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省博物馆与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局共同举办的“古蜀宝藏——四川文物精品展”将于9月30日上午10点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展览日期至11月18日。据了解,此次展览汇聚了四川博物院、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四川省内多家文博单位的210件珍贵文物,堪称史上最强的古蜀珍宝大展。展览在规模、展品质量和数量方面都体现了四川省馆际交流展的最高水平。
古蜀文明,是以族属命名的中国古代文明源流之一。根据考古学研究成果,该文明可分为三星堆文化时期、十二桥文化时期和青羊宫文化时期,时间范围分别为公元前18世纪初至公元前12世纪中叶、公元前12世纪中叶至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
20世纪80年代三星堆两个埋藏坑的发现,揭开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其中出土的人像、头像等造型奇异的青铜器,以及面具、动物形饰等制作精美的金箔制品震惊海内外。本世纪初金沙遗址发现后,太阳神鸟金箔片、青铜立人、石虎、石人等重要文物的陆续现世,以及大量礼仪性玉器、青铜器埋藏坑的揭露,将古蜀文明光辉的历史展现于世人面前。属于古蜀时代晚期的青羊宫文化遗物是本次展览的亮点,它们或五五成组,或两两成对,展示了一个古蜀时代特有的青铜礼器组合,从墓葬规模和出土文物来看,足可彰显古蜀文明末期恢弘磅礴的王者之气,墓主应是一代蜀王。展览中重点呈现的这组王之遗物,也是目前考古发现规格最高的古蜀遗珍。本展览由三星堆、金沙遗址彭州竹瓦街青铜窖藏、新都马家木椁墓、春秋战国时期船棺葬等古蜀文化遗存按照时空顺序串联起来,形成了古蜀文化灿烂的图景。
目前为止,“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关于古蜀文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曾感叹古代蜀国的神秘莫测,早在唐代,关于古蜀文化的记忆已经非常朦胧了。古蜀文明还未发现确实的文字资料,只有远古的传说中存在着草蛇灰线般的线索。令人欣喜的是,考古出土的大量遗物为我们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去了解这一神秘而又辉煌的文明。从造型特异的青铜面具、头像,宛如现代剪影的太阳神鸟,在令人惊叹之余,它们也在诉说着古蜀人独特的审美;而出土的青铜礼器,又暗示了古蜀文明并不闭塞,而是与中华文化之间存在着联系与交流。
本次展览将展现一个鲜活的古蜀文明,让观众感受其悠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并从一个侧面观览到中华文明满天星斗般多彩多姿的发展历程。
[精品文物]
青铜纵目面具
商代(约前1600—前1046)
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三星堆博物馆藏
宽138厘米,通高66厘米
面具呈方型,倒八字形刀眉,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翅状的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耳尖部呈桃尖状;鹰钩鼻,鼻翼呈旋涡状向上内卷;口阔而深,口角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下颌前伸,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补铸有精美的额饰。面具线条流畅优美,轮廓清晰明快,体现出灵动的美感,其超现实的造型又透露出神秘肃穆,威严大气,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商代(约前1600—前1046)
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三星堆博物馆藏
高42.5,头纵径14.5,横径12.6,宽20.5厘米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分平顶和圆顶两型。其人头像造型与未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造型大体相同,金面罩是用金块捶揲成金皮,然后依照人头像造型,上齐额,下包颐,左右两侧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镂空,面罩与人头像的黏合方法,系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黏合剂,将金面罩贴于铜头像上,整件人头像金光熠熠、耀人眼目,尊严高贵,气度非凡。
青铜爬龙柱形器
商代(约前1600—前1046)
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
三星堆博物馆藏
高41,宽18.8,最大径9厘米
这件柱形青铜器上有一只趴于顶端的龙,龙首有盘卷的大犄角,龙口大张,颏下有须,龙身、尾垂于柱侧方,两后爪攀附在柱侧。残器的龙与柱身构思巧妙,颇有生态。这只盘角长须的龙,在同时期的青铜文明中十分罕见,应是古蜀文明独有的艺术创建,是古蜀人精神世界的写照。有专家认为,它是修饰华美的权力之器。
青铜太阳轮形器
商代(约前1600—前1046)
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三星堆博物馆藏
直径85,阳部直径28,高6.5厘米
器物构型至为圆形,正中阳部凸起,其周围五芒的布列形式呈放射状,芒条与外围晕圈相连接,阳部中心圆孔,晕圈上等距分布的5个圆孔均是作安装固定用的。器物系采用二次铸造法制成,先将晕圈和五道芒条的成后,再用嵌铸法将太阳嵌铸在芒条上,然后在与晕圈衔接处两面钻孔,最后用铆铸法在孔中灌注铜液将芒条铆接牢固。
关键字: 内容标签:面罩,遗址,公元前,广东省博物馆,四川文物,面罩 遗址 公元前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文物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