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商周陶制高足盘上的“鬲”字考_商周时期-印有-考古-食具

编辑:王璐 来源:收藏快报 
 
图1图2图3图1、2所示这类商周时期的陶器,在一些收藏爱好者的眼里,可能被认作是一件高足盘;而对于一

tQrVigAac79A9ab7rSLbVHtaVDjQaD2EzAtCYMQs.jpg

图1

I7ME4ouptyljgvegfFt55Hk6sLmND69y7iHC5U46.jpg

图2

77Gtm3r5Yx210NR9PZNkfflqIrheTAzPlurart3v.jpg

图3

图1、2所示这类商周时期的陶器,在一些收藏爱好者的眼里,可能被认作是一件高足盘;而对于一些对高古陶瓷文化了解较多的收藏者来说,则会视之为“豆”。

“豆”字起源于甲骨文。汉许慎撰《说文解字》解释说:“古食肉器也。”

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则解释为“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有点像带高座的盘。”

由此,可以推断,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豆,最初是原始人盛放肉食用的陶器,后来,人们就不仅限于盛放肉食了,其他食物也是可以盛放的。

豆,这样一种古代盛器,新石器时期为陶制,商周至汉逐渐出现瓷制,但陶质豆和瓷质豆肯定同时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此后,陶豆逐渐消亡,瓷豆越来越多,历经各朝各代,经久不衰。瓷豆品种丰富多样,器型大同小异,通常是上部作盘形、碗形、钵形,下部为高圈足或喇叭形足,讲究的有竹节形足。

十多年前,笔者曾有幸收藏了两件陶豆,陶豆的产地肯定是四川盆地。最令笔者倍感欣喜的是:其中一件陶豆的上部盘内,很清晰地印有一个“鬲”字(图3)。

查《说文解字》对鬲的解释是:“鼎属。实五觳。豆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属皆从鬲。”按照此解释,鬲属于鼎(类),是一种当时的奢侈品。各种文献皆形容其形状为“类似于鼎状的炊具”,通俗地说,就是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这里,疑问就出来了:陶豆上印鬲字,是什么意思?豆就是鬲,很显然不符合古文献的记载解释。

唯一的科学解释:“鬲”是部族的姓或者是鬲国的名,换一句话说,这件陶豆是鬲氏部族成员或者古鬲国贵族的食用器。

考古学界认为,早在夏初古鬲国就存在于中华大地了,在山东德州、禹城地区,考古发现了古鬲国的遗址。

2011年11月,西北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发起召开了一次“寻找古鬲国考古行动”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研究出发,针对古鬲国的地理位置、兴盛灭亡、迁徙路线及其与中国国家形成的关系等学术前沿问题进行过探讨。

笔者收藏的印有明显“鬲”字的陶豆表明,陶豆是商周时期的,是古鬲国人使用的食具。

那么,为什么在古蜀国出现了古鬲国的食具?古鬲国人是怎么来到蜀国的,古鬲国人后来又到哪里去了?

总之,笔者收藏的印有“鬲”字的陶豆,还包含着许许多多值得学界继续探讨的问题。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印有,考古,食具,陶器,商周时期,印有 考古 食具 陶器 商周时期
下一篇:大英博物馆藏中国元明时期雕漆盘_漆盘-黑漆-笔者-剔红||上一篇:清光绪绿釉镂空瑞兽轮花纹香薰_香薰-湿法-球体-景德镇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