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处于维多利亚女王的“繁荣”时代。当时的画坛由皇家美术学院的艺术思想主宰,他们一直以拉斐尔的艺术为典范,弘扬学院派的古典主义,在社会上同时流行维多利亚时代的那种秀媚甜俗和空虚浅薄的匠气艺术。
这种现状引起许多有思想和见解的艺术家不满。当时的青年画家亨特、米莱斯和罗塞蒂也发现,文艺复兴初期的作品感情真挚、形象朴实生动,正是他们向往的艺术风格。因此他们认为真正的艺术存在于拉斐尔之前,企图发扬拉斐尔以前的艺术来挽救英国绘画。于是于1848年,他们三人发起成了立一个画派,史称“前拉斐尔派”。
威廉·霍尔曼·亨特(1827-1910),英国画家,前拉斐尔派的创始人之一,作品注重对自然状态细节的观察,以有如宗教般的精神对事物的真相作描绘。亨特1827年4月2日生于奇普赛德,父亲是商店的掌柜,不愿让亨特作画家。十二岁以后,就叫他在某事务所作勤杂工。一次他在窗上画一只苍蝇,竟使经理误以为真,可见其绘画技艺之高。他的经理看出亨特的才能,劝他作画家,父亲也终于勉强同意,就说“如果用自己作工的钱画画也可以”。所以亨特十六岁以后,一面画肖像画自谋生活,一面开始研究绘画,幸而找到在画院做见习生的工作,可以比较容易地从事学习。
拉斐尔前派画家马道克斯·勃朗(1821~1893年)从意大利回来后第二年,将生动而清新的真实主义的作品齐集一堂,举办展览会。亨特参观了展览会,佩服不已。不用说勃朗在这次展览会上是展出了他那幅有名的题为《祖国啊,再见吧!》的。想要离开祖国的移民夫妇,向亲爱的祖国作最后的告别,那真实的眼神、面貌,确实有一种打动人心的东西。激动的霍尔曼·亨特马上跑到勃朗的画室去,提出要作他的学生。勃朗经过认真考虑之后,同意了他要求,但亨特在勃朗的画室仅仅呆了四个月。因为亨特为了叫他体会直接地从自然学习的方法,只让这个青年画静物。
亨特对此感到腻烦。年轻的亨特比起画冷淡的静物来更爱好画古代传说或美妙的故事,因此产生一些不满,就离开勃朗的画室。然而这时,亨特已经牢牢掌握了这种描绘真实的精神。英国批评家罗斯金于1847年提出画家应“回到自然中去”,这口号很受年轻画家亨特、米莱斯和罗赛蒂的欢迎,他们志同道合地团结在一起,并正式以“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的名字向学院派艺术挑战。他们以这个名义举办了三次展览后才分手。
亨特的作品最初并不成功,被许多艺术界的报刊攻击为笨拙而难看。他早期有关现代都市和乡村生活的作品为他取得了一些知名度,例如牧羊人和良心觉醒。不过真正使他出名的是一些有关宗教的画作,最初是世界之光,这幅画受到极大欢迎,还被带至美国及其他英国殖民地巡回展览。在他前往巴勒斯坦的基督教圣地进行地形和人种的勘查后,他画出《替罪的羔羊》,《死亡的图像》,以及其他许多当地的风景画。亨特也画了许多根基于诗词的插画,例如克劳地亚与《伊莎贝拉》和《夏洛特女士》所有这些画作都非常注重于画中的细节,运用强烈的色彩,并在画中布置许多精心设计的象征物。
这些特色是被约翰·拉斯金和汤玛斯·卡莱的文章所影响的,他们主张世界本身应该被视为许多视觉的记号来解读,而亨特觉得身为一个画家应该有责任去显露这些记号与事实的连结。在拉斐尔派的成员中,亨特一生都保持了他们当初所宣扬的概念。后来他由于视力恶化而不再作画,他最后一幅作品《夏洛特小姐》则是在别人协助下才完成的。
亨特27岁曾赴埃及和巴勒斯坦旅行,后来又去过耶路撒冷,于1910年9月7日去世。亨特的艺术立足于写生,在他的作品中注重细节的表现,这也是德国那撒勒派的象征特点,因此有人认为拉斐尔前派艺术是欧洲象征主义的前奏。亨特作品的特点在于能探索人类心灵的奥秘和表现国民精神,往往取材于圣经和文学作品,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拉斐尔前派画家中,亨特是一位诚实可靠的长者。
亨特也是宗教感觉特别强的画家,他的作品是拉菲尔前派画家中宗教色彩最浓厚的,比如《世界之光》(1850-1853)(藏于圣保罗大教堂)。画中直接表现了基督的思想,基督提着一盏灯,穿过黑夜的树林,来到一座木屋的门前,抬起手敲门,门前杂草丛生。亨特的这幅画被复制了几百万封,成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心灵支柱,是时代的一张圣像画,充满象征、情感和超现实主义的细节,跟葡萄干布丁一样又甜蜜又沉重。
亨特所著《拉斐尔前派和拉斐尔前派协会》是用自传体形式讲述拉斐尔前派观点的主要著作。作为“拉斐尔前派”的重要画家,亨特在自己的作品中总是贯穿着一种宗教式的道德说教。《良知发现》就是这样一幅画,在华丽的房间中,音乐教师和他的女学生在“良知发现”的主题下,一个表示出善意,一个表现出惊讶。画家以写意风格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极其逼真生动。他主张面向自然、面向生活,这件作品正是表明了画家的一种人生态度。
关键字: 内容标签:勃朗,作品,英国,绘画,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勃朗 作品 英国 绘画 古典主义 文艺复兴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