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艺术、思想与科学如何整合_“思想·艺术·科学——山水画与书法研究的新视角学术_思想-艺术-绘画

编辑:王璐 来源:美术报 
 
列奥纳多·达·芬奇维特鲁威人1490年  墨水笔、墨水威尼斯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作品完

jWLdhhNi3Rj6AvtWycY4HdolJv0tKflZuGdfMGZT.jpg

列奥纳多·达·芬奇 维特鲁威人 1490年    

墨水笔、墨水 威尼斯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作品完美地展示了人体的比例规律,是对古典思想的明确表达,也是对绘画科学本质的肯定。

此次“思想·艺术·科学——山水画与书法研究的新视角学术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国内外不同领域50余位学者齐聚杭州。他们通过彼此的思考与实践,沟通哲学、艺术与科技三大关键领域,从三大板块(思考“时代与思想变迁对书法的塑造”、探索“书画图像的数字化探索基础与前沿”、探讨“中国现代美术观念的形成与东方艺术”)出发,学者们反复叩问关键领域内的思想经验在当下的意涵,并从思想史、绘画史与艺术史的角度在全球语境中找到重新奠基的土壤。

三位专家的主题报告

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主任金观涛教授首先做了题为《中国艺术精神的观念史研究》的主题报告。他指出,今天山水画和书法作为中国艺术的象征在国学热中高度繁荣,但有一个问题却很少人去问。这就是它们是如何成为中国艺术精神代表的?中国文化审美精神又是什么?它今日又应怎样反映现代性?他认为这些问题比山水书法本身更为重要。他首先提及在《中国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徐复观给出的命题:儒家艺术以礼乐文化为代表,由于《乐经》不传,道家的庄学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并影响了魏晋时期山水画的兴起。但此观点存在两个问题:庄学是否可以代表魏晋玄学的精神;山水画何以到五代才真正成熟。而“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的成立,以观念史研究的新方法——历史语义学分析和关键词统计的方法,通过年轻学者团队十载努力,尝试解答中国艺术史上的众难题,以重新定位中国艺术精神,进而走向“数位人文”——“艺术、思想、科学”的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金观涛教授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的年轻学者近十年来,在绘画、书法、近现代艺术转型三个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综合以上成果,可以确认中国美术史和中国思想史具有惊人的同构性。中国思想史的主线为:法家——宇宙论儒学——魏晋玄学——心性论儒学——程朱理学——陆王学心学——气论——考证——革命乌托邦。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符合从魏晋玄学到革命乌托邦这后半段,更恰当的,山水画应视为宋明(程朱)理学的视觉形态;而书法贯穿思想史的整个发展过程,其规范中求自由的特征可视做以道德为终极关怀中国文化的审美精神。由关键词“尽善尽美”到“崇高”,则代表了中国审美精神的现代转型:从儒家伦理向革命乌托邦道德的转化。金教授在此介绍了“数字人文”——艺术、思想和科学的跨领域的综合研究方法,以上由“尽善尽美”及“崇高”的范例,正是基于数据库的关键词研究法,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得到的结论。最后,金教授展望了中心研究正在开展的新方向:以人文为中心运用科学方法,建立数据库,研究词汇跟图像的关系,找到桥梁。尝试跟西方绘画结合,使“中心”成为东西方审美比较的平台,更透彻的理解审美的本质,完成“艺术、思想跟科学”的整合。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文江就《何谓山水——以地球史与易象为角度》做了报告。他从艺术流派、思想观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进行思考,来阐述理解经学古典学的迫切性。地理学、易象则能开阔我们对山水艺术精神的认知。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分别象征陆地、海洋,从而奠定了古希腊哲学文明的基础,古希腊哲学的泰勒斯讲水是万物的本原,和中国的《易经》“太一生水”遥相呼应。山水,即看不见的气场,观其阴阳、光影,再联系到风水与山水的相连,让我们发觉了人从远古以来对天的敬畏。张文江认为山水相间的地理环境是山水画的物像基础,而在现代重新审视山水画的审美价值,以地理而言不得不经受陆海观念变化的考验,以对山水画产生更深的认知。

oggmiAziyHk8UQRvo8qeSYlAC7YNioktO7NBUTyh.jpg

德加 舞台上的舞女 1876-1877年    

纸上色粉画 巴黎奥赛美术馆藏    

作品鸟瞰式构图与人物的“定格-动态”,是艺术家受益于对摄影这种新的观看方式的研究。

认知科学研究专家夏海宁报告题目是《神经科学视野中的艺术》。他认为现代艺术和视觉科学是以不同手段去理解人的视觉经验,如颜色、构形、线条对比、形状、运动这些要素。夏海宁在此引入“神经美学”这一概念,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艺术和审美,并列举了一些基本视觉体验对应的大脑机制:比如模糊性、对称性、视觉信息的方向性等。比对其他动物,夏海宁分析了在生物进化的多样性中,人类大脑和视觉器官的独特性,以及认知活动的复杂机制。最后夏海宁总结人类的审美体验由先天的感知结构和主体的认知建构两部分构成:神经网络即是所谓的“先验”结构,让经验获得意义;而认知是信息有意义的组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故谓之艺术“并不能让我们发现真实,它让我们发明真实。”

中国绘画史的反思与重诂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的陶幽庭教授,对17世纪中国艺术史有着长期关注,一直在反思西方的中国艺术史价值观,并努力推动中国艺术面向世界的传播,她做了主题为《你知道什么?又如何得知?——关于17世纪中国画的思考》的学术报告。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山水画的诞生和兴起是道家思想所推动,而浙江师范大学教师赵超博士的研究报告,通过对宗炳《画山水序》的重新解读,发现山水画的起源是玄学与大乘佛学融合的产物。南京师范大学教师翁志丹博士的发言题目是《朱德润〈浑沦图〉与元代画学理学化》。他的研究主要揭示了山水画在受到程朱理学思想观念影响后,在图像层面的变化。陕西师范大学韦宾教授此次的报告《董其昌画学思想重诂》,从史料的梳理考证角度对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的形成原因和画学的价值提出了新的见解。明末大写意花鸟画的出现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似乎是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表现主义与抽象绘画。大写意花鸟画为什么会形成?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绘画形式?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张东华博士给出了他的答案。明代的绘画观念、绘画形式、书画收藏乃至文学、政治都在为正统而争论。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的徐晓玲博士,通过对明末两位大收藏家丰坊的《南禺书画目》和张泰阶的《宝绘录》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明代政治精英和高层文人心目中的书画正统。

OBoFp5G6Izs48ZIJQg2Rtbvf0frTypT6VObKgy9x.jpg

瓦萨雷里 大角星2号 1966年 光效应艺术

​时代思想变迁对书法的塑造

贵州大学教授、美术理论家姜澄清首先做了想法与画(书)法——书法对形上思维的履践的特邀演讲。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博士邢志强的报告《司隶校尉与隶书》,从唐代及以前的相关文献中所包含的“隶”关键字入手,探讨隶书背后的观念史问题。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书法专业教师姚宇亮,以东西方治史的差别为参照系,以朱熹的书论为切入点,从朱熹理学体系基本观点出发,介绍了朱熹诸多题跋与言论中的书学思想与观念。中国思想史与书画专业博士施锡斌,从明代人怎样看待书法,书法与明代社会结构有什么样的联系等问题入手做了考察。广东岭南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吴嘉茵,从书论《书法雅言》入手,考察了项穆的思想建构,从一个小小的切入点来看当时明代的书法。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莫崇毅,围绕黄易三次访碑之旅,利用图画、题记、日记、信札及相关题咏、题跋等材料,分析了以黄易为代表的乾嘉金石学者所具备的治学精神,并探讨了碑图题咏背后的思想。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专业博士刘磊,他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和考察后发现,历史上对于《兰亭序》的认知是与历史的时代、主流思潮密切相关的,兰亭论辩也是一个特定观念条件下的产物,和它本身的问题其实并不相关。在《兰亭序》研究日益深化的今天,对于“汪中旧藏《定武兰亭》”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应该成为人们重新审视“兰亭论辩”和讨论《兰亭序》真伪问题的一个新的“起点”。

随着文化遗产图像资讯资源的迅速增长和数位人文研究的发展,针对文化遗产图像语义内涵的深度语义标引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在后续的会议议程中,学者们就书画图像的数字化探索基础与前沿做了学术交流,还以“中国现代美术现念的形成与东方艺术”为题进行了专场深入讨论。

每场发言结束,都有评议嘉宾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精彩的评议,随后还有现场提问和答疑。


关键字: 内容标签:思想,艺术,绘画,书画图像,思想 艺术 绘画 书画图像
下一篇:流失海外百余年_今日绽放国博_“虎鎣:新时代·新命运”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_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哈利-英国||上一篇:书法可能纳入中高考_你怎么看_考试-教育-书写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