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金文拾贝——集金文书诗文百篇》 官方图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篆文,在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时代久远和认知困难,研究者已经日趋减少。
为了在书法艺术上把先人的遗产发扬光大,上海书法家许思豪花费了将近30年功夫,收集金文书写家喻户晓的唐诗宋词和古代美文。日前,《金文拾贝——集金文书诗文百篇》修订重版。
十年磨一剑 大海捞针
金文等古代汉字晦涩难懂,不仅一般的书法爱好者不敢轻易临习,即便是学养深厚的书法家,对古文字也往往会望而生畏,以古文字形体创作成功的书法更凤毛麟角。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战国秦汉文字,是中国文字发展历史上的重要环节。如何帮助金文从古老的文化遗产中走出,书写大众喜闻乐见、朗朗上口的书法作品,许思豪从10多年前开始就有一个大胆的尝试:用金文和诗词相结合,进行书法的重新创作。
在别人眼里平淡无奇的古代汉字,在许思豪眼里就变成了闪闪发光的珍宝,他自己说金文像浩瀚的大海,自己便如海边的顽童去拾最美的贝壳。有时候为了寻找一个字,凑成一首诗,犹如大海捞针,深陷困境而不能自拔,有时候几天几周只能找到一个字。太多的困难让许思豪举步维艰,但他没有松手,最终编辑出版一部金文书法作品集,以金文书写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百首经典诗词名篇。
安徽大学校长、著名古文字学家黄德宽教授称赞,许思豪为金文书法创作填补了一个空白。创作金文书法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熟悉金文以及特点和构型规律;二是具有书法家的艺术功底;三是肯坐冷板凳,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许思豪费劲了心血,十年磨一剑,在业余时间里潜心于金文的学习和书法创作。没有宠辱不惊的平和心以及持之以恒的坚强毅力,是不可能做到的。许思豪感恩中国两位古汉语专家的指点:“得到了裘锡圭先生、黄德宽先生的指导后,我驱散了心中的阴霾,终于迎来了东升的旭日和绚丽的朝霞。”
在2007年初版之时,只印刷了1000册,10年后在二手书网站上书价翻了若干倍,才知道那本小众图书已经成了很多古汉字爱好者、书法家们案头参考。由此衍生了重版的想法。更正初版的错误,并增补了《兰亭集序》《归去来辞》《心经》《前(后)赤壁赋》等金文书古文八篇。
在去年12月末,许思豪在上海朵云轩开办书法展览,题目是《怀念恩师——纪念李天马先生诞辰110周年许思豪作品汇报展》。
从1965年起,许思豪追随李天马先生学书35年。1990年李天马先生驾鹤西去后,他不忘师训,砥砺前行,终于在书法领域结出硕果。谈到办展初衷时,许思豪表示:“本次展览是我向天马先生交的作业,告慰先生在天之灵,也是向上海书坛的汇报。”
许思豪说,怀念恩师最好的方式,是践行恩师的交代,攻克以金文进行书法创作的难题,沿着“金文、草书”一路前进。“书法精进如一条荆棘路,有很多歧路与枝蔓,乱花亦迷眼。李天马先生为我指明了方向,至少将近20多年下来,有了些成果。”
展览呈现近百幅作品,大篆金文,古奥难通,许思豪研读数百篇铭文,临习经典,筚路蓝缕,上采商周,下探春秋,集金文书古今诗文百余篇,洋洋大观。此展择其《天亡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岳阳楼记》等大幅作品,有求教于方家焉。
在展览上,许思豪专著《金文书法概论》《金文拾贝》(增订版)的首发式举行。《金文拾贝》是用金文书写古今诗文108篇,是金文创作的实践篇,是书法艺术与古文字研究相结合的产物;《概论》约24万字,近千张图片,是金文经典欣赏、金文书法创作的理论篇。(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古文字,诗文,汉字,书法,金文,古汉字,古文字 诗文 汉字 书法 金文 古汉字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