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揭阳市画院院长王佩嵩:砚边感悟_王佩嵩-砚边感悟-临摹-传统-古人

编辑:蔡春伟 来源:揭阳新闻网
 
(一)大凡有生命者必在于变。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中变化,从细胞的分裂,自然界的春生夏长,人类文

(一)

大凡有生命者必在于变。

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中变化,从细胞的分裂,自然界的春生夏长,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无不包含着生生不息充满生命活力的轨迹。画道者,自然之道也!变则生,不变则死。观念形态的绘画艺术是在不断的变异和演进中发展的,只有变才有生命力,只有变才能发展 ,不变而重复自己者是为“懒惰”,重复他人者是为“无情”,江郎才尽者,不是才尽,是为情之枯竭。有情者,必热爱生活,心随大自然的变幻莫测而感悟万千,心有所悟,情有所归而后笔才有所属。

天变、地变、人也变,画道不得不变,变者,生命活力也!

(二)

抽取大自然最本质的东西,而后才有了形式上的感悟。

形的重复、线的放射和渐变、点的跳动,无不构成大自然的乐章,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强烈而和谐。

学习传统的程式,就要到大自然中去印证,体会古人怎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后才能逐渐与历代大师同一鼻孔出气。

(三)

观女儿(6岁)涂水墨画,惊叹其有“大师”风范。看其作画神态,如入无人之境,自有一种勇往直前安然处之的慑人气概,不拘小节,纯任自然,如天女散花、似夏云聚至,有时又像老妪扫地,认真细致,不厌其烦。整个过程,节奏快慢得宜,松紧俨然似有度,蘸一笔墨往往是一画到底,浓浓淡淡、干干湿湿、虚虚实实,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显得那么浑然一体。

小儿作画往往为兴趣所驱动,情感至纯至真,不管环境之适宜,工具材料之优劣,兴之所至,杯盘狼藉泼墨染衣也在所不惜,不问结果,只为乐在其中。

想我辈作画,往往为功利所驱动,心有所属而法必有所障,安能画出生机勃勃浑然大气的作品?唯有借小儿那般无我,了去心中那团“法障”,以兴带情,以情显趣,而后“法自立矣”。

(四)

大自然中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可以入画的。美到处都有,要善于发现和强化,一般人都着眼于外露的美,比如名山大川,用摄影的手段把它们如实地表现出来,就是很美的画面,画这一类型是较易出效果的,但画多了新鲜感就没有了,见多了也就俗气了。相反,把自然界中平常不易觉察的美,尽善尽美地把它表现出来,常人见了都会觉得它新鲜、独特,因为独特,审美就有价值了。

(五)

陈新华老师的艺术追求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年轻时,不管有没有笔墨和一切的清规戒律,全凭独特的感觉和想法而为。或截取生活精彩动人的一面,或是灵感一闪而过的灵光,或是偶然于纸上出现的迹象,从而焕生出无限精彩动人的图像。

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灵向着本元的回归是一种必然的结果,笔墨情结永远是中国画家灵魂的归宿。

对笔墨的探求和对古典文化的研究是陈老师近十几年来的重点课题。

在创作方法上,他把对笔墨形式的探求寄托在早年无限丰富的生活基础之上。

他探求笔墨的抽象形式但不作为独立的图式出现,他认为只有把抽象的笔墨形式寄托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依据上,才能把情感表达得更充分,而且要让更多的人欣赏和接受,非有情节性的形象不可。

(六)

传统是人类文明创始的结晶,也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画有三法: 笔法、墨法、章法,法从何来?老子言:“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归根到底, 还是“承法造化”, 也就是师法自然。 石分三面也好,树分四歧也好,皴法也好,染法也好, 都是古人根据对自然物象的观察而创造出来的,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我们在临摹时便可将画中之物与自然之物来一个对照,找出其创造的规律,即先得法,而后由有法至无法,创造出新的风格来,学习传统是为了发展传统。

对古画的临摹,重要的是得古人之精神,不能仅求貌似,在临摹之前应该先“读画”。临摹古人作品,绝非仅仅是一个技法的摹拟,而是一个对传统深入学习的过程。传统内涵是通过具体的画面,具体的笔墨技法体现出来,不仅要知其然,还须知其所以然。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临摹,传统,古人,揭阳市画院,王佩嵩,砚边感悟,临摹 传统 古人 揭阳市画院 王佩嵩 砚边感悟
下一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力推原创新作_画皮-上海-文化||上一篇:第四届“视墨湖”学术邀请展亮相百年粮仓_“视墨湖”-百年粮仓-学术-八号-当代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