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一块石碑寥寥数语_刻不尽东汉奴婢的悲惨境遇_汉代陶石馆-东汉石碑-东汉

编辑:李璞 来源:川报观察
 
图片由四川博物院提供在四川博物院汉代陶石馆展厅,有一尊高达157厘米的东汉石碑格外显眼。这块石碑造型

0c0MxddV6Or3FXZjr3dHaSzp55yxrZKfnhhw8BYH.jpg

图片由四川博物院提供

在四川博物院汉代陶石馆展厅,有一尊高达157厘米的东汉石碑格外显眼。这块石碑造型并无特别之处,反而有些残破。除了碑面右上首线刻了一位老者形象之外,剩下就是密密麻麻的文字。

不过,正是这些文字内容,令石碑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它不仅让今人得窥汉代在土地价值、户籍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还因为记录了奴婢等同于田地、房舍、牲畜,被列为私产并标出价格,成为反映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农民的实物罪证。

墓门上刻满纪实文字

1966年,郫县犀浦的社员在改良土壤的工程中,于一座古代墓葬中发现了这块刻有文字的石碑。石碑疑为二次使用,它高约157厘米,上面用隶书密密麻麻刻满了文字。不过,最终出土时,石碑却成为墓门的左扇。

记者在四川博物院展厅看到,除了右上首雕刻的老者人像破坏了部分以外,石碑大部分文字尚能辨认。经过考古人员识读,部分文字为“四八亩,质四千……” “舍六区,直四十四万三千……”“四三十亩,质六万……”“奴立、奴□、□鼠,并五人,直二十万;牛一头,万五千;四二十顷六十……”等等。

这些文字令考古人员们欣喜若狂。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志成介绍,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就来源于文字。相比后人书写的史书,刻在竹木简或石头上的文字显然更加真实可信。然而竹木简因为难以保存,存世的十分稀少,因此能够保存下来的石刻文字也因此更加珍贵。不仅如此,犀浦发现的这块石碑上的文字并非简单书写,而是东汉时期地主经济一个侧面的真实写照,因此价值极高。

众所周知,汉初刘邦的“休养生息”以及此后的“文景之治”,实现了国家财富的迅速积累。不过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豪强势力迅速崛起,为两汉的崩塌埋下了隐患。而这块石碑记录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政策对地主阶级的保护。

谢志成说,东汉石碑出土后,有学者认为是政府检查田产后所立的“簿书”,也有学者认为是地主分家析产的分家文书。但不管石碑性质是哪种,东汉时税收政策保护地主阶级、对农民实行残酷剥削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专家发现,两汉从景帝开始,虽然一直沿袭的是三十税一的田税制。除此之外,还有“口赋”、“更赋”、“马口钱”等等。“口赋”就是按人口收税,“更赋”是按男丁服役,“马口钱”则是按牲畜收税。作为田亩很少甚至无田的农民,田税轻占不了多大便宜,但其它的税种,却直接加重了他们的负担,最终造成贫富以及地位的悬殊。

Orx9gEIWSRn2CLfWZ0WfAzd5FrxnzGaH8XiWY4CF.jpg

奴婢标价人口成为财产

从这块东汉石碑上可以看到,所记虽然只有20多户,但土地最多的可达2000多亩,最少的就只有8亩。田价不高,每亩在500至2000钱之间。相比之下,一头耕牛的价格可达1.5万钱。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奴婢为人却是地主的私产,价格4万钱,不到一头牛的3倍。而这20多户人家中,有5户家有奴婢,其中一户的奴婢就达到了7人。

专家认为,封建社会的奴隶来源,可能有战俘、犯罪没入或者掠卖,但农民不堪重赋最终失去土地,不得不卖儿卖女沦为奴婢的,应当也不在少数。《后汉书·刘康传》曾载,刘康有奴婢千四百人。贫者日贫,富者日富。农民在高租、重赋、高利贷、操纵物价、侵占、抢夺等种种残酷剥削压迫之下,有的失去土地,靠“流庸”(作雇工)生活:有的不得不“卖爵鬻子〔三年无力回赎就成为奴隶)以接衣食”、“子孙(作奴隶)以偿责。”也正是在此大背景下,这块东汉石碑才将奴婢等同于房舍或牲畜,成为有价的私产。

谢志成说,东汉簿书碑的价值不仅在于成为研究东汉经济的实物资料,它的书法也值得细细品味。石碑上的文字为汉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是非常规范的八分书,对研究汉代书法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东汉,四川博物院,汉代陶石馆,东汉石碑,东汉 四川博物院 汉代陶石馆 东汉石碑
下一篇:庞贝古城发现希腊神话湿壁画_希腊神话-美少年湿壁画-发掘-古希腊-公园||上一篇:张伯伦单场100分数据统计拍卖_预估超10万刀_NBA-维尔特-张伯伦-有过-神迹-将被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