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百年系列许久未见,大家还记得我们这个专题吗?上一期,我们带大家一起回顾了改革开放后博物馆发展的新模式和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博物馆百年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博物馆)。本期是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史系列的最后一篇,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为大家呈现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面貌。
博物馆体系日臻完善,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2011至2016年间,全国博物馆的数量由2650个增加到4109个,增长55.1%,博物馆门类日渐丰富。办馆力量呈现多元化,社会力量兴建的博物馆日渐增多,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实践积极开展,初步形成门类丰富、特色鲜明、分布广泛的博物馆发展新格局。
2012年,我国博物馆评估定级工作正式启动,公布了83个国家一级博物馆,171个二级博物馆和288个三级博物馆,并对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评估,推进博物馆体制机制创新,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8家博物馆被确定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3家博物馆被确定为培育对象。
博物馆法制与行业法规建设日趋完备
近年来,加强法规建设一直被摆在突出位置。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第7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博物馆条例》,于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博物馆条例》是博物馆行业第一部全国性法规文件,标志着我国博物馆宏观管理的重大改变,第一次从法律的层面对博物馆的功能定位,藏品保护与管理、经营活动、推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做了明确的规定,特别对博物馆社会服务做了具体的要求,内容全面,要求具体,指导性、操作性强,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除《博物馆条例》的正式颁布外,同期还发布《关于贯彻执行〈博物馆条例〉的实施意见》,编著《博物馆条例释义》;完成《博物馆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制定《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发布《民办博物馆设立指导意见》《民办博物馆章程示范文本》《关于推进国有博物馆对口支援民办博物馆工作的意见》。这些法规与条例的出台,为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也为博物馆从业者的工作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
非国有博物馆突破瓶颈,健康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非国有博物馆也走过了26年有余的发展历程,数量由1家、10家增长到1200多家,馆舍和收藏规模不断扩大,品类日益丰富,质量水平也不断提升。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年中,党和政府将博物馆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将非国有博物馆列为国家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强对非国有博物馆的促进和扶持,使得非国有博物馆成为我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中一支异军突起的活跃力量。
2011年末,全国非国有博物馆总数仅有535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14.91%。截止2017年,全国非国有博物馆总数已达1297家,在全国博物馆大家庭中所占的比重跃升到了26.6%。伴随着数量的增长,许多非国有博物馆的体量规模也不断扩大,功能设施日益完备,收藏品类日益丰富。国家文物局的评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非国有博物馆平均馆舍建筑面积已达到4896.69平方米、建筑面积大于10000平方米的大型博物馆有50多座,一些非国有博物馆在建筑规模、硬件设施等方面已经能够与当地同档次的国有博物馆比肩了。除了数量上的增长和规模上的扩大,非国有博物馆的质量水平也不断提升。截至2016年,累计有11家非国有博物馆通过了博物馆行业组织开展的定级评估,取得了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的称号。
对外文化交流日渐丰富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是丝路历史和丝路精神的实物见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为响应“一带一路”的倡议,各博物馆深挖蕴藏着各自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藏品内涵,在近年来,举办了多场精彩的丝绸之路相关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如2017年5月,故宫博物院主办了“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2017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绵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展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开幕;2017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首都博物馆召开了一带一路国际博物馆合作学术研讨会等等。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条例,历史博物馆,,中国 条例 历史博物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