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进步将许多以往的“不现实”变成了现实,比如让人工智能(简称AI)合成的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最近在浙江乌镇拉开帷幕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赛”,搜狗公司和新华社合作带给了大家第一个“合成主播”。这项技术让机器首次做到逼真的模拟人类说话时的声音、嘴唇动作和表情,并且将三者自然匹配。相对于自然人,这款机器人的优势在于拥有无限播报消息的精力,并且是零失误。除此之外,新一代的AI对文化艺术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随着写诗、唱歌相继被人工智能完成后,近日,AI创作的画作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43.25万美元的价格售出。拍卖行官网信息显示,成交价几乎是此前最高估价的45倍。值得一提的是该画作背后的团队——法国的艺术团体Obvious。该团队致力于探索艺术和人工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将14世纪到20世纪期间的1.5万幅肖像画的数据输入系统,然后生成器根据该集合生成一个新图像,再用鉴别器尝试识别人类作品和生成器生成图像间的差异。
他们认为,AI绘画将成为新的艺术模式,但其目的并非取代人类画家。而这些新的趋势也不由得成为科学界与艺术界共同关注的话题。11月3日,科学出版社举行的“反思·互动·创新——2018第二届‘科学与艺术’高峰论坛”,就探讨了科学透视艺术、艺术助力科学传播、科学与艺术融合发展现状的反思、艺术与科技创新方法论等议题。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谈到:“把主题定位于如何让科学与艺术在反思和互动中实现创新发展,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是挑战中并存着机遇,这要求创作主体有魄力、脱离舒适区、投身未知的领域。”其实,对科技工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如何抓住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机会和风口,突破单学科带来的视野限制,另辟蹊径,需要跨学科合作。
其实,今天科技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已经是人类文明再创高峰的必然要求,包括传统书画。11月3日,中国美术学院也举办了“山水书法研究的新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思想·艺术·科学”这一主题,从山水书法研究的新视角入手,促进思想、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跨领域对话。会议除重新梳理了山水书法研究的核心议题与发展方向外,还探讨了在弘扬与复兴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怎样以艺术为桥梁来沟通社会不同领域,进而持续激发并延伸中国文化在当代的价值认同。更有甚者,11月7日,在北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开幕的“未来演化——我们的共享星球年度大展”聚焦于科技文化,呈现了来自9个国家的17件艺术作品,来讨论未来的人机关系、文化与技术的相互影响等。
迄今为止,所有技术都被人类作为一种工具而发明、构造以及使用。诚如主办方所言:“我们总是秉持着有利于人类的前提,试图突破假定的界限从而改变世界和我们自身;我们总是竭尽全力使用技术,尤其是那些能推进更大的进步并塑造我们的文化与社会的技术,让不可能变为可能。”人类有太多的愿望、梦想和愿景想借助于科学技术来实现。而艺术则使之多了一些温情。
关键字: 内容标签:技术,书法,被人,科技,AI,冰冷,技术 书法 被人 科技 AI 冰冷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