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动画片《九色鹿》场景设计冯健男一席谈_动画艺术-莫高窟-创作-本生

编辑:王明亮 来源:南通网
 
    《九色鹿》是与《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齐名的中国动画电影代表作之一,在70后、80后的童年

  

  《九色鹿》是与《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齐名的中国动画电影代表作之一,在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中有着特殊地位。

  9月16日,《九色鹿》的场景设计冯健男做客南通市图书馆,分享其参与创作《九色鹿》背后故事和创作细节。冯健男生于如皋白蒲,曾在南通农校读过书。此次回到家乡,他还特地整理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南通写生的作品照片给在场观众欣赏。“1958年1月4日,我对这个日子记忆深刻,这天《南通市报》上刊登了我的处女作——木刻画《小建筑工人》。我当时暗暗下决心,要再接再厉,报考美术院校。”

  上世纪60年代初,冯健男考进了南京艺术学院,之后历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编辑、编剧、绘景、美术教员、高级美术设计师兼编导。1976年,冯健男的第一本连环画册《尧皇让贤》出版;1978年,参与制作的美术片《好猫咪咪》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1年,美术片《九色鹿》横空出世。

  戈壁滩上,沙丘起伏。天色骤变,风沙四起。一支波斯商队在风暴中迷失了方向,使臣下跪,向天祷告。这时,远方出现一团跳动的光环,越来越近,一头色彩斑斓、闪耀光辉的神鹿出现在众人面前……这就是冯健男创作的《九色鹿》故事开端的画面。之所以能出色完成《九色鹿》的场景设计,冯健男说,得益于随创作团队到敦煌实地取材。

  《九色鹿》的故事来源于敦煌莫高窟257窟壁画的主要题材“鹿王本生图”,这是北魏本生故事画中最早的横卷式连续画之一。1980年夏,由导演钱家骏带队,包括冯健男在内的五人筹备组沿着丝绸之路由东到西考察了两个月。河西走廊、祁连山脉、火焰山,沙丘、戈壁、绿洲,嘉峪关、烽火台、月牙泉、鸣沙山、莫高窟……在条件艰苦的敦煌,一住就是23天。  

  他们每天6点起床,到洞外画速写,8点准时守在洞窟门口等待管理员开门。然后临摹、速写壁画,一画就是一整天,管理员来催才肯出去。到了晚上经常要互相交流取经到凌晨一两点。冯健男回忆,洞里光线上午还好些,下午光线就很差了,在光线好的情况下那些壁画的局部细节也不太看得清。于是他想到一个主意,在地上铺上白纸,让太阳光照在白纸上,由白纸反射到壁画上,这样才顺利临摹起来,统共临摹了几十幅,画了五大本速写。

  回到上海,冯健男发现自己蓬头垢面、皮肤黝黑,掉了七斤肉。这七斤肉换来了动画片《九色鹿》场景设计的应运而生。1986年,动画影片《九色鹿》获得了加拿大汉密尔顿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荣誉奖。

  但冯健男不满足于此。他在自家阳台搭了一个一平方米的“小画室”,因陋就简,重新画起《九色鹿》的连环画,命名为《神鹿》。仍以粗犷大气的北魏壁画风格为基础,其中也用了一些隋唐壁画中精细的手法,又适当采用了西洋绘画中的透视及色调的处理方法。最后画于纸上的九色鹿,形象依旧栩栩如生,但更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1991年,冯健男在《九色鹿》的基础上创作的连环画《神鹿》荣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奖和波隆那国际插图比赛大奖。

  如今,冯健男仍会回想起创作《九色鹿》的那些日子。他说,对于中国传统艺术,老一辈艺术家是怀着朝圣、崇敬之心的,对中国动画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

  他讲到一件“心里咯噔了一下”的往事:

  在敦煌写生的某天,他离开莫高窟九层宝塔往北走,发现半山腰有一个大洞,大洞旁有好多小洞,弯着腰才能走进去,可洞里什么也没有,地上满是灰尘。回到驻地,从敦煌研究会的同志口中得知,这些洞是创作敦煌壁画的那些无名氏画工居住的地方。冯健男第二天又去了这些洞,在积尘地上躺了一会,屏住呼吸、闭着眼睛,就像跟曾经的创作者进行心灵交流。

  “我当时下定决心,《九色鹿》拿出吃奶的力气也要画好。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艺术是永存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莫高窟,创作,本生,九色鹿,动画艺术,莫高窟 创作 本生 九色鹿 动画艺术
下一篇:逛文博会5大主题街区,让文化“信手拈来”_街区-创意-品牌||上一篇:陈燮君:上博的大量藏品体现了上海先民的智慧_上海博物馆-陈燮君-城市-博物馆-水闸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