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唐风”起兮云飞扬——徐松波和他的“唐风”作品(德国篇)_的是-唐风-科隆

编辑:裴刚 来源:未知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刘邦  历经8年的&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汉 ] 刘邦

  历经8年的“道问”系列创作,从“长风”再到“唐风”,《梦里乡关》成为又一个阶段的里程碑。4年前提起画笔时,徐松波不曾想有一天他会和这幅巨作一起远渡重洋。

  站在德国NordArt国际艺术大展主展厅的熙攘人群中,徐松波若有所思,眸子里有热切的花火,内心是欢喜亦有期许。

  徐松波凝视着展厅主墙上堪称巨制的“唐风”系列代表作品《梦里乡关》,间隙,又注视着一批批被作品所吸引的观赏者。他似乎要借观赏者的目光,进一步感悟画里的奥妙和意趣,进而判断这金戈铁马背后的气定神闲,在西方观众面前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呈现。他看到了许多表情:惊诧、疑惑、喜悦、沉思、赞叹!这场景与2017年法国巴黎大皇宫展类似,但又是那么的不同。从浪漫之都到哲学之乡,徐松波颇具东方哲思的“唐风”画作,惊艳了欧洲大陆!

  德国NordArt北方国际艺术大展被称为欧洲最大的当代艺术展示平台,每年会在全球范围内筛选200位左右的艺术家参展,受邀参与本届艺术展的15位中国艺术家,徐冰、向京、刘若望、曾成刚……每一位都是享誉国内外的艺术大家。徐松波同他们一起把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精神家园以雕塑、油画等不同载体,在德国北部碧德尔斯多夫市这个艺术季里呈现。

徐松波与徐冰先生在作品前

  东方理想国

  “唐风”系列究竟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艺术体验和文化感悟,让艺术素养颇高的德国人为之沉醉?

  盛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包容和创新为标志的辉煌时期,徐松波成功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他的绘画风格兼具东西方绘画材料、技术和语言的特征,他的格调和色彩使人联想的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经典作品以及中国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他为我们呈现出人类共同珍视的高贵的精神传统,并建立了一个认识中国唐代的独一无二的向度。

  ——节选自《NordArt》杂志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徐松波在他的“唐风”系列作品中想要建构的是盛世太平里的大国风尚。那里没有争战和杀戮,没有焦虑和盲从,有的是和平安宁、悠然自得,这份与自然天地万物共生长的画卷里豪情与侠义共在,理想和浪漫同生。我将之称为东方绅士的诗与远方。“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看看《梦里乡关》再看看《秋云行猎》,哪一幅不是东坡先生《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再演绎?

  《秋云行猎》

  故国已远,徐松波通过一次次西行考察石窟壁画历史遗存、一次次翻阅考古发现文史典籍、一次次徒步体验大漠孤烟的地貌山川,来汲取盛唐的精神向度。由古至今,从东向西,在不同时空游走,徐松波在找寻也在构建,他要守住这份恢弘气度与从容自信。当这份从容和豪情打破地域界限穿越时空,来到陷入“难民危机”的德国人那里时,他们怎能不惊喜?

西方桃花源

  ▲▲▲

  艺术与市井生活的距离总是那么惟妙惟肖。入世太深,心中的宁静不可得;出世过远,眼前的目光则空洞。无论是巴黎远郊的巴比松小镇,还是德北小镇,它们更像艺术家的世外桃源。

  活动之余,徐松波喜欢用脚步去丈量德国小镇的宁静和美好。从NordArt国际艺术大展的喧闹里走出来,徐松波就像陶潜笔下的捕渔人一样误入了德北的“桃花源”。在重重绿荫里,有一排排红色的房子,空气清新并略带甜意,四处是草坪,房前屋后是红白相间的花和绿色的树,夕阳洒满了整个视线——仿佛走进了一幅现实版的19世纪欧洲风景画,美哉,妙哉。6月的德国虽没有落英缤纷,但也是一片鸟语花香。街上空旷安静,即便偶遇行人,也都彬彬有礼、谦和有加,徐松波担心自己是个多余的闯入者。

  “如果不是因为NordArt国际艺术大展,会有多少人知道德国北方这个安静的小镇?但,它就是这样静悄悄地存在着。展览现场的宏大、热闹、壮观,与这里的清净、优美、与世无争反差如此强烈。”这种“小确幸”恐怕与陶潜先生勾勒桃花源时有几分相似。

  除了艺术之美、自然之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社会运行的和谐高效同样触动了徐松波。“德国的火车站没有进站口和安检人员,你可以随时拎着行李上车,这种方便和信任我们会一时不适应,但他们的理念就是如此,先信任每一位乘客并假定你是个好人,来去方便全凭自觉,但如果被抽查到逃票,后果会很严重”,享用着这种信任和便利,徐松波一路穿行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科隆大教堂、法兰克福博物馆区、柏林博物馆岛……

  夜晚漫步在莱茵河畔,恰逢世界杯期间,徐松波也像本地人一样喝着啤酒融入球迷的狂欢,“难得不用熬夜看球,但我心思已进不去球赛了,早已不是球迷,我只是喜欢这种氛围,我眼睛停留在屏幕上的时间还没有观察远处那个乞丐的时间多,那是个腿有残疾的青年,他远远的张望比我要专注,我终于忍不住离开的时候去寻找了他,他已在石阶上睡着了,那串丁丁当当钱币掉进纸杯的声音丝毫也没有惊动他……”

  这是德国真实的市井生活,红酒好喝又便宜,面包耐嚼还实惠,即便是盛夏天气也凉爽怡人,就像一个避暑胜地,然而,它如此真实,既有博物馆里优雅的青年,也有市场里落寞的乞丐,徐松波十多天的游历不断续写着心中的桃花园,它混合着一路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和眼见的市井烟火气。

  艺术守望者

  ▲▲▲

  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哪里?

  高耸入云的大楼里?人工堆砌的自然景观里?都不是,在徐松波看来,散发城市真正魅力的是它的文化设施和功能,是博物馆和美术馆。一座博物馆是艺术传承史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每一次远行,在欧洲、在美国、在日韩……徐松波最大的兴趣就是参观博物馆,“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基因都在这里,它是城市的标配和内涵,是传承和未来的基础,这个方面,我们的距离还很远。”

  汉堡市美术馆、柯伦巴艺术博物馆、路德维希博物馆、罗马-日耳曼博物馆、Frankfurt博物馆区施特德尔美术馆、博物馆岛里的五个大馆……各大博物馆里都有徐松波的行迹。在罗马-日耳曼博物馆,徐松波看到诸多经典,那里的艺术品和东方的大汉王朝相较,无论青铜器具、石雕碑刻、书法、陶佣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有独具特色的玻璃器皿和马赛克镶嵌……“你知道吗?我竟然在这里看到一个和我们古代马具部件'抹鞦'对应的古罗马版本,太神奇了,类似的体验有很多,知己知彼才好,切莫妄自尊大,”他说。

  看到比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还要丰富的古希腊瓶画,他写道:多次的揣摩,关于造型、技术水准、方法与风格,仿佛今次才真正看懂,心中瞬间一丝通畅和宽慰。

  在施特德尔美术馆,忽然邂逅两幅青年时期无限痴迷的荷尔拜因原作,徐松波那一瞬的感觉是意外、惊喜并哑口无言——“那是我日记中的神”。还有集中展示的大量伦勃朗原作,在那幅著名的《刺杀参孙》巨作前,徐松波不断俯身观察,仿佛要捕捉走画面中的光影与微尘。

  真正让徐松波震撼的是佩加蒙博物馆(Pergamon museum)的体验。这体验不仅是可以直观走进巴比伦、古亚细亚、楔形文字、空中花园和一千零一夜……更多的是感受到博物馆对于人类文明和创造的珍视、崇敬和尊严。“你很难想象他们几乎将一个巴比伦城池的感觉都放在博物馆里,那种艺术上的华美精湛与视觉上的宏伟壮观,让人惊叹。”这种视觉和文化体验让徐松波回想起东方另一端的体验——那些考察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时的片段。徐松波不无感慨:“'唐风'只是我个人研究的一个小小的东方呈现,文明不分国界,它是全人类的财富,他们(博物馆)对世界文明的完整性所付出的努力,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投以敬佩的目光。”

(徐松波在敦煌地区考察)

  在德国,教育和传承就在这样的场所上演,“我经常看到德国的小学生和中学生在博物馆里上课,他们并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这种耳濡目染不能立刻带来什么,但一个民族未来的审美和素养却和此息息相关,看看他们的环境就都明白了“, 因为懂得,所以珍惜,在徐松波看来这是再好不过的传承方式。

  回归到徐松波自身及其家庭教育,他们(徐松波夫人也是美术专业出身,现在天津外国语大学任教)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儿子。就在徐松波即将结束德国艺术之旅的时候,儿子去巴黎短期学习,“他提前几天到巴黎,把自己在卢浮宫、奥赛、蓬皮杜、东京宫等一大堆美术馆和教堂的照片发给我,谈了很多自己的感受,有的他去过不止一次了,有的超出了我的经验。这些,都跟我们过去的经历有关,他不是一下子就懂的,但养成了一种习惯”,徐松波说。

传承与再生

  ▲▲▲

  你看见的,是你想看见的。徐松波记起在德北小镇和德国朋友畅聊时听到的那句话:美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你看到的是德国人按照心中喜欢的样子努力出来的。徐松波有画家的敏锐洞察力,有诗人一般的理想主义气质,更有一份怅然若失的家国情怀。他作品本身所传达的如此,他本人关注和思考的也如此。汉堡市易北爱乐音乐厅的设计理念,柯伦巴艺术博物馆的重建,都让徐松波感慨颇多。

  一个地方,看一下他们对过往建筑和历史的保护,就知道这个城市有没有生命力。随着时代变迁,曾经辉煌无比的汉堡港口码头的老建筑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和意义,让它渐渐荒废,还是直接拆掉?汉堡的城市建设者给出了第三种方案:保留原有建筑,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

  于是有了现在的易北爱乐音乐厅——汉堡市新的文化中心和地标,新与旧,勇气与智慧,创新与包容,融为一体,它独一无二。

  关于遇见科隆大教堂邂逅柯伦巴艺术博物馆时的情愫,徐松波写下如下文字:在汉堡看了被轰炸的圣尼古拉教堂残迹后,那种炸弹从天而降的恐怖感受一路就如影随形,仿佛一抬头,就有轰炸机在轰鸣……绝非危言,二战中的德国本土曾遭受了英美五年的战略大轰炸,科隆更是经受了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千机大轰炸,我很难想见,眼前的城市当年几为废墟,如今,一座新的科隆已覆盖了历史的过往,——柯伦巴艺术博物馆,它建在被炸为废墟的柯伦巴教堂之上,历史的残迹被融入新的建筑材质当中,被称为能够使传统再生并有尊严的设计,如今已是科隆的精华。

柯伦巴艺术博物馆

  在我看来,徐松波喜爱这两处建筑的设计,与他自己所做的工作也冥冥之中有莫大的共通性:传承与重建。徐松波的作品好比那音乐厅那博物馆,区别在于,它承载和重建的是来自遥远的中国汉唐的精神与气度,它亦与世界文明的传统相通。

  世界的唐风

  ▲▲▲

  “唐风”系列作品似乎从初创之时就注定要走向一条不寻常的轨迹,2014年北京,2015年香港、2016年新加坡、意大利都灵,2017年法国巴黎,2018年6月德国汉堡,2018年8月韩国首尔和接下来的日本京都……短短4年,徐松波和他的“唐风”系列作品从北京出发,接受了来自世界各地观众及媒体的审视和打量。徐松波的“唐风”系列作品也有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再生长。每一次再出发,徐松波对自己的创作及作品本身的价值传递就会多一份思考和坚定。

  一种艺术格调、文化情感能被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所接纳所认可,它必然有一种人类共同的价值情感所在。“唐风起兮云飞扬……“徐松波将以其对德国游历的思索和文化巡礼回到故乡,带着满满的收获与能量,以其坚定沉毅继续着他的传承与构建。源起东方,走向世界,唐风之于韩国,之于日本,之于整个东方文化圈,已经收到新的邀请,它能燃起几重烟火?我们可以在徐松波接下来的韩国首尔个展和日本京都个展里寻找答案。


关键字: 内容标签:的是,唐风,科隆,徐松波,的是 唐风 科隆 徐松波
下一篇:“唐风”起兮云飞扬——徐松波和他的唐风作品(韩国篇)_馆长-作品-艺术||上一篇:“唐风·东方”——为徐松波韩国首展序_油画-北京-作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