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手稿是艺术家在创作之前,概括作品思路的大概勾画。需要考虑人物,结构,空间,艺术氛围等等。同时艺术家各自的用笔习惯、表现习惯等艺术特点也在这些手稿中展现无余。
手稿,对艺术家和观看者都是珍贵的,它们不仅是一种预设,更是一项自我对话。从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位艺术家的不断尝试,也可以看到那通向高峰基石。
2018年12月5号,裸露的灵魂—十四人手稿展,在马鞍山市博物馆展出。今天和你分享本次展览的策划者杨强的文章:裸露的灵魂
纸
16cm×23cm
1998年
高士君
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这是一个迟到的展览,因为这几年有人做过类似的展。这些作品的不完整性和私密性不能登大雅之堂,也就是国内的各级美术作品展。这些不是什么大师的手稿,或许会被人认为没多大的艺术价值,但艺术这个概念是在艺术史逻辑关系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发展和开放的。
俄国作家契可夫说过:大狗叫,小狗也要叫。每个艺术家的地位和成就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有表达和展示的权利。
因此,2018年12月,也就是我萌发做这个展览想法的六年之后,终于展出了。艺术家的活动是一个观察思考和设计创造的过程,做为一个画家他是通过用造型手段把自己想法和观念表达出来的,手稿便是这个过程最原初,最直接的形式。它是艺术家思想和激情的自然流露,因为是给自己看的,所以随意率真,不做任何掩饰,甚至无目的性。
作品是艺术家灵感的闪光和反复思考的过程,从这里可以看出艺术精神创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艺术家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表现效果,在语言和材料上会做多种实验和探索,使作品具有了多种可能性和“有意味的形式”。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可以说,这些手稿能直接反映出艺术家的心灵和欲望,或许是最本真,更接近艺术的本质。
艺术发展到今天,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已经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观念的表达、主题的选择、展览的样式等各个方面,都是开放性的,多元化的。
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非艺术,审美与非审美,这些界限之间已经变得交叉模糊,似是而非了。所以,我们想借助这样的展览给人们一个提示和思考,艺术到底是什么?我们做的是艺术吗?
杨强
2018年11月
参展艺术家
孙景刚,叶恒贵,严浩天,郑洪流,孙力,高士君,刘伟,杨强,曾文,郭宗保,朱恒祺,谢海玲,高红蕾,司静
学术支持
顾丞峰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著名批评家,策展人
严歌平
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作家,批评家,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布面油彩
24cmx30cm
2013年
郭宗保
火柴盒 ,钢笔
18×12cm
2017年
司静(女)
纸、钢笔
20cm×14cm
2017年
郑洪流
纸品、木炭条
25cmx30cm
2011年
孙力
材料,铅画纸,墨,水粉颜料
60cm×44cm
1991年
刘伟
油画布、中性笔
19cm×19cm
2015年
谢海玲(女)
卡纸,油画
19cm×23cm
1979年
朱恒祺
纸、墨
17cm×25cm
2016年
曾文
纸,油画
19cm×25cm
2015年
高红蕾(女)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展览,都是,手稿,马鞍山市博物馆,展览 都是 手稿 马鞍山市博物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