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艺术还可以这样玩?——1314×100公里专题论坛_《1314》杂志-100公里-美术馆-生态-项目

编辑:李璞 来源:雅昌网 
 
【直播回看】1314×100公里:艺术还可以这样玩?成都自古就是偏安一方、自我生长。当下的艺术生态处

k3r5JGTYPWUyAhJvIFyg6k86wK5EKgT2toABLVMM.jpg

VjDqgYmqfzEX8lMJ7u2uSf8gWygMXmm9nLhoM34O.jpg

【直播回看】1314×100公里:艺术还可以这样玩?

成都自古就是偏安一方、自我生长。当下的艺术生态处于生机与危机并存的状态。

在这里有一个由艺术家自发组织的艺术项目——100公里。它在城市非常规的空间中展开当代艺术实践,鼓励和支持本土年青艺术家试错、思想或行动实验。将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临时的实验共同体,促进和反思艺术家的个体生产,在美术馆和画廊模式之外,搭建艺术家可持续创作的自主平台。

聚沙成塔,积微成著,100公里已经成为西南不容小觑的艺术力量。自2017年1月的第一回开始,经过了两年的持续发声,时至今日,先后有23位艺术家参与其中,足迹遍布成都、重庆、南京、上海等城市,举办了12场展览,8次公共讨论,一共有65多件作品因此诞生。

FoV7gaew8Nh7Soa12jKknMAxLiwrmjyi8HyyzDIC.jpg

k2HRBSkqQ4obLO4wdNNlorWO0wNAAIXBHJPo8O3z.jpg

现场嘉宾合影

《1314》作为成都本土唯一一本专业的独立艺术杂志,自2005年创刊以来,一直关注着成都的艺术生态,并为其发声。不仅联合艺术评论家张颖川对话40多位艺术家,关注艺术家的创作与方法,还一直持续报道新晋艺术家,关注艺术家群体的创作。此次,《1314》对100公里这一艺术群体,进行了60多页的大篇幅专题报道,试图探讨两年来参与100公里的艺术家从个体创作、个体机构化到艺术与城市、跨城市之间的关系。

5月19日,在整场论坛持续了三个小时,1314杂志主编程艾就1314杂志的关注方向以及100公里的专题进行了分享,100公里发起人艺术家张晋分享了今年100公里的新计划,艺术家普耘和杨方伟探讨了关于自身艺术创作的思路和个体的经验,艺术理论、文化研究学者杨光影博士分享了他关于“研究型艺术介入艺术和社会”的研究报告。最后的沙龙讨论环节,来自美国的艺术评论家康书雅博士、麓湖•A4美术馆首席策展人李杰、以及著名行为艺术家周斌共同探讨了100公里与成都艺术生态的关系。

RAQOovkoHBJb24kD56zbwAniFSfWPZmIgp90geUz.jpg

Xu9BOVASXZAjQKJWyQ1vGd7JzPDtp9ckOTz0N66g.jpg

hbr2xdHtrMCNpDcYV7VWDO4Ta0JUsDskiHqWkGJF.jpg

参与论坛的观众除了艺术行业的从业者,大多数都是艺术爱好者,有观者表示:“活动深入浅出,引人深思。”正如其中一位嘉宾分享所言:“艺术不应该高高在上,应当和当下与大众发生关系。潜移默化,微妙的影响,艺术才更有意义。”

杜尚用自己的观念颠覆了大众的审美理念,当下个人艺术上的微型革命也在悄然发生。

嘉宾部分发言:

cg9eblVv5r419qUsQJCLxTeKdavenZe1EHo0JykH.jpg

杨方伟

杨方伟《陌生经验中的身体张力》

杨方伟将分享参与100公里项目的个人体验和作品创作的思考过程。100公里项目很重要的一种机制就是让个体摆脱熟悉的环境,在短时间内遭遇陌生环境。所以如何面对陌生环境产生的张力便是杨方伟体验与思考的基础。围绕几次行走的经历艺术家将会分享在田野中的工作方法,物性媒介与个体经验的关系,以及特定展览机制中的启发。

RXxFqNDuIDEqSTuLpcgKOXfwWAX3ruFXFRVzxIIF.jpg

杨光影

杨光影博士 《研究型艺术的实践范式与意义生成》

研究型艺术是艺术介入社会思潮不断演进的成果。艺术家以研究的立场和方式,介入社会公共事件或议题,生成以话语生产为核心的艺术作品。以网络社会学议题的研究项目为例,艺术家探讨网络图像生产、虚拟真实、网络亚文化等议题,并以话语讲述为主的散文影像作为主要呈现形式。较之严谨的理论研究,艺术家的话语生产基于媒介材料的艺术编织,兼具批判力和感染力。在研究型艺术项目中,艺术实践与理论话语生产的界限日益模糊,为当代艺术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为国内青年艺术家及团体的实践工作,提供有效借鉴。

NiegmhvrgVPs29yrWp9Sh32orLibvh44NkV7fcO8.jpg

普耘

普耘 《向内的自由》

通过讲述自己的三个行为作品,反思个人的创作与生活态度。从最开始逃避现实的出行,到面对现实的回归,反映出我三个阶段以“自由”为主线的创作思考。逃避的出行,是因为无法把控自我生活的环境,走向野外那一刻或许是自由的,以自我幻想的方式,慰藉了内心,但实际又是荒诞的,并未正真解决问题。最终必须回到我们生活的城市,我们对城市的抵触来源于对它的陌生感,我开始用心去面对城市这个复杂的有机体,毕竟每个人对生活的城市有责任。

《当我们在讨论成都艺术生态,我们在谈论什么》

zbdE7rsyWjwYSVYZEa9KSsozB6ViLDg0L1g8b55s.jpg

idtReit0uaYyLgAL4TyCDYTCenCdLH7GZSwzN0IS.jpg

周斌与李杰

1314:怎么看待成都的艺术生态?

周斌:成都的艺术生态正如“温水煮青蛙”。

李杰:成都是一个被遮蔽的艺术生态,是艺术的大后方,不在艺术的战场和现场当中,很多艺术家的创作需要到成都以外的地方去认证,这是一个问题。成都的艺术生态还没有真正的烧起来,成都的当代艺术生态其实是比几年前差的。虽然宏观上,对应成都城市发展的战略,艺术生态生机勃勃;但是微观上,大众讨论艺术的情况越来越少,以前在出租车上,在茶馆里我也常常听到大众在探讨与艺术有关的话题。

康书雅:从06年来到川大求学,到如今回母校做副研究员,成都拥有一个比较热闹、丰富的艺术生态,期待它未来的发展。

gqFLL65oMKAJwHkwPARNZZcxFKibVJM7lwmo9GpB.jpg

康书雅

1314:成都其实有很多自发性的艺术生态现象,100公里正是其中一个,怎么看待100公里对成都艺术生态的影响?

李杰:这个项目的生长过程是再不断地被放大的过程,也未必是一个好事。成都一直都是一个非艺术中心的城市,某种成都上是缺乏艺术的野蛮生长的。艺术家还不够活跃,艺术机构与媒体对其的推动力度也不足,艺术系统也没有反馈给社会一个应有的生态和尊重。对应100公里这一团体,他们既不愿意去迎合被资本裹挟的系统也不愿意“缴械”,所以他们形成流动的现场和姿态,进而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这是他们工作的起点,但是艺术家需要警惕,参与太多的公共活动,去剖析定义自己,未必是一件好事。更多的还是以作品说话。

周斌:据我所知,100公里兴起之初是艺术家为了激励自己战胜懒惰去创作而成立的。正如我所说,“温水煮青蛙”,很舒服安逸,人很容易在其中获得自在,而这种自在对于艺术家的创作非常重要,但是这种自在舒适感是需要警惕的,因为会让艺术家缺少尖锐。相比而言北京像战场,上海是市场,成都更像一个道场。成都的自然环境是独一无二的,整个状态是闲散的,因此100公里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回应。

嘉宾个人简介

李杰  麓湖•A4美术馆首席策展人

2006年开始独立策展实践。2011至2015担任A4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组建A4展览学术部,建构A4年度展览体系与学术系统,关注和推动实验艺术发展;建立A4与国际国内当代艺术家,独立策展人的广泛合作。2016至今,任麓湖•A4美术馆首席策展人,主要负责美术馆国际国内主题展览、个案研究、国际驻留项目的策划与组织,并持续推动国际间的艺术交流、学术研究等工作。同时他也通过策划一系列在地艺术项目,儿童艺术节项目践行如何拓展美术馆更多元的公共关系与批评机制。

李杰曾于2012年受德国歌德学院邀请参加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中国青年策展人访问交流计划。2013年参加日本横滨YCC创造城市艺术中心驻留艺术项目,2014年受邀参加日本“迂回路-亚洲艺术文化交流论坛”策展人交流项目。2016年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参加中日青年策展人互访交流项目。同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ACC)奖助金。2017年获得首届“Hyundai Blue Prize创新未来策展人奖”。

康书雅博士  艺术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1973年出生于美国,毕业于四川大学并获得古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新闻与文学学院副研究员。曾为德国波鸿大学访问讲师 (Visiting Lecturer at Ruhr-Universität Bochum, Germany) 、德国哥廷根大学访问讲师 (Visiting Lecturer at Göttingen University, Germany) 。康书雅也是美国言履基金会 (Thexis Foundation) 的创始人和艺术策展人,该基金会致力于研究和促进美国西南部和中国西南地区的艺术、文化和教育。

杨光影博士  艺术理论学者、文化研究学者

毕业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获艺术理论系博士,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教师,主要从事文化研究、艺术理论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艺术社会学、新媒体与艺术传播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级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一项。同时,作为重庆工作研究所的活动参与者,参与“重庆漂移”等研究型项目。

周斌  艺术家

1991年毕业於西安美术学院和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1994至1997年先后在北京圆明园画家村和宋庄进行油画创作。1997年移居成都后,专注于行为艺术创作至今。

周斌广泛参与国际间的行为艺术活动,曾在日本东京现场艺术中心、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仁川艺术平台、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泰国曼谷文化艺术中心、荷兰W139美术馆、英国华人艺术中心、美国摩尔大学美术馆、西班牙行动艺术空间、以色列ZAZ行为艺术中心、德国SAVVY当代艺术机构、路德维希博物馆、意大利21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MAXXI)、奥地利KUNSTRAUM NIEDEROESTERREICH画廊,以及瑞士、比利时、菲律宾、越南、缅甸、印尼、巴基斯坦等国家进行艺术创作、驻留研究、学术讲座和主持工作坊。

为推动行为艺术的发展,周斌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的组织和教学工作。2007年创办UP-ON(向上)现场艺术空间,组织了诸如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中日行为艺术交流等众多的国际交流项目。2012年至2017年,周斌被邀请在四川美术学院讲授行为艺术课程。以及被邀请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维也纳美术学院和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讲授行为艺术课程。

张晋 艺术家

张晋1978年生于中国四川,现居成都。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获材料化学方向本科和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美国纽约大学理工学院(NYU.POLY)材料化学博士学位。张晋的作品涉及装置、摄影、和视频,其创作聚焦于社会反作用于人类生活世界的痕迹和对不可见能量的图像转译,借鉴一些科学实验的方法论,他尝试从另一种路径去生产图像。

张晋作品曾在诸多美术馆和画廊展出。作品被收藏于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麓湖.A4美术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等。

杨方伟  艺术家

杨方伟主要从事绘画创作和装置艺术实践,社会学叙事贯穿在不同媒介的创作之中。其作品运用网络图像、物性媒介构筑充满隐喻性的视觉景观,试图呈现一个平行于现实,而又荒诞异质的世界。

作品参与系列展览:“媒体的迁徙——第二届中国•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 “100公里”实验艺术项目系列展览, “稻梁谋:公共关系、身份介质与生产实验艺术项目展”等。

普耘 艺术家

普耘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要从事装置、行为、在地性实践等不同媒介的当代艺术创作。普耘出生于云南,区域多样性的自然与人文,使得他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思维,获得多元视角,也对更多东西产生疑惑。面对“主流文化”他像个孤独的旁观者,他试图通过艺术,进行自我的探究,让自己开阔的同时也带给其他人更多的可能性和思考。

驻留与参展:曾驻留于澳门牛房艺术中心,横滨黄金町艺术共生社区,柏林候鸟空间等。参加“陆上行舟”,“7月柏林” ,“Creative Waterway”,100公里艺术计划等展览。

程艾  艺术媒体人

现居成都,风景园林学硕士。2013年进入《1314》工作,现任1314杂志主编。独立完成学术性较强的各类专题的策划和编写工作,长期撰写艺术设计等评论文章,熟悉并且了解成都的艺术设计生态。一直关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持续关注当代艺术和传统民艺的多个专题,其中关于成都独立艺术生态、漆器、夏布、古琴的研究还在进行中。


关键字: 内容标签:美术馆,生态,项目,艺术还可以这样玩,《1314》杂志,100公里,美术馆 生态 项目 艺术还可以这样玩 《1314》杂志 100公里
下一篇:王子云艺术研究院书法临帖公益培训班课堂持续进行中_授课-示范-书法||上一篇:陈履生:海派后人在新中国_陈履生-新中国-创作-艺专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