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丘陵+造物与自然的项目:以艺术的方式与乡村产生新的互动_乡村-四川大学美术馆-当代艺术-自然-志愿者-艺术家

编辑:李璞 来源:雅昌网 
 
前言丘陵+造物与自然的项目与其说是在用艺术介入乡村,不如说我们希望和乡村产生新的互动,以及激发出新的

0GHXAGEGZzKytgVEshCpVIIKRzFPYD3pLm58wkO7.jpg

前言

丘陵+造物与自然的项目与其说是在用艺术介入乡村,不如说我们希望和乡村产生新的互动,以及激发出新的敏感点。

艺术在给谁创造?是否是在面对着精英话语在创造?还是面对着这片土地本身在创造什么?我们之前所尝试的方式是否适用于乡村这个语境之中?而艺术家本身的身份是否需要暂时性的离场,转而进入到一个自然创作者的角色。从中激活介入者和当地的关系,转移到一种新的互相赠予的方式。舍弃原有身份之后转移到采用新的语言和媒介,在不同的视角打开更多维度的创造性。是我们在这次项目中期望尝试的。

在丘陵+造物与自然之中,稻田+,川大美术馆学术部和无尽夏文化经过讨论划分了两块大致的方向:一方面是艺术家自由创作,另一方面是艺术家,志愿者和村民共同参与。

导言

当艺术走向田野    当不可触摸的艺术作品走出美术馆,画廊,后应该更加具有野性和感染力。艺术家在进行户外创作的同时也是一个种行为艺术的过程。观众的参与性对于一个户外作品来说变得更加的紧密且重要了,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观众改变了,当你的作品展览在美术馆画廊的时候观众可能更多的是艺术家,也可能是商人,是高材生。然而在这里我们的第一位观众是当地农民他们没有受过高等的教育,也许这一生都没去过美术馆画廊,甚至不懂什么是当代艺术不知道什么杜尚,博伊斯。我们如何用一种当地能接受的艺术语言去表达我们对于当地的思考即感受。

而我认为我们思考的内容应该是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我们总是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却仅限于人类对自然的保护而非如何巧妙的利用自然条件。我们的艺术项目基于“稻田+”农业项目之上,此农业项目是中国当代生态有机农业改革的一个发起点,我们的改革基于一个生态循环的体系,如何提高农业用地的生产效益的同时保持农作物的源生态有机同时给当地村民带来基本的农业收益。所以并不是农民贫穷而是农民对于农作的单一养殖降低了土地的经济效益从而变的费力不讨好因此农民致富变成了泡影,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农业思维模式去更替传统的农业从而让乡村振兴。农业对于乡村来说是基础,在农田养殖模式的更变后我们的乡村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艺术的注入是文化的注入,我们通过艺术的形式去引导当地农民对农业的热爱对自然的创造,在丰收过后同样也能感受到自然的馈赠。

艺术是高级的人类活动,艺术的存在可以替代文字和语言,如何从视觉感官上带给当地人对于创造与自然的感悟。首先我们需要去思考在文化差异下如何建立和村民沟通的乔梁,如何让当地村民在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中获得参与感,艺术家作为艺术创造者如何取材于当地并且创作出能与当地村民产生共鸣的艺术作品。此次创作的特点:我们取材于当地尽量采用当地的文化素材以及实物素材(有机自然物等)进行创作让村民在视觉的产生一种熟悉感,减少作品与当地群众和环境的距离感,利用自然条件吸引观众的兴趣。

成都无尽夏文化

一系列志愿者和村民工作创作的作品,经过了志愿者和村民通过调研和协商,在视觉的课接受范围内,以及审美上做了沟通与参考后,动员了十余位村民以及小朋友的共同参与。让他们在创作的场域之中激发起能动性和创造力。

志愿者名单:

邵宜泰, 曾柏炆,李众糠 ,冯茜

参与者名单:

熊绍炳, 熊克勇,熊连聪,王名钊,王龙志,胡兴科

Du1omgOyR0VMyKjHOBr7LOE7VIzJOOq4tnnqLWTg.jpg

BENxSHglJbcoddeAht3LjFCg9ibdzPIm15941rtW.jpg

1e6fPCJ3EtNQAZ7PZ2e2pKfChhPa3dxDYrY9zu0I.jpg

星空

志愿者和村民共同创作。

这两个灯光作品坐落于李家大院知竹园以及临近的水田田埂上。开江的夜空在天气晴朗时可以用肉眼看到银河是我们来到开江的第一印象,十分浪漫。

dTfZhYlRrszq7tfSSiys18JYM8EoSZBrSB9SuEpB.jpg

JDZ3RTsBhm8N3qJTtWgu2IdNFAlasvRLJJUCLGCe.jpg

cMPE6GdyCZ2REz9qeqUUPXkeLRKQwlex1ZK2meMd.jpg

翻花绳

志愿者和村民共同创作。

翻花绳这个作品则是纯真与趣味的象征。我们做这组作品放在环境中以浪漫,纯真与趣味应景这里初夏绿色的稻田。

QOK8a8ebfPfVEUsQp7yAJl2ZaSqeKgFIwGXxkPYu.jpg

4W0ut5o8dAcazZPfOVBXbOyuk5yvWWOGoXlaKj7e.jpg

E3ahnsQZIRNT00jCqCSuA8vWYijgWCIP5WTWHKCy.jpg

彩色铅笔

志愿者,村民和小朋友共同参与创作。

铅笔护栏是一组实用的作品,经过农村审美调查,我们发现当地的很多孩子对颜色的了解寥寥无几,彩色铅笔代表了描绘五彩缤纷世界的第一个工具。同时铅笔护栏可以保护在池塘周围玩耍的小孩,同时希望他们每天在这样的斑斓颜色中玩耍更加快乐。

N4rq5NzRN0HrVg9v9LO1JTGxvW8aCOGFscJtA3z1.jpg

jGnMtCjjmdDqTgFxf7qFAwq3Sb8FXnN1FtPkouzR.jpg

蟹钳

志愿者,村民共同创作。

g8g35U2JTb31sfHGg0bIttz8MO3B6n4Au6nS6GLG.jpg

nCrJN5a4CqIRjhDxtUdZWJenr9gJoHg1BfpBoAnQ.jpg

团圆

志愿者,村民共同创作。

这一组灯光装置作品的创作基于十一月在竹溪村做的一次调研,除了农历新年,村里大多只剩下年迈的老人以及幼小的孩童,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与小孩有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期盼着农历新年的到来。全家人的团聚。创作者邵宜泰在呈现形式上考虑使用了中国传统木结构的榫卯结构框架,用色上契合本次驻留计划第一观众群体“村民”喜欢的五颜六色。

zwdIRw3VP1JoPhzHITDQ5uNx8yl1pmDz1NMI3o02.jpg

FmpCHdUhPjYMf7mhLpHi5qTsF7M0wTQUoe4z4Nxk.jpg

雨后蘑

志愿者,村民共同创作。

装置作品,灵感源于驻留计划之前来开开江的一次经历,那是秋雨的季节,居住在丘陵地区的人们午饭后决定进山去采蘑菇。用色上选择了十一月调研所做的“农村审美调查”,受到当地村民最喜欢的颜色:红色。知竹园是李家大院后边的一大片竹林,是当老人小孩每天下午的“游乐场”。

在为期两周的驻留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

xYhi7EiX7EzXlbagJ2tqhbjXmZ9QtyuSWks5iVvN.jpg

UndWdSsJPjMhGSLUdXhivNXf8jA9Vw98h6v2a2CH.jpg

UQ1mZTNpp42K5F1V9C7lYOYUITFwtU9hJayPDbi5.jpg

Raoul Marini  & Max Alejandro Reid Stipo

作品名:《转译•回归》

现场互动 2019

 

hDEK8h4WROgaPFTh47dliGQcSWPn339ZALyRd8Go.jpg

8MMsaZ2AbtAQLfVdDVQT0jqQcyflfwPsPTnC2lSy.jpg

Max Alejandro Reid Stipo

作品名:《wave》

装置,竹子 2019

nU6q0Dq3FMU0KnqTR9njJEk5IOJxMxqTAGv4ZZPR.jpg

t9CFjOnyTHsilbmQbTRKwtYarYugrS7TfBEyWatw.jpg

秦静

作品名称:隐士的房间

作品简述:艺术家受中国’隐士精神'与乡野的关系的启发,从虚构性叙事和抽像空间着手,将竹溪村一个仿传统的川东厢房改造成一个'漂浮'着若干红色色块的隔绝空间。大量红色线条组成的体块和光线互相干预,弱化了文本的被阅读功能,加上异国语言带来的无可代入的不适感,整个空间试图模拟出一种'独处'时,个体精神空间和其身所处的阻遏性空间之中存在一种排斥,妥协,缠斗,同化的关系。

03JWpKsDb4SOSpFt3fJTAYpVfYysx4OXrfjNdBT3.jpg

BLHlicP3LhlU3MLVV8DAtPLVD1sTPYVUr281Ekf2.jpg

郭雨濛,魏震

作品名称:《自然•地景》

幕布,投影,多屏 2019

作品简述:根据开江本地的自然之物,记录了一系列自然瞬间:滴水,羽毛,微风,波纹,火焰,倒影,蜘蛛,麻鸭,鹬。

B0gmYKZoCQKvQkjayxC3DnvSaCavQLyGMCrM73Jn.jpg

kUduOX5QVjYRss8P8NeAPQe5gSXGA5nFkarCPY2B.jpg

魏震

作品名称:《微观地景•墟之屋•折光》

空间,地景 2019

作品简述:房屋因房主全家离开故土去往海南做建筑工而废弃多年,一片废墟。地表覆盖了青苔,碎瓦,蕨类,水坑,泥土。地表水坑和镜面的折光中浮现出海南的别墅和棕榈风光的倒影。

WX6HhwtvPm2MWDMEiLsaSBxE9OVvw4babcDFtUoe.jpg

Uc2UwcsDsckWQ6EtlJdV88JGbBb9mFXAWvwBY1fO.jpg

曹慧良

作品名《巢》

材料:钢材、铝片、灯光,网

作品简述:

在充满了矛盾的乡村,在空置,留守和平常中日复一日的衰落。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巨大的社会之网,犹如围城的魔咒一般年复一年的困扰着迁徙的外出务工人员,而暗喻着巢穴的铁皮盒却是一种被忽略的自由的空间。

鸣谢:

主办方:四川省开江县稻田+

主办机构:四川大学美术馆,成都无尽夏文化,意大利威尼斯LAB43

承办方:成都无尽夏文化有限公司

支持方:艺术网,凡人禾山

鸣谢的机构: 开江县人民政府


关键字: 内容标签:自然,志愿者,艺术家,丘陵+造物与自然的项目,乡村,四川大学美术馆,当代艺术,自然 志愿者 艺术家 丘陵+造物与自然的项目 乡村 四川大学美术馆 当代艺术
下一篇:中沙联合考古队在塞林港遗址再获重要发现_发掘-中国-遥感||上一篇:2019年艺术品市场走向如何_保护-都是-市场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