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对于每个中国人都非常重要。在这一年中最重要的节庆里,所有工作几经停摆,城市的漂泊者纷纷涌入城市的交通集散地,奔赴远方,与故乡的亲人团聚。崔灿灿在这一期间发起并策划的《万家灯火》《千里送乡音》《月圆之夜》三章回组成的过年艺术项目,是策展人继去年策划的包晓伟个人项目《大年三十》的又一与过年有关的实验性项目。此次项目有80余位北漂艺术家参与其中,通过在“过年”这一传统语境中,展示了他们对于这个节日的理解,对故乡复杂情绪的真实表达和对现实境遇的再现。
2019年春运的北京西站
在经历了那场大火变迁的一年多以后,在这个预言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的开端,“过年特别艺术项目”就在这样的寒冬中,把各种回家的、在路上的、留守的北漂艺术家们卷入其中。在这一特殊且复杂的新旧交替点,结合这一项目及身处城市边界的现实境遇,整理出以下几点线索:城市边缘群体在当今世界的其他超级大城市,矛盾主要指向宗教和种族问题。而在扁平化的管理机制下,这种矛盾在独具特色的城乡结合部的显现更具魔幻色彩。基于此,策展人以现实空间的比对为参照,在城市边界展开艺术项目,形成多种艺术生产方式的探讨,这次项目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也有所扩展。其次是两种形式的迁徙活动。是谁在过年的团聚氛围中制造疏离感,回家过年,产生春运这一世界罕见的迁徙运动,和人为制造的被迫迁徙,在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中,通过艺术家的表达方式加强了两种迁徙的冲突感及戏剧感。最后,多数的北漂艺术家,同样是城市体制外的边缘人,空间置换是对权利失去的隐喻,一种人与人关系通过空间进行的延伸。在这里产生的多种可能性是一个个体对于身处中间地带的反应和思考。
赵晨作品《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山西,太原
包晓伟作品《昨天今天明天》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冰封处
1
从“夜走黑桥”到“六环比五环多一环”,再到“十夜”的四十七人谈、十个过往项目回顾,这一系列以北京城乡结合部为背景展开的艺术项目,被崔灿灿称为“城乡结合部美学”。无论是黑桥、草场地等艺术家聚集区,还是五环外的城中村,在北京另一个现实维度中,我们见证了这座北方城市在艺术上变迁,参与了它的另类浪漫,浪漫中也透露着种种阴晴圆缺的境遇。与这生动相对应的,则是这城市的另一端的集体主义式的美学,它规范着天际线,城市的上空因此变得干净整洁,街道的牌匾整齐划一,在所见之处,规划着幻想中的美好。于是在整齐划一的精神指示下,现实的反差就愈加明显,“残余”的指涉便不再是城市的废弃物,它可能是与之相反的生动个体,自然而然的生活面貌,直到成为一种变迁的理由。
张玥作品《美利坚国拒签帖》
此种境遇,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在上演。官僚式的城市规划、户籍管理制度、福利政策,凌驾于个体的权利之上,这使我们得以尽可能的跳出边界进行思考和实践。艺术的手段恰恰是这样一种方式,它处在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平行的空间,这种探索一开始在白盒子内开展,行动的范围随之扩散到白盒子之外,在城中村、乡野,也可以在浴池、超市、街边摊等贴近现实的生活场所,在边界之外,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实现对诸多现实可能性的想象和理想的规划。而在“过年特别艺术项目”中,又产生了一种更为深远的延续,从北京的城乡结合部出发,从艺术家角色的转变出发,在过年的特殊情境中,将北漂艺术家的境遇与传统的人伦关系编入同一程序,在那些看似不可能和艺术产生交集的城市、乡镇,进行在地性的引申和更具针对性的艺术实践。
李永庚作品湖南,常德
2
有人因团聚而迁移,有人因时事变迁而被迫离开。在《千里送乡音》这一章回项目中,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迁移进行一定关联的并置,一方面形成空间上的对比和心理上相互指涉,一方面在于身份转变带来的、与城市边缘身份形成的反差或者相似。参与项目的部分艺术家,通过一种在地性的创作,将极其真实的社会关系展现了出来,也许是体面的、也许是不那么自我的,与在城市之中扮演的角色割裂开。
王立臣作品《回不去的故乡》甘肃,兰州
我比较倾向于一种相同的疏离情绪大于此二者之间的反差。在一年最寒冷的时刻,北漂艺术家从他乡返回故乡,完成从一种边缘到达另一种边缘的空间转变。前文提到,边缘化的边界不断由物理空间扩大至精神空间,这是我们即使返回曾经的故土,也依旧感觉到边缘化的原因。这源于城乡发展不均衡所带来的不便,和身份处在中间地带的尴尬。
杨欣嘉作品 《白坑湖》广东省,普宁市
城市化逐步成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迁移无处不在,背井离乡和流离失所也始终相随,此种状况亦造成了许多精神上的疏离感,在很多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无论身处何方,他乡或是故乡,这种没有归属的状态的显现,从空间的边缘化,到精神的边缘化,在新旧交替的季节流转间,变得异常具有冲突感。
冯兮作品《给外卖师傅点一餐外卖》
张玥把金老虎放在拆迁户的废墟上
3
回到北京的故事,在《万家灯火》这一章回里,我们看到一种通过空间的置换展现出的城市权利丧失的隐喻,以艺术家在他人的工作室进行创作的动机来看,一种从个人经验出发,以非政治正确的假想实现对个体身份的排演,编排理想的生活状态。一种从现实生活出发,再现或重组经验,实现艺术的转化。而其中,艺术家之间相互发生关联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再创造,而工作室是链接关系的中介,在工作室空间中的再创造或对真实的再现,投射出更为复杂的、存在于城市空间之中的社会关系矛盾。
那林呼作品《点点送温暖》视频截图
综合观看了几乎所有作品所得到的直观感受,简要的写下了这些思考线索。在过年的热烈情绪的带动下,通过这一项目得以与不同地域连结,展现出北漂艺术家们真实的现状,在无法回去的故乡与无法生存的城市中夹缝生存的境遇,这种境遇驱使我们面对真实的现实,在一种没有体面和失去了尊严的边缘人的生活中,我们需要思考很多问题。或许在这其中的一些有效信息,为扩展城市权利边界提供一些经验,为一种体面的、没有驱逐的未来提供某种可能性。
崔佳琦
2019年2月13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艺术家,境遇,张玥,那林呼,艺术 艺术家 境遇 张玥 那林呼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