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一场属于所有人的展览:“好雨时节——见证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展,将于12月11日在成都博物馆一层特展厅正式与公众见面,展览将持续到2019年1月3日,全程免费对公众开放。
历时90余天的征集,数百件来自社会各界的物件和照片汇聚成博,许多市民慷慨奉上了陪伴他们度过数十年岁月的“宝贝”,展览将释放珍藏其中的宝贵回忆,连接起40年来四川的历史巨变。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让成都博物馆这场展览更像一个“众筹”展。
黎志均和他心爱的自行车
“永久牌”自行车 穿越城市去看你 “你看,车架、车把、前叉、车圈,都是锰钢制作,净重只有18公斤。”捐赠当天,捐赠者黎志均带着陪伴自己多年的永久牌13型自行车来到成都博物馆。这辆自行车已骑行51年,但在黎志均的细心打理下,这辆车依然整洁、精美。车龙头上,上海“永久”标志还十分醒目,说明书、购买发票都整整齐齐地留存着。黎志均回忆到,当年自己从成都航空工业学院毕业到了清江仪表厂(现为成都航空仪表公司)上班。家住新南门附近的他,每天在路上的时间都超过三小时。黎志均想尽办法才弄到一张十分紧俏的“车票”,花费200元买到了这辆永久PA13。1967年,当时他每月工资才38.29元,买下这辆车,花了他将近半年的工资。但在上世纪60年代,能拥有这样一辆自行车,是许多人羡慕的事情。1968年,黎志均与妻子相识,喜结连理。当时,妻子的工作单位在人民南路,而他在黄田坝。为了能够每日与妻子相聚,他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在成都市区和郊区往返。这一骑,就是10年,从碎石路、泥路到现在的柏油路,风雨无阻。后来,他用这辆车,载着孩子上幼儿园,退休后,还骑着它去钓鱼、买菜。“这是我们全家的交通工具。”
“凭票购物”曾是计划经济时代一个重要的特征,粮票、布票、油票,甚至彩电、自行车都需要凭票购买,没有票寸步难行。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到1993年粮票谢幕,票证时代整整经历了38年,成为中国人生活难忘的记忆。一张张票证,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消费方式的变迁;一张张票证,也记录了人们生活的酸甜苦辣。
青羊宫门票
成都老人刘才庚今年69岁,收集门票30余年,共藏有3万余种门票。在他看来,小小门票的变化,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发生的变化。“比如这张文化公园的门票。”刘才庚说,改革开放前,成都文化公园和青羊宫两处是合在一起的,门票上印刷的八角亭,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告别“凭票购物”时代,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票据也在不断发生变化。50年代小小薄薄的门票,到80年代门票渐渐兴起的黑白图案设计、90年代出现的彩色门票,到现在电子门票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门票在使用的基础上,也成为集科技与观赏为一体的生活进步证明。 近两个月的展品征集中,不少市民捐出他们珍藏的各类票证。温江北街社区党委书记李金山搜罗到粮、油、布票,“老成都”刘先生则讲述了70年代一家几口靠小小粮票维持生计的故事。他们回忆着“以票换物”的曾经,也感慨如今拿着一部手机就能买到心中所想的快速便捷。飞机模型 寄托着几代人的航天梦
韦克敬和他的飞机模型
今年81岁的韦克敬将成都视为“第二故乡”。1958年,他从部队转业来到成都,之后便在成都工作、成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在航空模型制作领域赫赫有名的陈应明,之后便跟随他制作飞机模型。“在做飞机模型之前,我对飞机一点都不了解,但是做了60年的模型,我学到很多飞机方面的知识。做飞机模型影响了我的一生。”韦克敬说。60年来,韦克敬做出了上千架缩比飞机模型,大到按1:5比例制作的一两米长的模型,小到8厘米左右的迷你模型。韦克敬用双手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最好记录者。 近年来,作为全国唯一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核心任务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份,四川系统谋划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一步激发航空航天产业新增长点,歼20、大飞机、通用航空等一系列高端研发制造取得新突破。军民融合让尖端科技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也成为了社会百姓的幸福之道。 几个月来,成都博物馆收到了众多市民提供的数百件大大小小的物品,涵盖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带着不同年代所特有的气息,带我们进入那段历史。1978年刚刚恢复高考时的录取通知书,承载着主人梦想成真的激动;带拉链的可以塞钱的皮带,塞满了主人乘着经济浪潮闯荡商海的雄心;全兴足球队“黄色旋风”的照片,是老成都忘不掉的燃情岁月……200余件实物与400余张照片,用这些尚有“余温”的展品,讲述川人40年来的生活故事,也折射出四川的辉煌巨变。关键字: 内容标签:自行车,粮票,军民,成都博物馆,好雨时节——见证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自行车 粮票 军民 成都博物馆 好雨时节——见证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 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