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的曾昕,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司法警察。而如今,他是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群文科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和同事们运营着微信服务号“福田文体通”,借此平台,他“服务”过的百姓不计其数,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人们更熟悉他在网络平台中的虚拟身份——“文体哥”。
多年来,深圳市福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当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与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短兵相接”时,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方式和效能相对滞后的问题便逐渐显现。以微信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近年来改变着文化的传播形态,同时使百姓在选择文化产品时更多地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甚至参与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福田文体通”于2014年应运而生,曾昕和他的同事们试图通过这一平台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市民提供常态、均等、优质、精准、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通过‘福田文体通’,市民可以线上报名参加文体活动、抢购各类演出和活动的低价门票、预约文化体育场馆,并且可以线上多渠道支付,甚至可以通过地图导航找到想去的文化场馆。”曾昕告诉记者,平台上每项服务的开发和上线,都源于市民真正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平台的功能,将为市民带来更好的文化服务体验。
平台运行以来,一直坚持发布原创、个性化的图文信息,以“前期预热、中期跟进、后期保温”为服务“模板”,介入、服务于文体活动的各个环节,促成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最大化。而曾昕每天除了要处理在平台上发布的文字、图片等,还要在后台做很多工作。工作中,他有个虚拟的形象叫“文体哥”,几年来平台收获的“粉丝”似乎也逐渐熟悉了这个亲切的朋友。每天清早一起来,曾昕登录微信号后台便可以看到大量的留言信息,有咨询的,有给建议意见的,还有聊相关工作体会和感受的。“这是一种逐渐建立起来的信任,大家彼此并不相识,却通过平台互相交流,成了朋友。每一条留言我都会回复,因为我知道他们希望得到反馈。”曾昕说。
在2015深圳莲花山草地音乐节中,因为“福田文体通”的介入,1.5万张免费门票通过微信平台分四轮以抢票的形式迅速送出。这次尝试说明了一个问题:市民不是不需要公共文化服务,只是没有在“对”的时间、地点遇上“对”的人。
曾昕回忆,那次的莲花山草地音乐节获得了众多市民的喜爱和支持,当时平台上的活动参与人数一度达到了服务能力的极限,他们临时加设了平台服务器才满足了流量需求。在那次活动之后,曾昕在微信号后台看到了一则留言:“我是一名来深圳打工的外来务工者,在这里我找不到归属感,本想回去了,但当我参加了音乐节,看到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文化服务,我感受到了深圳这个城市的温度,我决定留下来,慢慢感受这个城市。谢谢你,‘文体哥’!”曾昕说,自己当时看到留言很感动,满足感和成就感无法形容。他希望今后能通过努力和付出,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化爱上这座城市。
其实,“福田文体通”平台上的“福利来了”板块会定期发布免费或优惠的演出门票抢票活动,曾昕通常会提前做抢票活动预热,然而很多演出票基本上都是“秒光”。遇到自己心仪的演出,曾昕也会同市民一样拿起手机抢票。每当有亲戚朋友找他索票,他都会默默地把“福田文体通”的微信号发过去,让他们关注。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工作态度,几年来“文体哥”和“福田文体通”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如今平台注册用户已超过30万人。
曾昕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和同事们要采集相关消息的阅读量、点赞数、收藏数、转发量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哪些文化服务和活动的关注度与参与度高,“哪些活动大家喜欢,我们就多组织、多办!”
关键字: 内容标签:服务,平台,市民,,服务 平台 市民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