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我国古代乞巧民俗的“活化石”长啥样?_祭祀-程式-女儿

编辑:刘爽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女孩子们在巧娘娘面前唱巧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

  

女孩子们在巧娘娘面前唱巧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至七月初七,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女子都会穿上漂亮的衣服,与其他姐妹一起祭祀巧娘娘,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及婚配如愿。7天时间里,她们载歌载舞、祭祀祈福,将美好祝福与女儿心事一同倾注,成为当地七夕传统节日的独特民俗。西和县乞巧节因流传久远、程式完整、参与人数众多,成为我国古代乞巧民俗的“活化石”。

  七天八夜的狂欢曲

  诞生于农历七月的乞巧节是属于女孩子的,在女子足不出户的年代里,乞巧是释放自我、放飞理想的好日子。在西和县,乞巧节流传了1800多年,已成为当地影响深远的女儿节。

  8月10日,农历六月二十九,夜幕刚刚降临,西和县青沟村的青婷、青宁两姐妹就迫不及待地穿上准备好的漂亮衣服,在微信群里联络好其他小姐妹,开始乞巧女儿节的祭祀。在坐巧人家完成了第一步程式后,她们整齐列队,在年长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晚霞湖边开始了迎巧。只见年长妇女在队伍前面焚香点蜡,燃纸放炮,“巧头儿”跪迎接拜,其余女孩儿跪在河边齐唱《迎巧歌》。在夕阳的映衬下,晚霞湖泛起粼粼波光,伴着女儿家的柔声清唱,景色美不胜收。村民及游客被眼前的场景吸引,将迎巧现场围了个水泄不通。西和县乞巧节甘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君平介绍,西和县乞巧活动可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大程式和诸多颇具特色的乞巧艺术,每项仪式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迎巧结束后,“巧头儿”揭去了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与其他姐妹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接进院。到了事先准备好的一户人家——巧娘娘的祭祀场所,大家先进行集体祭祀跪拜,接着每个人在巧娘娘前点蜡、炷香、焚裱纸、跪拜、祈祷。

  “祈求生活美满、寻得如意郎君是女儿节的应有之义,在过去的娱巧、拜巧活动中,女孩子们载歌载舞、展示才艺,也为男孩子找到心仪的姑娘提供了机会。”赵君平说。通过乞巧活动,结成良缘的也不在少数。姜窑村今年55岁的姜毓多年来一直做着裱字画的小本生意,由于父辈会做巧娘娘,他从16岁便承担起巧娘娘制作的任务。每年,从他手里送出去的巧娘娘数不胜数,也正是因为这门手艺,他的女儿和女婿得以结缘。

  乞巧活动的七大程式中,最主要的活动是唱巧,即娱巧。在这一程式中,女孩子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载歌载舞,甚是热闹。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歌舞表演出现了新的形式——电子琴伴奏,曲目也开始流行化。赵君平说,娱巧中的歌舞出现流行元素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但是作为非遗项目,传统歌舞还应保留。

  传统节日呈现新面貌

  流传了数千年的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中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节日也会呈现出新的面貌。

  在西和县城当幼儿园教师的罗书梅出生在大寨村,在她的记忆中,七八岁时就跟在村里的姐姐们后面参加乞巧活动,图的是自由自在,且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所以每年的乞巧节她都会参加。“在过去,女性受封建思想束缚较多,平时少有倾诉、释放的机会,乞巧节给她们提供了这一机会。在过节的这几天里,她们不再受到约束,并且可以暂时放下家务,释放平时被压抑的情感。”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说。

  如今,随着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强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乞巧节本来的功能正在逐步减弱,但是女性在该节日中依然可以找寻到新的兴趣点。稍峪乡杜河村的王蕊是从茨峪村嫁过来的,刚结婚那些年她和村里人不熟,邻里关系走得也不近。通过乞巧节活动,王蕊慢慢融入了新环境。“乞巧是一些姐妹自发组织的祭祀活动,所以性情相投的人很容易成为好朋友,再加上可以去别的地方拜巧,所以可以结识更多的人。”王蕊说。

  除了节日的功能发生变化外, 乞巧活动参与人群也有了不同。以前,乞巧活动都是未婚少女参加,如今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组织活动相对困难,因此老年人成了活动的主力。已经50多岁的王丽是一名幼儿园园长,每年乞巧节她都会带着姐妹们出来拜巧,在一起跳舞唱歌,特别热闹。

  “旅游+乞巧”受青睐

  距离西和县城不到10公里的姜席镇,有6个村落坐落在晚霞湖周边,由于乞巧民俗活动保留较为完整,被当地政府打造成了乞巧民俗村。

  18岁的青宁从小在晚霞湖边长大,听着“牛郎织女”的传说,知道乡亲们口中的“巧娘娘”便是天上的“织女星”。她说,村里这些年在搞旅游,她们家也腾出了一个院落在搞农家乐,收入比往年提高了许多。

  这里家家户户都是乞巧人家,随处可领略原生态的乞巧民俗文化。湖边有自行车租赁点、农家乐,如果在七夕前后前来,租辆自行车就能游览湖边,走在路上便能看到走街串巷拜巧的乞巧队,姑娘清脆的歌声会在耳边萦绕。

  旅游不仅给当地人带来生活的改善,还带动了旅游产品的不断升级。鞋垫、枕头、荷包、吊饰……走进西和县石堡乡包集村妇女手工刺绣示范基地,随处可见做工精美、针脚细腻、栩栩如生的绣品。近年来,传统手工刺绣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随着历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以绣花枕头、鞋垫等为主的乞巧文化产品不断走俏,刺绣产品正逐渐由妇女“赠品”转变为促进妇女增收的“商品”。


关键字: 内容标签:祭祀,程式,女儿,,祭祀 程式 女儿
下一篇:中国文学要带着“本土文学特质”飞扬海外_文学-文学作品-翻译||上一篇:中国主题焰火在“欧洲心脏”绽放_中国-比利时-欧盟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