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城市艺术周协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支持的年度展览“非遗新造物——创艺风物志”在289艺术园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开展。2019年度广东十佳“非遗新造物”评选活动同日在南方+客户端正式上线。
非遗是传统生活留下的风物,创意则是当代最鲜活的人文景观。近年来,经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广东全省各地涌现出一批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优秀案例。展览划分为“非遗新风物”“青年新力量”“品牌新创力”三个主题展区,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核心策展理念,汇聚了非遗传承人、院校师生、企业与社会机构的创新力量,通过一批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案例的集中展现,书写新时代的“风物志”。
非遗的生命力根植于地方传统文化,非遗传承发展也离不开它的文化根脉。今年8月,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启动首届广东省“非遗新造物”年度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面向全省21地市非遗主管部门征集年度非遗文创案例。评选活动共征集到来自60多项案例参评,经过工作站组织专家评审,初评产生18项入围案例在“非遗新风物”展区呈现。
参评作品包括非遗项目产品、或以非遗为主题创作的衍生品,分为创新、体验、产业三个部分展出,从器物创新、场景体验、再到市场化产业发展,展现非遗产品以及当地风土人情与产业生态:80后艺术家温秋雯在传统鱼灯扎作基础上创作的装置艺术《大良鱼灯》曾参展2018年“淘宝造物节”;何帅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团队带来“东莞龙舟制作技艺数字化展示”动画,国内首倡“非遗+数字化+设计+制作”非遗传承传承与展示思路;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推荐、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主创的潮州麦秆画文创灯具,通过非遗与家居产业结合拓宽非遗产品市场。
展览期间,南方+客户端将在线推出“2019年度广东十佳‘非遗新造物’评选活动”。2019年度广东十佳“非遗新造物”将通过综合网络评选票数与“活力非遗智库”专家评分产生。网络投票数占总评分40%,“活力非遗智库”专家评分占总评分60%。“非遗新造物”另设评委会大奖。2019年度广东十佳“非遗新造物”将在12月下旬正式公布并授奖。
“青年新力量”展区展出从2019广州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等平台遴选产生的省内美术院校“非遗+文创”优秀案例。展区分为传承、解构、再造、融合等四个单元,展现新生代对传统非遗不同维度的再创造。参展对象既包括美术院系在读生、毕业生,也包括青年教师、青年创业者及其工作室作品。展品既有传统工艺的文创衍生品,也有以非遗IP开发的动漫游戏,还有针对非遗资源开发的文旅融合案例。展区以可视化形式,还原每个案例非遗文创的工作思路与方法,通过“岭南青年非遗新力量”的整体亮相,为各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原动力。
非遗是过去百姓最“有用”的日常生活,以普通民众的“物”与“用”为需求构建而成。本届展览设立“品牌新创力”专区,展出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结合媒体、学术、产业视野推荐的青年设计师、手艺人新品牌,如让晋南地区传统手工艺纳底拉花(麻绳纳绣)时尚化的国潮品牌“昔酉”,岭南饮茶文化与景德镇陶瓷融合再造的BAO包子杯,由广美陶艺伉俪组建的“之间工作室”带来的陶瓷精品,“大司工”品牌与广绣、石湾陶塑传承人联袂推出的中秋“和合圆满”礼盒等,展示传统技艺和现代设计、非遗传承与产业升级相结合的范例。
“非遗事业主要有两个路径:‘遗产保护’与‘活力再生’。‘活力再生’是‘非遗新造物’品牌展览的宗旨。”“非遗新造物”年度展览策展人之一、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钱缨介绍,去年举办的“非遗新造物——新中式生活美学创新展”着重展示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性,本届展览则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非遗产生的土壤与相关产业中去,运用跨界资源打造地区互动示范,共同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路向。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25日。展览期间将举行2019“非遗新造物圆桌会”“非遗新造物”青年传承人培训活动、“非遗小记者”新造物体验之旅等系列活动。活动期间,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将与院校、企业、设计工作室深度合作,共同发布“非遗新造物·2020”孵化行动计划。计划将针对每年特定的产业主题,以“活力非遗智库×非遗新造物工作坊”的创新形式,研发面向现代产业与消费者、实用性与审美价值兼具的“非遗新造物”。
部分作品欣赏解读:
大良鱼灯(创新)
作者温秋雯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油画专业,从事纸雕和以纸雕为中心的平面视觉和装置艺术创作。岭南发光手工结构装置的开发是作者关注的焦点。作品《大良鱼灯》参展2018年“淘宝造物节”,《山海鲸馆》参展2019年“淘宝造物节”,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新造探索呈现,《蓬莱仙岛》于2019在法国蓬皮杜中心展出。
大良鱼灯是一种别具水乡特色的扎作工艺,与佛山秋色、沙湾飘色并称“广府三大会景”。设计师先以建模的方法,对鱼灯的骨架进行设计,然后将鱼灯交由老师傅进行加工,在其手札基础上再次调整,将线条曲线和鱼尾比例加以大小细微调整多次,同时改良鱼灯的图案色调,使之更符合现代审美。鱼灯外表的纸与绸布则由作者进行现代色彩解构再创作,设计、喷绘、镂空与再次排列制作。
作者对大良鱼灯的改良,也为大良鱼灯手艺人开拓了商业思路,经过时尚创意加工的鱼灯,不再依赖黑夜作为背景,可以与更当代的语境与物理空间进行互动。作品在活动、舞台美术、商业橱窗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市场反响。
时有微凉不是风(创新)
《时有微凉不是风》由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教授丁敏团队设计,广绣传承人梁雪珍绣制。丁敏连续8年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研究“广绣当代创作”等课题。作品结合现代语境的抽象点、线、面,以及刺绣主体具象的工艺细节,拓宽了广绣在空间装饰领域的应用形式。该作品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
设计团队还开发了同主题的“广绣工具包”。工具包为用户提供完成一件独立广绣摆件所需的工具、材料、以及纸质和网络教程。研习者购买工具包后,可自学广绣基础针法,并最终完成一座精美的广绣屏风。屏风可拆卸成独立的四件,也可以随意组合,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员。
东莞龙舟制作技艺数字化展示(体验)
东莞龙舟制作技艺数字化展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东莞龙舟制作技艺三维可交互操作的APP,第二部分为东莞龙舟制作技艺三维制作动画。东莞龙舟三维可交互操作的APP是东莞首款基于三维数字建模、可交互操作的非遗传承与展示APP。在APP的基础上,团队运用数字动画的表现形式,完整展示东莞龙舟制作技艺全过程。
何帅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团队,是国内较早运用数字化手段研究、推广、服务非遗项目的非遗数字化团队,率先提出“非遗+数字化+设计+制作”的非遗项目传承与展示思路。除龙舟制作技艺外,团队还为东莞千角灯、木鱼歌、茶山游园会、麒麟舞等非遗项目开发数字化展示产品。
麒麟狮步(广美推荐)
作品表现醒狮在丰收的稻田中起舞,麒麟舞步卷起一片片禾稻谷粒的场景。作品以传统岭南的醒狮题材,以玻璃珐琅为载体重构,以探索多元化、沉浸式、数字态的审美文化,如何与过去传统珐琅技艺、古典审美趣味相关联。
《麒麟狮步》采用低温的玻璃质珐琅制成。从绘制到描线,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均在数字平台完成:珐琅勾勒的数千线条均由AI提取,线条的粗细比例也是通过AI运算产生,AI将产品的制作周期从3个月缩短为10日。
由设计师设计图案,由AI实现生产,生产厂家和品牌通过IP授权将非遗设计师纳入产业链条……《麒麟狮步》为“非遗智造”的未来勾勒可能性。
心狮的旅程——希尔顿欢朋酒店亲子服务系统设计(广美推荐)
“心狮的旅程”是由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服务设计工作室与希尔顿欢朋酒店合作的设计项目。如何在不改变原有酒店商务风格的前提下,灵活地注入亲子服务,是项目的设计难点。服务系统以“心狮的旅程”故事为线索,酒店错层空间的亲子游乐场“狮家乐园”是设计的中心。系统通过“儿童绘本+任务书+特色课程”的形式,以大堂接待、任务卡、专用电梯、餐厅、客房等多个触点,实现亲子服务的沉浸式氛围。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展览,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非遗,,广东省,东莞,数字化,技艺展览 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 非遗 广东省 东莞 数字化 技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