思维与眼界的各国青年雕塑家,他们跳出雕塑艺术的传统概念,在作品中广泛融合了雕塑、绘画、声音、光影、机械动态装置等多种表现形式,在不同学科、不同艺术门类之间跨界融合、交叉感染,极大地拓宽了全球范围内当代雕塑的权力边界和艺术表现力。每个国家的雕塑家在寻找具有本土特色艺术风格的同时也积极与外来雕塑文化进行对话,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当代雕塑艺术日渐趋于平行推进、同步发展的趋势,正所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韩国,发展,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雕塑,艺术 韩国 发展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日本 雕塑
下一篇:春暖花开,我们来了!_雅昌展览季-京东方-画廊-上海||上一篇:致敬战“疫”英雄_川美打造大型群雕《冬去春来》_四川美院-雕塑-群雕-创作-重庆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