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匠心入木——李先海雕塑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四川雕塑家李先海独具“枯瘦之美”的作品,

1月6日,《匠心入木——李先海雕塑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四川雕塑家李先海独具“枯瘦之美”的作品,打动着前来观展的人。
在国家级美术馆举行个展、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众多机构收藏的李先海,并非“体制内”艺术家,而是从工厂辞职单干的“个体户”。这种不依赖财政拨款、不占用行政事业编制的文艺工作者和群体,被统称为新文艺群体。来自四川省文联《文化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显示,四川各级各类新文艺组织有83952个,约251万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财政“包养”的新文艺群体,活跃在广袤的社会空间中,接地气,懂市场,以自身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服务,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它们勃勃生长,正在成为繁荣四川文艺的有生力量。动漫孵化成就国内最大原创漫画供应商 新文艺群体市场目光极其敏锐。成都的漫画星空社看准漫画市场巨大的潜力,短短4年左右,从3个人的团队做成国内最大的原创漫画供应商。
成都红星路35号。漫画星空社的办公室密密麻麻摆着数十台电脑,年轻的姑娘小伙正在制作漫画。

2014年至今,漫画星空社已推出150部连载作品,每月输出内容超过1万分镜格。他们打造的原创动漫《重生只为追影帝》是腾讯动漫的台柱级作品,长期占据总榜前三名。星空社的3位创始人都喜欢漫画。创业开始,三人放弃自己当作者,转而打造漫画内容生产平台。“中国漫画发展20多年,除了《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形成品牌效应以外,还没有特别好的作品。这并非漫画家水平差,而是没有一个成熟的团队陪着作者成长。”星空社创始人之一的徐晓东说,他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寻找优秀的漫画作者,孵化出优秀的漫画作品。星空社成立以后,率先打造的就是编辑部,他们负责发掘优秀的漫画作者,一起定选题、打磨作品,最后投向合适的平台。如今,星空社签约的作者来自世界各地,超过150人。《重生只为追影帝》的作者“一色哈尼”,正是星空社把她从南京某医院的财务人员培养成了漫画家。这部漫画,也从一个不成熟的概念,一步步成了收藏人数200万,超过200亿次点击的网红作品。除了编辑部,星空社还成立了漫画堂和漫工业两个部门。漫画堂面向全国培养漫画人才;漫工业则属于自己的漫画团队,负责打造星空社想做的作品。他们中的一支小分队,曾在“一色哈尼”因怀孕断更以后,将《重生只为追影帝》持续更新,如今漫画因人气高涨直接从免费阅读转入付费频道。
“我们认为漫画在中国,还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富矿。”徐晓东说,一个经典的漫画作品可以有影视、小说、游戏、服装、玩具等各种衍生品。“目前我们做的就是前期作品孵化。”如今除了“重生”,包括《厄运之王》《龙生九子》等漫画作品,已纷纷成为各大漫画平台的头部(点击排名靠前的作品),其中《龙生九子》已确定拍摄电影。此外,著名科幻《三体》的漫画版权方也委托其打造同名漫画。

要孵化经典,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潜心打造经典的勇气。星空社的作品中,除了“重生”这样的流量漫画,也有《庖厨天下》这类讲传统美食的漫画作品,并且在全网已有几十亿点击量。徐晓东说,“我从不认为漫画就意味着肤浅,它同样能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刻刀为笔锅炉工炼成雕塑名家 没有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无门派、无流派。考了4次大学都没考上的李先海,依靠自己的勤奋和才华,艰苦打拼,从化肥厂的锅炉工,成为名闻全国的雕塑大师。 “匠心入木”在中国美术馆开馆那天,李先海特意在作品前合影留念。“匠心入木”几个字,由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专门为他题写。一年前,吴为山来川观看李先海的个展,大为震憾,当即向他发出到中国美术馆开展的邀请。“我以前的正式工作,是奉节一家化肥厂的锅炉工。”李先海从不讳言自己并不漂亮的履历:没有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无门派、无流派。考了4次大学都没考上,只好进厂当工人。然而整天和煤炭打交道的他,却从未放弃自学画画。1984年,著名雕塑家赵树同到白帝城创作《刘备托孤》,看到前往请教的李先海的素描,惊讶其过人天赋,建议李先海学习雕塑。从此,李先海开始漫漫木雕创作路。在奉节,李先海先是学根雕,业余时间打点观音之类的工艺品在白帝城售卖。1995年,长江三峡搞国际高空健走大赛,他为参加比赛的美国“高空王子”科克伦创作的木雕头像,在当地引起轰动。“但是奉节始终只是一个小县城,我呆在那里,不可能走得太远。”1996年,李先海来到成都。没有固定的收入,还需要钱买雕塑用的材料,他的妻子靠在街边卖串串等各种方式,帮助他度过了打拼初期的困苦。1999年,李先海终于在美术圈崭露头角。时逢第九届全国美展举行,赵树同为体制外的他争取到参赛资格。那时李先海条件有限,木材大多是工地上捡的边柴或者挖的没有卖相的乌木。因陋就简,他创作了造型枯瘦的《小川戏》,一举获得优秀奖。乌木的材质,非常适合表现枯瘦、苦涩、饱经沧桑的角色。《小川戏》的小试牛刀,让他走上了以“枯瘦”为风格的创作之路。2007年,他的《四川老茶馆》在“中国木雕艺术创作大赛”中获金奖;2009年,《苦旅共甘泉》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银奖,这两件作品都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15年,李先海的12件套雕塑作品《中华医学》,在“中华文明
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脱颖而出,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这些作品烙有鲜明的李先海枯瘦、苦涩的风格:人物形象身材颀长、骨节突出、细胳膊细腿,面部表情看上去历经沧桑。此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苦旅共甘泉》刻画了过去一个农村教书先生和妻子患难与共的场景:昏黄的油灯下,两人分坐左右两张椅子,教书先生正在用功读书,妻子则默默纳着鞋底……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它们浸润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李先海说,“现在我的作品即使不标注我的名字,很多观众也知道作者是我。”这便是艺术创作最难得的个人特色。“我的很多作品都没舍得卖,自己留下来了。”李先海说,虽然他只是一个体制外的艺术家,却同样觉得文化传承有自己的责任,“所以我想把手上的近两百件雕塑作品建一个博物馆,以后捐给国家代代传承。”民间摄影靠服务和公益做出品牌新文艺群体要自主创收才能养家糊口,但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未忘却社会责任感。成都摄影之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摄影之都”)便靠做服务和公益,将两三千名摄影爱好者和上百名签约摄影师紧紧团结在一起。 1月5日,“摄影之都”2018年度十佳摄影人及十佳摄影新秀启动评选,“名单要在1月26号我们的新春年会上公布,这几天忙得很。”“摄影之都”负责人曹铁语速飞快。2006年,“摄影之都”成立,确定了以
培训、采风等多种摄影服务为基础的发展之路。“摄影之都”,迄今拿工资的正式员工只有4个人。搞摄影培训,人们凭什么愿意参加?收费便宜、教学系统。上课学理论,下课马上实战。老师不仅现场指导,还通过
微信等各种方式答疑解惑。渐渐,摄影培训班从刚开始拉亲戚朋友学习到后来口口相传,发展到累计学员3800多人的规模。这个庞大的摄影爱好者群体,成为“摄影之都”闯荡市场和公益
活动的基础。曹铁说,教学收益是“摄影之都”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远不足以支付开支,于是通过与摄影器材商合作等各种方式寻求经费支持。此外,签约摄影师们也成为“摄影之都”进行商业摄影的资源。这些合作中,摄影师可以有收入,“摄影之都”也会收取适当经费,用于组织影赛和年度评选。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摄影之都”的影友深入震区拍摄抗震救灾。来自灾区一线的部分图片,成为当年《我们万众一心——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纪实摄影展》的重要部分。2013年“4·20芦山地震”中,同样有多名“摄影之都”摄友第一时间去到灾区记录灾情。曹铁说,这些年来,“摄影之都”参与过四川儿童保护与教育题材的公益巡展,参加过走进洪雅“千村万景”扶贫攻坚摄影活动……“说到做公益,大家跑得都飞快。”所以,“摄影之都”的年度双十佳评选,在拼摄影技术、拼作品美感的同时,服务社会的爱心成为重要条件。把文艺组织做出正能量,正是“摄影之都”的目标之一。曹铁说,“我们致力于把摄影艺术推向普通群众,这也是文艺组织的社会价值所在。”延伸阅读2018年,四川省文联推出100万字的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这个群体分为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和新文艺个体工作者4类。今年下半年,省文联主办的关于四川新文艺群体大型作品展将正式推出与公众见面。
关键字:
内容标签:作品,文艺,群体,中国美术馆,雕塑,李先海,匠心入木——李先海雕塑艺术展,
作品 文艺 群体 中国美术馆 雕塑 李先海 匠心入木——李先海雕塑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