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童心剪童趣,非遗剪纸活动顺利开展_798灿艺术中心-自己的-中国-传统

编辑:彭菲 来源:中国美术网
 
​活动现场合影1月6日,“我们一起来剪纸!”少儿非遗传习活动在798灿艺术中心顺利举办。此次剪纸活动

EcJAsGLPU29BMlG7Yzxcuv9pmrz6atGZ6IOFrr3F.jpg

活动现场合影

1月6日,“我们一起来剪纸!”少儿非遗传习活动在798灿艺术中心顺利举办。此次剪纸活动是展览“日常之诗·乔晓光”的公共教育活动组成部分,由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乔晓光主持,分为讲述中国剪纸故事和剪纸实践两部分,现场共有30余名儿童和家长参与剪纸互动。

在活动现场,乔晓光首先带领孩子们参观展览,介绍《日常之书》的作品内容,启发儿童注重日常生活的感受、发现和灵感,鼓励用无所不剪的理念进行艺术创作。这些作品像一页页打开的故事书,鲜明的生活气息与独有的想象力使得这些小观众们流连驻足。

随后,乔晓光给孩子们讲述了中国剪纸的历史,中国不仅最早发明了造纸术,还是世界剪纸的原乡,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考古中发现了1500年前南北朝时期的剪纸残片,在敦煌和宝鸡的陇县也都发现了一千年前唐代的剪纸,中国的丝绸之路也是剪纸的传播之路。

乔老师在讲课时和孩子们互动提问,现代小朋友们对剪纸应用的了解大部分限于春节窗花和刺绣花样,许多家长也不了解剪纸的非遗价值。乔老师通过介绍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解释民间纸文明的形态是历代民俗生活的反映。并通过筷子、毛笔和剪刀的关系,以及这三样工具和人的关系,生动形象地解释了中国最具普遍性的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剪刀如同筷子一样都是对人自身能量的发挥与发掘,手靠近于心,心导引于手,这是简单却蕴含着无穷力量的过程。另外,造纸术的发明与发展和普及,积淀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中国古代纸的文明形态,这个形态包含了两大基本的传统类型:一类是以汉字和书写传统为核心,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材料形成的纸文明传统,另一类是以传统纹饰谱系为核心,以纸、剪刀、刻刀为主要工具材料所形成的民间纸文明传统,其中包括剪纸、木版年画等。

经过了简单的历史梳理和文化介绍,乔老师带领小朋友们投入到热烈的剪纸创作中,示范了抓髻娃娃、动物和团花三种不同类型的剪纸,涵盖单剪造型和折剪造型两种剪纸表现技法。小朋友们发挥想象,用剪刀剪出了自己的心声。有的写实,碧波上的天鹅引颈长歌,嘶吼的恐龙仿佛愤怒地甩起了尾巴;有的抽象,点和线穿插其中。孩子们开心的把自己的作品摆在展示台上,又组合成一幅新的画面,充满了清新的童趣和天真。剪纸活动后,乔老师给参加公教活动的小朋友送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新年贺卡,希望孩子们发现日常,用剪刀表现日常,让剪纸走入生活。鼓励孩子们2019剪出自已过年的窗花,和家人一起贴起来。

活动结束时,参与公教活动的孩子和家长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有的孩子觉得剪纸有助于养成坚持的习惯,在未来学习道路上更坚持不懈,干完一件事;有的孩子说剪纸可以表达喜怒哀乐;有的孩子觉得剪纸没有画画流畅,但是越剪越有灵感。孩子家长说道,以前不太了解剪纸的传统,不知道中国剪纸是世界非遗,今天通过和孩子一起动手收获颇多,剪纸也是一项有趣的亲子活动;有的家长刚开始剪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后来就意犹未尽了;有的家长曾和孩子一起剪窗花,觉得剪纸即兴成分高一点,以后会更加注重孩子的想象。作为活动主办方,灿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认为孩子们五颜六色的作品童真有趣,摆在一起又组成一件艺术品,整个互动就像一次行为艺术,每一件小作品拼在一起,整个过程很随机浪漫,也表示以后会继续开展此类活动,让青少年多接触了解中国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乔晓光曾提出“少年非遗”的理念,长期支持“蒲公英”行动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开展的“少年非遗”传习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态中发生和进行的,日常生活的传承实践是非遗文化物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根本基础。文明转型期的非遗传承是多元化的,其中教育传承是不可忽视的文化方式。非遗的教育传承涉及到大、中、小学教育,传统农耕社会许多民间传习练就的都是“童子功”,代代相传的文化是从童年和少年开始的。少年时期是接纳手工技艺与文化启蒙的最佳阶段,“少年非遗”是在探索非遗作为地域性文化与艺术资源,如何以适合的方式在少年这一年龄阶段开展认知实践和启蒙教育,这关系着更长久的未来。民间剪纸走入公共空间,这是民间与城市的跨越式的对话与交流,是传统与当代的融合。


关键字: 内容标签:自己的,中国,传统,少儿非遗传习活动,798灿艺术中心,自己的 中国 传统 少儿非遗传习活动 798灿艺术中心
下一篇:“第一道光——艺术际遇2019”在涵芬楼艺术馆举行_水墨-文化艺术-道光||上一篇:朱其:艺术人应该面向人文,收于艺术_艺术批评-美院-社会-素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