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合影
2019年12月22日下午,由北京中都金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澳门福琅创意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北京福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主办,中都金艺艺术馆承办的古往今来“隐私与忆库”艺术家陶瓷媒介学术邀请展在北京隆福文化中心举行。
北京福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连生先生致辞并宣布展会开幕
北京中都金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展览总监邱德龙先生致辞
特邀艺术评论家高远博士致辞
本次展览在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陶瓷文化委员会的指导下,呈现了蔡峙雄、钞氏兄弟、陈云贵、冯都通、光丽强、何多俊、黄永星、蒋锦琪、刘丹华、刘锚锚、刘玉城、麻汇源、马军、孟福伟、邱德龙、施琳琳、王成晋、王晓林、谢璇、谢长敏、叶文治、尹志军、尤占平、赵坤、赵兰涛、赵立刚、郑冬梅等27位知名青年艺术家创作的30余件当代陶瓷艺术作品。
开幕式合影
开幕式合影
此外展览还展示了由澳门福琅创意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福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精选的30件古代瓷器收藏品。古代瓷器展品包含了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的器物,如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元青花,清康熙粉彩、清雍正珐琅彩、清乾隆青花斗彩等精品瓷器,体现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不同时期的发展进程。此次跨越古今的瓷器大展堪称国内首次,似古今艺术的“时空对话”,创新和丰富了展览模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展览开幕的同时,还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学术主持孙晓晨,策展人谢长敏,特邀批评家高远、王麟,展览总监邱德龙,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陶瓷文化委员会会长丁一兵先生、副会长焦鼎辉先生,艺术家钞氏兄弟、光丽强、孟福伟、尤占平等出席了研讨会。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陶瓷文化委员会秘书长孙晓晨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此次研讨会由孙晓晨主持,首先由高远发言,高远谈到,陶瓷是一种跨媒介,可以看作是艺术观念的一种象征,比如2013年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水墨艺术:当代中国的过去作为现在”,虽然是一个叫做“水墨”的展览,但在展览中几乎看不到传统水墨画,反而可以看到很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甚至是影像和雕塑艺术都有展示,在这里“水墨”被当作一种文化符号看待,或者是一种观念的载体。陶瓷是不是也可以变成这样?这里提一个问号。陶瓷作为一种跨媒介的载体,是否可以用影像的方式,装置的形式呈现一种精神和观念,陶瓷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我希望有更加开放的的概念。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此次展览在观看之后,他感觉非常有意思,作品既有博物馆级别的传统陶瓷,也有当代陶瓷艺术,但两者并置在一起并不突兀,并且形成一种古今的对话,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和研究的地方。
尤占平讲到,关于陶瓷艺术的思考,他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材料、技艺、观念和展陈,材料和技艺方面,在传统陶瓷中体现的多一些,会根据时代和技术的进步呈现不同的形态和面貌,具有文物的价值,从观念和展陈方式来说,更倾向于当代陶瓷,他分析了当代陶瓷的发展历程,以及与展览的对应,最后他讲到,我们要关注艺术家创作的过程,文献的留存,手稿的技艺以及作品呈现方式和艺术家的思考。这样才能比较立体的看到一位艺术家及其创作。
孟福伟讲到,展览呈现的场地非常有意思,是一个古建筑,既有传统的作品也有当代的作品,历史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在这里汇聚,这种展示方式很好。
蔡峙雄 《仙居》
钞氏兄弟 《轮》
陈云贵 《迷香-悠然》
冯都通《游园惊梦》
光丽强《江雪》
何多俊《掬香挹彩广口瓶》
策展人王麟表示,隐私与忆库这个主题切入角度非常的好,艺术的创作就是这样,利用个体生活经验,与时代不停的碰撞,然后激发出自己创作的灵感。 具体到展览中,以“瓷”为媒介,我更看中的是艺术家创作的观念是什么。比如现在很多水墨画家会在陶瓷上面进行创作,还有当代艺术家也会运用陶瓷进行创作,像艾未未的葵花子,只是思想表达的一个媒介,还有方力钧的作品利用到了陶瓷媒介的脆弱性和易碎性,其实当下有很多艺术家已经在利用陶瓷媒介在进行创作,并且很多时候已经看不出原来的媒介是什么,最终,他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思考的。
艺术家光丽强认为陶瓷避不开工艺,以前属于工艺美术,随着艺术家参与,将其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相对于其他的媒介,陶瓷的当代化艺术化发展非常迅速。他还讲到,我们应该尊重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家也不要怀疑自己,尊重自己的作品。不必为了前不前卫而焦虑。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陶瓷文化委员会会长丁一兵先生讲了陶瓷文化委员会举办的初衷,同时展览也秉承了学术第一的态度,实验性和前瞻性做的非常好,接下来陶瓷文化委员会将继续秉承这种学术性、实验性和前瞻性去推动当代陶艺的发展。
黄永星《何朝宗》
蒋锦琪《春山幽居》
刘丹华《灰》
刘锚锚《动物系列-大猫》
钞氏兄弟谈到了自己创作的历程,他表示从事陶瓷艺术创作时,专门来到景德镇学习,发现这并不是一门简单的艺术形式,越深入会发现越难,所以陶瓷是一种看似离我们最近却又非常遥远的材料,用这种材料创作作品很容易,但想要用好,做出来好的作品并不容易,需要艺术家的坚持还有创造性。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陶瓷文化委员会副会长焦鼎辉也讲到,陶瓷艺术一坚持就是好多年,刚开始的时候觉着好玩,但是不容易玩,对于艺术家来讲有很大的难度去坚持,他还讲到举办一场展览非常的不容易,很高兴能够看到这么精彩的展览呈现。
刘玉城《器·呼吸》
麻汇源《凹之一》
马军《新瓷器》系列-收音机
孟福伟《彩虹总在风雨后》
邱德龙《温度·热点》
施琳琳《家园》
在策展人谢长敏看来,陶瓷文化委员会青年部非常的活跃和具有活力,每位艺术家的面貌都不一样,并且非常的多元,这种多元碰撞对于陶瓷艺术的发展非常重要。每次举办展览我们都有新的收获,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陶瓷艺术的发展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虽然代表中国,但当代陶瓷艺术究竟该如何做,还是需要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要从内心深处出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用自己擅长和熟悉的语言,不断地突破和融合不同领域的观念和那日容,去创造新的语言。
王成普《距离5.21》
王晓林《被搁置的空间 》
谢璇《梦马》
谢长敏《贵富人》
叶文治《将军无战》
澳门福琅创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兵先生,北京中都金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雪女士、总经理邱德龙先生,中国艺术学会副主席,《中国艺魂》杂志社副社长、北京福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连生先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文物鉴定委员、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蒋文光教授,北京大学资源学院、中国收藏家协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文物鉴定专家须小龙教授,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陶瓷文化委员会会长丁一兵先生、副会长焦鼎辉先生、秘书长孙晓晨先生,著名的特邀艺术评论家高远博士,王麟,中国文化基金会常务副会长朱国清先生,中国收藏家协会印石委员会会长王黎明先生,全国政协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赵然女士,全国政协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李金华先生等领导嘉宾出席了此次活动。
尹志军《字·非字》
尤占平《独甲一方》
赵坤《霾》
赵兰涛《觉悟系列之卧云观山》
赵立刚《溪山午后》
郑冬梅《浮生若梦 NO.1》
大展既有主办机构呈现的传统古典器物,又有策展人谢长敏选取的当代作品,不同时空器物交织并置于一室,是本次展会的一大亮点,以“前数字时代”即已存在的陶瓷媒介为试析对象,通过个体对隐私与公共忆库的博弈来解冻传统媒介并以此阐发新价值。本次展览不仅促进了陶瓷文化交流,弘扬了陶瓷文化,展现了中国陶瓷发展历程,更促进了现代陶瓷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字: 内容标签:陶瓷,陶瓷艺术,隆福文化中心,,艺术,文化,媒介,中国陶瓷 陶瓷艺术 隆福文化中心 艺术 文化 媒介 中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