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徐文涛:杜尚的小便池为什么是一种艺术?_作品-艺术品-形式主义

编辑:梁侨 来源:新京报 
 
我们平常参加的各种艺术展览和活动,看到了很多现代的、当代的艺术品,很多艺术品已经超出了我们认知的范围

我们平常参加的各种艺术展览和活动,看到了很多现代的、当代的艺术品,很多艺术品已经超出了我们认知的范围。很多热爱艺术的朋友都非常不理解这种艺术会存在于美术馆之中?美国的艺术家巴雷特先生专门写了一本书,叫《为什么那是艺术》。我觉得这本书很好地解决了我们的一些疑惑。巴雷特先生是美国的一位艺术教育家和理论教育家,我认为他除了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搭建起了艺术和观众之间的一个桥梁。

《为什么那是艺术》?特里·巴雷特 著,徐文涛 / 邓峻 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年9月版

在《为什么那是艺术》这本书中,第一章对艺术的定义做了一个梳理;第二章介绍写实主义;第三章介绍表现主义和认知主义;第四章介绍形式主义;第五章介绍后现代主义,这些章节按照艺术发展的脉络进行编排。在结尾的阶段(即第六章)举出了很多当代艺术作品的例子,分别用这些作品和写实艺术、认知表现艺术、形式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

巴雷特先生觉得艺术在最开始的阶段,是把艺术作为一个艺术为尊的定义。什么叫艺术为尊?即艺术绝对是至高无上的。从经典的写实主义绘画时期开始,从古代希腊艺术、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到法国古典时期的艺术,我们始终是用神圣的、高高在上的、褒义的定义去理解这些艺术作品。

在现代、当代社会,则用了更开放性的态度去扩展艺术的概念,即用开放性的定义,而不是艺术为尊的定义。这个过程我们在书里面可能几页纸就翻过去了,但实际上这个过程经历了人类艺术史上一个非常长的过程,有发展的脉络。

两位当代美学家,乔治·迪基和阿瑟·丹托对艺术的定义基本上有两种范畴。一种是判断一件艺术作品是不是艺术品,主要依赖于艺术体制、艺术理论和艺术史。换句话说就是强调用艺术语境来判断这个作品是不是艺术品。如果艺术家是有意识地参与或者创作艺术品,艺术品能够留存于艺术界,并且得到艺术体系包括美术批评家、策展人、博物馆的认可,那么它就是一个艺术品。另外一种是从分类的角度进行考虑,当某一件作品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展示了艺术家的某种态度,在展示这种态度和观点的时候,采用了修辞性的省略法,那么这种省略法要求观众参与以填补省略的部分,则作品和解读都需要艺术史的语境,这样才成为一个艺术品。

表现主义的艺术作品需要把艺术家、画家自身的情感和感情带入作品中,并引起观众的情绪的共鸣。在产生情绪的这个阶段中,它认为艺术有其为美的标准。

形式主义认为能够得到形式和结构精美的物件,它也是把艺术作为美的判断标准。在后现代艺术中,它拒绝了以艺术为尊的观念,它认为应该用一种更为开放性的态度来评定艺术品,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品,不一定是我们认为传统中的美才是艺术品。

我们传统的对艺术认知的过程,从古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这个过程一直是艺术的再现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如何把这个作品画得逼真、如何表现得更加像对象,这是写实主义绘画展现美的标准,从古罗马时期一直到19世纪之前(即现代主义之前),我们都遵循这个标准。大家可以看到写实主义绘画在这个阶段,除了表达美和宗教,还表达现实生活。

在19世纪之前,照相机还没有发明,艺术作品承担着这样的功能——除了要再现对象,还要反映风土人情和历史事件,如《马拉之死》。在《梅杜萨之筏》《1808年5月3日》等一系列的作品里面可以看到古典美和古典情结,写实的、逼真的古典美的情结蕴含在其中。

如果我们从内容和形式这样的两分法去判断一件作品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以上的古典主义作品,它除了有内容,也是有形式的,它的形式是写实的技巧,包括画面的色彩和气氛等。内容和形式的结合非常紧密,这两者涉及美学的变化。

19世纪有了照相机之后,一些艺术家认为艺术应该回到画面,而不是客观地表现对象。印象派是艺术发展的转折点,这个时候艺术家关注的是如何回到画面问题、画面的色彩、线条问题和结构问题。

现代主义的鼻祖是塞尚,他画面中的人已经开始没有正常的比例关系了,随着画面的结构需要他去改变画面;他研究的是造型、色彩和结构,他已经不是以遵循客观对象、表现对象为目的了,寻找画面本身的内容更为重要。

到了毕加索,现代主义进入了一个形式主义越来越重的阶段,内容变得越来越不那么重要了。画家开始追求如何在画面中进行变形?如何去找画面的结构关系?如何表达他的情绪,而不是去模仿对象?如:在蒙德里安的似于格子的画中已经完全看不到现实生活中的任何具象物体的影子;我们从康定斯基的作品里面也看不到任何具象,只是看到线条、色彩、几何图形。艺术发展到德·库林、波洛克的阶段,已经到了一个纯粹的形式主义阶段。

观众问过康定斯基这样一个问题,“你画的作品里面没有任何具象的东西,没有任何生活中的影子,我们怎么去欣赏,我们看不到任何东西。”康定斯基是这样回答观众的,“你在听音乐的时候,你能够听到音乐的具体的东西吗? ”他的回答是说我们的视觉也可以像我们的听觉一样,能够去感受色彩和线条对人的心理造成的变化,色彩、线条、笔触等抽象元素造成我们心理的变化,我们不需要借助于任何具象的物体去满足我们视觉的审美需要。所以在欣赏抽象艺术作品时,我们需要去感悟,而不是就要去看具象的形态。对艺术的敏锐度、感知能力需要我们经常到艺术场所去和艺术作品进行互动和交流,才能去理解作品。

现代主义绘画作品发展到抽象这个阶段,艺术作品有三个特点:纯粹性、平面性和媒介性,到了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抽象绘画已经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现代主义的顶峰是形式主义。 格林伯格是现代主义的理论推手,在他的推动下,艺术理论形成了自身的象牙塔,他把现代艺术和现实生活没有完全隔离开来,形成了学院的、精英的艺术。

从现代主义的塞尚开始,到抽象表现主义这样的一个历史过程,我们看得出整个现代艺术的发展,它是不断地剔除艺术自身以外的其他艺术因素,强调艺术自身的内部变化,也就是纯艺术的自我变革,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内部的一个调整。通过自我否定的方式来达到一个现代的艺术运动。它是一个纯粹的、影响深远的、纯艺术形式的运动。

杜尚首先打破了用现代主义中这种高高在上的美学的形式主义式样。在杜尚看来,艺术是应该和生活发生关系的。因此他把小便池这种作品拿出来挑战现代主义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的观念,用粗俗的、粗鄙的物体来反对高高在上的、精英的现代主义。杜尚用这种方式来消解艺术和大众之间的界限以及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弊端。杜尚扩展了艺术的范围,把艺术扩展到现实生活中去,颠覆了艺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式的局面。

安迪·沃霍尔这类波普艺术家说波普艺术是现成品、流行物品艺术,他们认为艺术是通俗的,甚至是庸俗的,广大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成为艺术品。德国艺术家鲍伊斯提出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概念,他主张艺术扩大化,就是把艺术的概念扩大,引入社会雕塑的概念。

后现代艺术家保罗·麦卡锡梳理了后现代艺术的创作手法,有十几种方法,包括打破高雅与低俗的界限、拒绝这种原创性,借用仿真混搭,还有挑战明示,直面卑贱,建构身份,运用叙事。

以上便是我梳理的艺术从古典主义发展到现代主义,然后从现代主义发展到后现代主义的过程。

美术实际上是把美的经典再现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以欣赏这个东西好不好看为目的。而艺术不是以美为追求目的,而是以观念与想法为目的,艺术首先是艺术家能不能提出问题反映现实,即强调作品能不能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因此艺术的范畴比美术更广。华人艺术家蔡国强为柏林古根海姆博物馆做的作品《撞墙》,用狼群撞墙,它是有观念的,展现了人在集体状态下的一种无意识的活动,最后由于历史的宿命而造成的悲剧。它是艺术,而不是美术。

我觉得欣赏艺术是没有门槛的,但是做艺术可能还是有一定的门槛,这个门槛就是你要进入艺术家的语境中,这个门槛并不是技术上的,而是方法论上的,即你要用艺术的方法、从艺术的语境进入,有了想法和观念之后,围绕想法和观念,去寻找这种技术的表达手段。其次,由于当代艺术作品依存于不同的生活语境和现实语境,若要理解艺术家的作品,必须去借助于批评家、艺术策展人,在他们的帮助下更准确地理解作品内涵。


关键字: 内容标签:作品,艺术品,形式主义,,作品 艺术品 形式主义
下一篇:热潮后的冷思考_文博类节目带来哪些新变化?_都是-宝藏-观众||上一篇:走进第64届布鲁塞尔古董艺术博览会_古董-艺术-博览会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