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非遗歌舞“阿尺木刮”表演现场
“非遗将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亮点,为乡村旅游甚至全域旅游注入新内涵。”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鲁志军说。近日,记者走访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等地,发现曾经以雪山、森林、草甸、溪谷、高原湖泊等自然风光为傲的“香巴拉”之境,如今正在进一步开掘新的发展“富矿”。
小村庄,大视野
从香格里拉西北沿214国道一路驱车往北,穿过高山深涧,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海拔3000米之上,坐落着一个以盛产手工黑陶而闻名的村子——尼西乡汤堆村。这个藏族村庄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当地民间的制陶工艺已世代相传了2000多年,尼西黑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走进一家制陶工作间,一位俊朗的“康巴”小伙子正在做工,只见他手持工具一边转动木转盘,一边认真拍打着放在木转盘上的陶坯边缘,陶坯雏形可见,足见技艺娴熟。小伙子名叫拉茸肖巴,从小在家对制陶技艺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继承祖辈事业。他的父亲当珍批初在当地颇有名望,是很多制陶工匠的师傅,也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以前传统的制陶工艺与使用较为局限,只生产锅、茶罐等简单的生活用品。随着尼西乡旅游的发展,父亲开始不断探索创新,制作出的黑陶也开始向艺术品转变。”拉茸肖巴说。如今,拉茸肖巴也在探索制作更时尚、更受年轻人欢迎的黑陶用品及工艺品,他坦言,体验尼西黑陶制作工艺已成为当地旅游链的一环。“很多游人来这里不仅是观赏和购买黑陶产品,更多的是体验工艺制作流程。我们指导游客一步步认真完成作品的塑造过程后,再进行烧制,等成品出来了游客可以带走,或利用物流网快递到游客家里。”
据介绍,黑陶一贯以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为主,从事陶艺的村民收入普遍较低。为了帮村民打开销路,进一步实现黑陶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当珍批初不仅创建了自己的公司,还聘请资深陶艺师负责制作工艺的研发和创新,并对当地村民不限量招收学徒进行培训,带领汤堆村村民脱贫致富。
当珍批初认为,如今的黑陶虽已失去了当初“换粮食”的作用,但不变的是要继续把藏族独特的文化符号“雕刻”在黑陶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藏民族记忆。拉茸肖巴说:“如今很多游客的目光已从自然山水逐渐转移到我们的手工艺上。延续香格里拉的动人神话,要靠非遗文化和民族工艺。反过来,我们也要善于借助本地发展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的契机,将作品与当代人的生活接轨,在营销模式上探索更丰富的渠道。”
木碗盛满农家文化之乐
走进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除了体会到融入藏民生活中“锅庄”的热闹,木碗制作工艺也同样是当地的特色名片。益西的家族是当地最大的藏族传统木制品世家。“藏族民众对木制器具情有独钟,一个木碗的制作要经过刮灰、上漆、晾干等20多道工序,既是生活用品,也是工艺品。”益西介绍,2004年创办工厂,产品包括藏式糌粑盒、木碗、藏式家具等,价值从二三十元到两万余元不等,产品在云南、西藏等地很受欢迎。
据了解,藏族木碗制作工艺程序十分讲究,经过师傅的打磨、上画、雕刻、包银并着土漆阴干后成为成品,因此每个木碗都是孤品。“藏族木碗有大中小之分、男女之分、僧俗之分。”益西介绍,多年来经过不断探索,他推出的“益西藏木”系列产品已达60多种,除拳头产品藏木碗外,还推出了藏武士马背藏桌、转经筒等。“因为蕴含浓郁的藏族文化色彩,又保持着融入生活的实用性,我的产品销往西藏、四川和青海等的藏区,甚至远销海外。”益西骄傲地说。
年满五旬的康巴汉子益西因身患残疾,曾一度觉得生命晦暗。但继承祖辈相传的藏族木碗制作工艺让他重获生活的希望。“在招收学徒时,尽量优先考虑招收奔子栏周边的残疾人,并免费传授技艺、定额发放工资。”益西坦言,目前招收的学徒中有80%是轻度残疾人,迄今已为残疾人提供超过100人次的就业机会。
“如今,奔子栏正在探索属于自己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道路。”奔子栏镇镇长仁增多杰表示,对于诸如藏族传统木制品制作技艺一类的民族非遗,需要精心梳理、挖掘、包装与推广,“现在很多地方在搞农家乐,我们可以借鉴,但绝不能单纯复制,发展乡村旅游要找准自己的特色,要让游客能在藏区农家体验到纯正的民族文化之乐。”
山路尽头寻觅非遗“宝藏”
崎岖山路的尽头,在澜沧江的湍流之畔,有一个名为同乐村的傈僳族村寨。它地处遥远而偏僻的大山中,至今仍保留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原始自然景观。“它是维西县最具代表性和最古老的傈僳族山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整个村寨有106户人家,多为傈僳族人。”维西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宋斌说。
傈僳族非遗歌舞“阿尺木刮”作为一种群众自娱性的舞蹈,其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曲调有缓有急,给人以舒展自如的感受。“舞蹈来源于我们傈僳族群众半牧半农的生活方式,如今作为一个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已经载入《中国民族歌舞集成》。”当地村民说。
“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游客晚上住在民宿里,就会请村民围着篝火为他们表演‘阿尺木刮’。”宋斌表示,“同乐村旅游主打民族文化沉浸式体验,非遗元素在其中富集,让每位游客能真正体验到傈僳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习俗,同时当地老百姓也能从中获得生活补贴,一举两得。”
不仅是藏族与傈僳族,纳西族、汉族、白族、回族、彝族、苗族、普米族等26个民族生活于迪庆这片广袤土地上。“如今,山水依旧,但满足不了游人对香格里拉的新期待,景区经营管理需要创新,旅游产业需要转型升级。”鲁志军说,“文旅融合为我们带来新思路,丰富多彩的民族非遗资源正是我们一直寻找且有待挖掘的‘宝藏’。”
关键字: 内容标签:木碗,迪庆,旅游,,木碗 迪庆 旅游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