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灵的国度——刚果仪式雕像展”将于9月22日至12月12日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开展。
该展览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继2013年引进“中非传统兵器艺术展”后的又一场域外文明盛宴,共有120件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及其邻国的各种仪式雕像展出,分别代表着十二个风格区的艺术类型。展出的非洲雕像既不乏写实性,又有恰到好处的夸张变形和强有力的节奏,同时带有一种感人至深的纯朴、稚拙和粗犷,体现了非洲文化艺术的张力和深度,深刻地影响了毕加索、马蒂斯等艺术大师的创作,推动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刚果雕像: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纽带
在中部非洲的刚果盆地,隔着刚果河分别是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刚果共和国两个国家,分别简称为刚果(金)和刚果(布),此次展出非洲的木雕主要来自于非洲国土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刚果(金)。
刚果生态环境复杂,包含了数百个族群和文化,绝大多数都会在祭祀神灵、祖先等的公共或私人仪式中使用雕像,这些雕像通常是与神灵、祖先、自然万物的崇拜联系在一起的,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纽带。
木雕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仪式雕像,多数描绘人类,其原型是部落、世系或族群的创始人,当地的文化、宗教、政治英雄或在当地有重要影响的祖先,以及以孕妇形象表现对生育能力的重视等。总而言之,刚果的仪式雕像多以权威人物为原型,在创作过程中便赋予雕像一种“神力”。此外,个别雕像也展示了动物以及人和动物的结合,另有一些制成带有等级和头衔意义的标志物,如酋长的凳子、权杖、头枕等。
雕像的使用被认为是神圣的,因此只有具备和“另一世界”的灵魂进行交流能力的仪式执行人才能使用雕像进行占卜,以识别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办法。这些雕像具有特定的人物和意义,且在族群中被所有成员共同认可,这样才能使其完全融入到仪式中。
由于刚果所处区域生态系统复杂,因此同时存在不同的文化区,刚果雕像也因此被划分为乌刚果、乌图奥等十二个“风格区”。这些具有不同区域风格的雕像在此次展览中系统展出,观众可从中感受到刚果地区多样的族群传统和仪式文化。
以文化交流促情感纽带建设
自秦汉开始,中国开启了自岭南港口始发的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广阔的海域与西方诸国取得了贸易联系,出土了许多海外珍宝的南越王墓便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六大史迹点之一。南越王墓不仅出土了波斯银盒、阿拉伯乳香,还出土了非洲原只大象牙,此外还有许多精美的象牙制品,如象牙印章、象牙棋子、象牙卮等,这些珍宝表明早在两千多年广州就与非洲地区有了直接或间接的文化交流。
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及中非双方将携手打造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们要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为彼此文明复兴、文化进步、文艺繁荣提供持久助力……我们要扩大文化艺术、教育体育、智库媒体、妇女青年等各界人员交往,拉紧中非人民的情感纽带。”
紧随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脚步,“神灵的国度——刚果仪式雕像展”在中秋佳节来临之时与广州人民见面,延续两千年前的中非文化交流之路。中非双方基于相似遭遇和共同使命,在过去的岁月里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非洲是当今中国发展大战略“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和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因此接下来中非双方将密切配合,具体举措就有“实施人文交流行动”,博物馆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将深入参与其中,此次展览便是在这一行动指导下的实践。
传承中非友谊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承办这次展览的初衷,展览展出的精美非洲雕像不仅体现了非洲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让中国观众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和深入了解非洲社会和非洲文化,中非人民在这种文化交流中不断加强情感纽带的联系,从而为实现“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贡献一份力量。
据了解,早在2000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就举行了非洲文化主题展览——“非洲雕刻艺术展”,此后又陆续举办了2001年“走进玛雅——墨西哥古代文物展” 、2007年“西天诸神——古代印度瑰宝展”、2013年“中部非洲传统兵器展”等异域文化主题的展览,域外文明一直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专题展览的主要选题之一,此次“神灵的国度——刚果仪式雕像展”更是这类展览选题的又一次尝试和创新,堪称2018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专题展览的压轴之作,值得期待。
关键字: 内容标签:雕像,南越,仪式,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刚果雕像,雕像 南越 仪式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刚果雕像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