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8日至10月14日,展览“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通过回顾两位艺术家创作生涯中的经典之作,展览试图构建一场跨越时空与媒介的对话,两人的创作关联与内心默契将借助这种后见之明得以呈现。在性别议题再度浮出水面的当下,她们的创造将为象征男权的“电厂”注入超越性别的能量;她们的经验将引领我们思考围绕着女性身份的种种争辩,让语言、身份、移民等问题显形。
展览的标题“HON”(瑞典语中的主格“她”)源自妮基·圣法勒1966年的同名作品。这一女性卧姿造型的巨型空间装置内部设有自动贩卖机、影院、画廊、酒吧等设施,兼具生产、娱乐、教育、社交等多种功能。它开放、自足、无所不包,寓示着“第二性”所蕴含的巨大潜能。这件使艺术家声名大噪的作品可谓是对其艺术创作最形象的诠释,妮基·圣法勒一直以创作类型丰富、擅长大型雕塑与装置而闻名。在激情燃烧的1960年代,她看似与女性绝缘的作品体量和风格冲破了传统的桎梏,为性别解放开辟了一条道路。
“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展览现场,2018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展览现场,2018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而作为1980年代中国先锋艺术运动的参与者,沈远同样是在社会剧变期开启她的艺术生涯的。其作品对文化转译与冲突、城市化发展均衡性等议题作出的回应,不仅根基于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本地现状和旅居海外的艺术家的身心感受,也是妮基·圣法勒所组成的当代艺术路径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进一步延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她们的“对话”才得以可能。
妮基·圣法勒,《大教堂》,1962,多种物件、石膏、颜料/木板,196 x 129 x 15 cm。致谢:GP & N Vallois画廊(巴黎)。 2018 妮基慈善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
两位艺术家的“对话”将始于PSA二楼大平台的“花园”——它不仅包含对妮基·圣法勒耗时近三十年打造的雕塑群落“塔罗花园”的呼应,还矗立着沈远为此次展览准备的全新空间装置《阴性花园》。此作品取形于英式女性束身衣,最高点至5.5米,观众可进入其中体验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观。
沈远,《阴性花园》(手稿),2018,钢筋结构、铸铁喷泉、渔网、编织物,600 x 500 x 320 cm, 380 x 230 x 550 cm,“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展览委托制作,作品版权:沈远 &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香港/曼谷)
沈远,《阴性花园》(手稿),2018,铅笔、水彩、纸,“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展览委托制作,作品版权:沈远 &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香港/曼谷)。艺术家供图
沈远在谈及自己新作的灵感来源时说道:“身体与社会空间的关系是我与妮基共同的兴趣,共通的思考点”。这也恰好诠释了两位艺术家对话的基础,即在肉身的感知系统与社会的话语结构之间找到连接的通道,如果说圣法勒丰腴大胆的“娜娜”雕塑、沈远在日常物件上搁置的骇人放大镜是向内的折返,代表了女性对自己身体的重新定义;那么前者响亮的“射击”绘画和后者对现实的刺探,则是向外的突围,象征着女性对既有社会结构的抵抗。
妮基·圣法勒,《新娘》,1965/1992,抛光白青铜、钯、镀银浴零件,200 x 200 x 82 cm。2018 妮基慈善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
沈远,《歧舌》,1999,鼓风机、塑料布,1200 x 120 x 300 cm ,“歧舌”展览现场图,北九州当代艺术中心,1999,作品版权:沈远。艺术家供图。
“我们都对社会的题材、政治的题材有兴趣,妮基曾经有一句话就是说我没有成为一个恐怖分子,我成为了一个艺术家。我觉得她是把艺术当成了一个武器,而不是一个工具,所以也促成了我做了这件作品的阴性花园内部的东西,我觉得我想表达的一个这个阴性花园是象征着女性的身体,一个母性的身体。我把它分为一切两段,一边表现一种强制性的,或者说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的象征,另外一边却可能是一个农耕社会,社会还没有形成的雏形,也是一个女性身体的内部。”
——艺术家沈远
妮基·圣法勒,《理想圣殿(万宗堂)》,1991,聚酯、聚氨酯漆、镜子、金箔,400 x 380 x 340 cm。 2018 妮基慈善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
妮基·圣法勒,《格温德林》,1966/1990,层压聚酯、上光清漆,262 x 200 x 125 cm。 2018 妮基慈善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
因为妮基她自身具备了非常多的商业标签,她是那么的漂亮,她虽然是用创伤在创作,但是她呈现出来却是非常游戏感、雀跃,非常色彩斑斓的状态,身为女性在男权的社会里面更容易被标签,作为女性艺术家更容易被狭隘归类。通过这个展览,我想观众可以对妮基有新的认识,也包括对沈远老师也可能会有新的感受,我想这也是我们做这个展览的价值所在,也是为什么我们取名HON这个名字,因为HON在中文的语境里面就是语气词,不代表任何的意义。我们不是做女性主义或者关于任何主义的展览,而是要真实的展现两位女性他们的敏锐,他们的智慧和他们对世界的一种期待。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
沈远,《指纹》,1998,生火腿肉、金线、瓷盘,23 x 23 x 4 cm,“一个世界的早晨”展览现场图,Eric Dupont画廊,巴黎,1999。作品版权:沈远 & 梁洁华艺术基金会(香港/温哥华)。艺术家供图。
新现实主义者在那时候对于这样的做法已经非常有意识了,当时其实妮基是用这样一个来表现她自己的非常性感的形象。其实在整个展览当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的表演元素在里面,这个表演其实可以说是新现实主义者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布鲁姆·卡尔德纳斯女士
(艺术家妮基·圣法勒孙女,妮基慈善基金会受托人)
妮基·圣法勒,《加州日记(黑是与众不同的)》,1994,丝网版画,80 x 120 cm。 2018 妮基慈善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
“我喜欢龚彦馆长说的一句话,这个花园是我和妮基的一个共谋的花园,确实我觉得我们在共谋一件什么,就像一个小孩在花园里面共谋一个危险的游戏。”
——艺术家沈远
沈远,《三个沙发》,1996,三个沙发、亚麻,600 x 500 x 100 cm ,"斯蒂里舍赫布斯特96号(包容与排拆)"展览现场图,赖尼豪斯,格拉茨,1996。作品版权:沈远 & 梁洁华艺术基金会(香港/温哥华)。
沈远,《如鱼得水》,2001,布里斯托蓝色玻璃、海盐、木船、鱼、水,1000 x 1000 x 100 cm,“沈远”展览现场图,阿诺菲尼艺术中心,布里斯托,2001。作品版权:沈远。艺术家供图。
她:妮基·圣法勒&沈远,2018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她:妮基·圣法勒&沈远,2018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她:妮基·圣法勒&沈远,2018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她:妮基·圣法勒&沈远,2018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她:妮基·圣法勒&沈远,2018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她:妮基·圣法勒&沈远,2018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她:妮基·圣法勒&沈远,2018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她:妮基·圣法勒&沈远,2018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她:妮基·圣法勒&沈远,2018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她:妮基·圣法勒&沈远,2018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妮基·圣法勒,1930年生于法国塞纳河畔的纳伊市,2002年逝世于美国加州的拉霍亚市,其创作形式多样,涉及拼贴、雕塑、版画、电影等媒介;取材广泛,个人心史、神话传说、社会议题等均构成她的灵感来源。上世纪60年代初,在抽象绘画依然占据西方艺术主流的时候,没有接受过学院教育的妮基就以闯入者的姿态现身艺术界,她向隐匿在石膏装置中的颜料射击,让色彩在画布上泼溅,创造了着名的“射击系列”绘画,由此成为欧洲“新现实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引领了绘画与雕塑的“观念化”转向。从60年代中期起,妮基·圣法勒开始着手创作她最具标志性的“娜娜”系列,一个个形象丰腴而自由的雕塑从她手中诞生。随后,她创作了诸多体量巨大的作品,并率领团队完成了意大利托斯卡纳塔罗公园等雕塑群落项目。1990年代早期,艺术家移居美国,《加州日记》系列丝印版画即以这一时期的生活为蓝本。
沈远,1959年出生于福建仙游,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沈远求学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在当时的风潮引领下逐渐展开实验艺术创作。90年代初期,她移居法国,环境的变化与文化的断裂激发了她对身份与语言问题的思考。沈远擅长使用日常物件进行创作,偏爱那些转瞬即逝和难以使用的材料,她认为"赋予事物以新的价值,正是艺术家的责任所在"。在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编织、刺绣、头发、鞋子等素材,既映射着朴质的女性经验,也指向宏大的女性话语。近年来,沈远的创作更直接与其四处游历考察的见闻有关,体现了她对急剧变动的世界的敏锐捕捉。
关于展览
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
展期:2018年8月18日—10月14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楼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展览,艺术博物馆,女性,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女性对话,展览 艺术博物馆 女性 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女性对话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