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刘开渠:雕塑艺术人生_雕塑-中国美术馆-作品-将士-艺术

编辑:刘龙 来源:美术报
 
  我愿以我走过的全部道路证明一句话,人生是可以雕塑的。  ——刘开渠  

  我愿以我走过的全部道路证明一句话,人生是可以雕塑的。   ——刘开渠

  提到20世纪的中国雕塑,刘开渠是绕不过的名字。他是中国最早一批前往西方学习雕塑的艺术家之一,自学成归来之后一直从事雕塑创作与教学工作,是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刘开渠在“雕塑”中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同时,完成了对自己的人生塑造。本期通过刘开渠的雕塑作品回顾他的艺术人生。

  “像开渠那样的个性、那样的体格,如果搞雕刻就一定比画油画胜过许多”

  刘开渠于1904年出生在江苏徐州府萧县(今属安徽省淮北市)刘窑村一个农家,原名刘大田。在王子云的帮助下,刘开渠努力学习美术。

  

  1918年4月,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成立,当时设有绘画、图案两科,郑锦任校长。1920年刘开渠高小毕业;9月,他考入北京美术学校中等科。1921年北京美术学校设立大学部,校名改为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后又改为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学制为七年。1922年三年级开始分科,刘开渠选修油画。在校期间,他尤其关心时事和爱好新文艺,结识了文学家郁达夫、沈从文、柯仲平等。后参与众多文化活动,结识胡也频、丁玲、马寅初、李大钊等。1924年秋季,他考入该校大学部油画系,1927年艺专毕业。

  对刘开渠而言,雕塑甚至美术都没有任何家学渊源,在青春年华里走上雕塑艺术之路是自身兴趣的必然和人生际遇的偶然两种合力的结果。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对他艺术道路选择产生关键影响的人——郁达夫。1923年2月, 郁达夫北游京华。为维持生计,他在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兼课。与他同事的教授中有齐白石、邓叔存、钱稻孙等。他们告诉郁达夫,校内学习最为勤奋的学生是刘开渠。郁达夫与刘开渠第一次见面时,刘讷于言辞,后来相熟了,郁达夫觉得像开渠那样的个性、那样的体格,如果搞雕刻就一定比画油画胜过许多。后来,刘开渠真的投身于雕塑事业,并于1928年在蔡元培的帮助下留法学习雕塑。

  刘开渠留法时期恩师让·朴舍(Jean Boucher)教授,对他影响至深。朴舍于1919年出任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主任教授,并于1936年成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在艺术流派上他一般被归入学院派和折衷主义,但他其实也深谙中世纪雕塑,并颇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其成就除了自身的造诣还来自于他的学生们,李金发、刘开渠、郑可、周轻鼎、龙格(马克思外孙,Karl Longuet)便是这些学生中的代表。中国现代雕塑史从一片空白到有人书写,与之相应的,刘开渠对雕塑从一无所知到熟练掌握、具备专业水平。他的早期创作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现代雕塑史的进程。

  

  鲁迅先生在刘开渠回国后对他说:“过去做泥菩萨,现在该轮到做活人了。”这句话影响了刘开渠一生。

  因为怀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刘开渠放弃了在法国的优裕生活,应蔡元培、林风眠之邀,于1933年回到国立杭州艺专担任雕塑系主任。鲁迅先生在刘开渠回国后对他说:“过去做泥菩萨,现在该轮到做活人了。”这句话影响了刘开渠一生。他创作了大量“时代的英雄”,谱写了“中国人”的篇章,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作品。

  与刘开渠出国之前相比,中国雕塑家创作问世的作品也增添了许多,但中国普通百姓仍然不太理解雕塑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处于何种地位、能起到怎样的功用。刘开渠学成归来,带着远大的抱负,却不得不承受文化接受上的巨大落差,在艰苦中开始塑造万众期待的英雄形象,还有他理想中的新“桃花源”。

  在这一阶段中,刘开渠的最主要成就是创作了数件令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真正崭露头角的英雄纪念碑:1934年完成的《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39年完成的《王铭章骑马像》,1939年完成的《李家钰骑马铜像》,1944年完成的《川军出征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等。在这一阶段,刘开渠的雕塑事业渐入佳境,他在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已初步奠定。

  在他的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便是《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原名《陆军第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该纪念碑立于杭州西子湖畔四公园,气势雄伟。这是刘开渠回国后创作的第一座户外纪念碑雕塑,也是中国首座抗战纪念碑雕塑。1934年筹建,1935年完成,是刘开渠第一次和政府合作完成的大型雕塑工程。

  纪念碑包括两个铜立像和四块石浮雕。顶端为两个站立的军人,军官手执望远镜,右手指东方;士兵手握枪杆,身略前倾,作冲锋陷阵状。浮雕正面是《纪念》:以三个女性为代表,手持花圈,哀悼死难将士。其他三面是《抵抗》《冲锋》《继续杀敌》,表现爱国志士沉着应战,英勇抗敌。在抗击日本侵略的紧要关头,建造这座纪念碑,不仅是为了纪念中国将士舍身为国的大无畏精神,更是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体现人民对他们的期待。

  这座体现民族精神的雕塑是西方艺术文化同中国现实困境的首次碰撞,也是对雕塑普及和战争动员的极大呼喊,更被视为刘开渠纪念碑雕塑事业的良好开端。郁达夫在《雕塑家刘开渠》一文中这样评价道:“新近,他为八十八师阵亡将士们造的纪念铜像铸成了,比起那些卖野人头的雕塑师的滑稽来,相差得实在太远,远得几乎不能以言语来形容。一个是有良心的艺术品,一个是骗小孩子们的泥菩萨。这并非是我故意为他捧场的私心话,成绩都在那里,是大家日日看见的东西。铜像下的四块浮雕,又是何等富于实感的杰作!”此文一出,社会上对刘开渠雕塑的质疑之声大半都烟消云散了。

  “我在作品造型上力求完整,在人物形象上力求刻画出中国人的精神气质,通过这些形象去体现出时代精神,突出中国人的鲜明而又耐人寻味的美。这是我所坚持的。”

  

  刘开渠 农工之家 雕塑 1945年(原件已丢失,此件为刘开渠在世时复制)

  改革开放初期,刘开渠担任了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小组顾问。从此项工作开始,他进入了长约3年的调整期,逐渐恢复了活力。在数年时间里,他完成了《男青年像》《周恩来总理像》《向新时代致敬》《萧友梅像》《蔡元培坐像》《梅兰芳坐像》《科学家孙建初像》《文学家李劼人像》《常德善烈士胸像》《庞薰琹胸像》等作品。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向新时代致敬》这件作品。改革开放给经历了反右、文革之乱后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活力,也给刘开渠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以女儿刘米娜为模特儿做了汉白玉女像,题名《向新时代致敬》。参加了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荣获特别奖。雕像一经展出,便受到好评,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向新时代致敬》是刘开渠在新时期看到中华民族走向光明的希望,也是他心中点燃的理想之光的象征性表现。

  “我在作品造型上力求完整,在人物形象上力求刻画出中国人的精神气质,通过这些形象去体现出时代精神,突出中国人的鲜明而又耐人寻味的美。这是我所坚持的,或者说是我认为的现实主义艺术罢。”这是刘开渠对自己雕塑特色的总结。刘开渠雕塑中的人物厚重雅正,不是单纯地刻画人物外貌特征,更注重刻画内在的精神气质,从中可依稀触摸到时代脉搏。

  从刘开渠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能看到他对往昔的记忆和缅怀,以及他对新时代的感受和理解。在致力于艺术创作、推动中国城市雕塑、公共空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刘开渠仍然没有中断对专业艺术教育和美育普及工作的关注。刘开渠为现代美术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了60年,是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受惠于他的不仅是有幸亲临他课堂的学生,一批批从美术学院走出去的专业人才将他的思想、方法带到了全国各地,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实践自己艺术思想阵地的另一重要之处,即是中国美术馆,他是中国美术馆首任馆长,对其建设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是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奠基人。

  

  刘开渠曾说:“我愿以我走过的全部道路证明一句话,人生是可以雕塑的。”他用一生诠释了这句话,雕塑了他辉煌的艺术人生。


关键字: 内容标签:作品,将士,艺术,刘开渠,雕塑,中国美术馆,作品 将士 艺术 刘开渠 雕塑 中国美术馆
下一篇:《草头露与陌上花——齐白石北漂三部曲》新书对谈活动_齐白石-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嘉宾-北漂-北京||上一篇:瓷,中国审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_瓷器-收藏-欧洲-品类-输往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