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美院教书,教过很多届学生,每一届学生中都有画得特别出色的。但是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他们进入社会以后会被社会选择,并不一定是上学的时候画得很好就在未来很顺利。我觉得现在的年轻艺术家视野很宽,接受的信息量很大,对于世界有广泛的了解。但是其实现在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选择,要成为什么样的艺术家。也因为知道得太多,选择每一种方式都可以,并且没有人限制你一定要怎样。这个时候其实是考验人对于自己的判断。因为年轻人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创作是需要自己回答的,很多人会花很多很多年去摸索。
——喻红说“年轻人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创作是需要自己回答的”【成功的榜样也许很多,但那不是“你自己”。】
在世界,在西方你也要对它有距离的。对它的思维方式,对它的艺术系统也要有距离的。要有这个警惕,只有做破坏者才是震慑者。包括对艺术,比如文艺复兴,当时政治的限制,是有一点点,否则它怎么能创造文艺复兴?它怎么能创造政治性解放的主张?很多艺术大家,其实可能想得深,但是做出来很清晰。要“养”一种不变的东西,不被时代左右的东西。要不整天就说现在AI、互联网代替什么了。这些确实是在变化,往下30年变化更快,人类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认识,格局打开更大。但是另外一方面,互联网又帮我们打开另外的虚拟空间。物理学正在帮我们打开暗物质暗能量的宇宙空间。某种意义上我们又珍惜变化很小、希望能够留住的东西,至少我们渴望留住它,让我们一直联系沟通“人之初”。
——蔡国强说“要‘养’一种不变的东西,不被时代左右的东西”【艺术是“要养”一种东西,而不是“被养”成一种东西。】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会改变人们的艺术生活,也会促进人们的精神变革。作为重大技术革新的5G更是如此。它在增强人的物质手段的同时,也会提高精神力量。高明的艺术总是以充满个性的方式表现“人类情感”,5G背景下,艺术必然要对这种重大的精神变革作出反映。但这不是说未来的画家非得把机器人形象用毛笔画在宣纸上,也不是说戏剧家非要在舞台上摆一群机器人,如果真是那样的所谓“回应”,就太拙劣了。相反,未来艺术家的作品应该体现新科技给予世界的精神冲击,呈现“无人世界”“虚拟与现实叠加互渗”下的世态风情和情感图景……艺术要开掘外部世界的宝库,也要开掘人内心的矿藏。从这个意义上,5G及其相随而来的新技术,也可看作捕捉人类情感、思绪和感受的新手段。
——胡一峰撰文说“5G及其相随而来的新技术,也可看作捕捉人类情感、思绪和感受的新手段”【手段越多,并不意味着就越容易“捕捉情感”。】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家,世界,手段,,艺术家 世界 手段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