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陈履生在《人民日报》撰文说“美术馆免费开放并不是终极意义和目标”_公众-信仰-中国

编辑:陈耀杰 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40年来美术馆建设的成就彰显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由国家财政支撑的免费开放,成为公共文化服

​40年来美术馆建设的成就彰显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由国家财政支撑的免费开放,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又一道风景。显然,在一些发达国家都没有实现的免费开放政策,让中国的每一位观众都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美术馆正日益成为公众的文化依赖,美术馆所发挥的美育功能史无前例地拉近了其与公众的距离……美术馆免费开放不是简单地打开大门,也不是那有限的门票问题……无疑,免费开放也在检验中国的美术馆发展水平。与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中国的各级美术馆在专业水平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尤其要直面管理上出现的新问题,虽然近年来已经比免费开放初期有所改善。免费开放并不是终极意义和目标,而是要通过免费开放带来美术馆专业水平的提升,带来更多吸引公众的优质多元的文化资源,使更多公众经常走进美术馆。

 —— 陈履生在《人民日报》撰文说“美术馆免费开放并不是终极意义和目标”

【时代发展,很多概念需要阶段性反思。】 

艺术史上,就有很多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的说法其实是很禁不住推敲的,但由于年代久远,缺乏证据,所以很多学者和教科书就只能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诸如顾恺之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王羲之作《兰亭集序》,张旭作《古诗四帖》,王希孟作《千里江山图》等,其实莫不如是。这些说法的出现很多都晚于这些作品诞生的年代,很可能是后代的讹传乃至附会,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接受惯性,使得这种虚构几乎成为了一种信仰。这时候一旦有人提出质疑,无论是否有“小心求证”,都会被人认为是“大不敬”,进而以“有罪推定”一棒子打死。究其实质而言,很多人从事史学研究的心态,是把研究对象当作一种信仰。可是,这与现代学术把材料当做科学现象来进行研究的心态是大不相同的,也与现代科学精神格格不入。

 ——祝帅在《美术观察》撰文说“很多人从事史学研究的心态,是把研究对象当作一种信仰”

【有“信仰”,无研究。】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公众,信仰,中国,,公众 信仰 中国
下一篇:M+宣布成立希克奖_艺术家-两年-斯特恩||上一篇:福音画语:新,首先是旧_杨福音-岳阳楼记-祖先-离骚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