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们在新津邓双宝资山,抢救发掘一批东汉崖墓,其中一座崖墓中出土彩绘陶楼2座,一座两层楼阁式、一座两层干栏式。罕见的是,出土的两座陶楼都是通体彩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副主任孙杰介绍,彩绘加固是陶制彩绘文物保护的国际性难题。那么,成都的文保专家们是如何解决的呢?今日,记者来到文保中心,探访文物医生精心呵护的两位“病人”。
罕见彩绘陶楼出土 保存成为大问题
“陶楼作为一种随葬品,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状态,以及对死后世界的向往。从这两套陶楼的工艺水平来看,墓主人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孙杰介绍说,陶楼是在四川地区的考古发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随葬器物,尤其是东汉时期的崖墓中。陶质彩绘文物因保存环境、制作工艺、材质、材料等原因,彩绘层较难保存。虽然出土时,陶楼上的彩绘被厚厚的泥土覆盖,但出土陶楼的保存如此完好还是非常罕见的。
与大多数陶楼不同的是,这次出土的两座陶楼都是通体彩绘。记者看到,陶楼的干栏式建筑充满了四川地域特色,而斗拱结构正是我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孙杰表示,这也是研究古代建筑的资料。陶楼的彩绘色彩纹饰生动,尤其是两层干栏式陶楼的两只外形似蝉的动物,就像吉祥物一样蹲在陶楼正面外墙上。“两只像虫子的动物,随着清理工作开始,动物的尖嘴、触须也展现出来了,但脚部的细节更像鸟儿的腿。究竟这是什么动物,把它绘在陶楼上有什么含义,都需要等清理工作完成后才能判别。”孙杰说。
由于墓葬环境及技术水平,成都范围内的彩陶保存情况并不是很乐观。“现在很多陶楼只能看到结构,但有了上面的彩绘,我们能看到更完整的软装。”孙杰介绍说,陶楼的彩绘层,是历史信息最丰富的部分,往往也是陶质彩绘文物病害最为集中的部分,且一旦发生病变,都是不可逆转的,比如薄薄的彩绘层一旦发生起翘剥落,是很难恢复的。
“治病”先“体检” 三次摄影拍出彩绘本来颜色
这两件陶楼在发掘出土后,被及时移交文保中心进行保护处理。在接收文物后,中心工作人员立即开展相关的分析检测工作。文保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对文物的仔细观察发现,文物表面彩绘层被泥土覆盖,彩绘图案被遮盖,导致图案隐晦不清。
如何为这两座陶楼“治病”呢?孙杰介绍说,他们使用的是无损分析检测技术为陶楼“体检”。“在自然光的条件下,我们能读取的资料非常有限,被覆盖在下层的图案,无法获得直观清晰的认知。所以又对陶楼应用了红外摄影技术。不过红外线光波段单一,不能解决彩绘图案问题。我们接着尝试了高光谱摄影分析技术,通过颜料层在不同波段光下的反射,分析被图层覆盖的彩绘图案。”记者在几次摄影的图像上发现,从自然光到红外线到高光谱摄影,陶楼彩绘上的纹饰与颜色果然逐渐清晰起来。“现在我们正在用纯净水对彩绘表面进行清理,为了避免伤害到画面,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孙杰指向陶楼说,“陶楼不少部位已经开始起翘、剥落,我们现在要尽可能完整地把彩绘层保存下来,为考古研究工作留下资料。”
记者 李雪艳 编辑 戴艾岑 校对 杨馥筱
关键字: 内容标签:的是,考古,都是,文物,文化,考古,的是 考古 都是 文物 文化 考古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