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前言
在我的摄影朋友圈里,有不少出自武汉大学摄影班的朋友,从他们那里经常会听到“武大摄影黄埔”这个词,起初并没有在意,后来经过了解后发现,这个词与中国摄影高等教育发展有着很深的渊源,因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武汉大学创办的摄影艺术专业班(简称:武大摄影班),是中国当代摄影教育的发端之一,因此,对于毕业于这所学校摄影专业的学生,摄影圈里人们习惯称他们为“武大摄影黄埔”的!
今年是武汉大学1987级摄影班毕业三十年的日子,他们以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摄影成就在珞珈山以展览的形式向母校汇报。但凡展览,都会有一个前言,前言顾名思义就是序言,主要是评说展览的内容及意义,引导观众进入展览氛围。但是,在看到武汉大学1987级摄影班毕业三十年作品汇报展览作品目录后,我想用三个词来组成这个前言!
冯卫光 乡村小学 获第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铜牌奖
李晓英 诠释湘西人物10 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第一个词是“神秘”。对于今天来说,摄影班这个词不陌生,高等院校和各级老年大学几乎都有摄影班,但是,在刚刚改革开放后不久的年代,作为著名高等学府的武汉大学,创办摄影班对于外界来说知者甚少。更为神秘的是,从后来的信息与资料显示,武汉大学除了出色的人文环境、学术氛围,为“武大摄影黄埔”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给养外,哲学、艺术美学、文学、设计、新闻学等课程全部都由国内知名教授讲授。为什么当年那么多知名学者和著名摄影名家几乎都曾在“武大摄影班”讲台上各展雄才?
第二个词是“神奇”。在全民摄影的时代,能够在一个影展中获奖入选已属不易,但是,武大摄影班这个群体实在是太“神奇”了!从享誉世界的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最高奖),到中国摄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还有“国展”之称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届展和国际影展……几乎人们耳有所闻的所有摄影大赛大奖,全部都曾被这个群体收入囊中……
第三个词是“神圣使命”。从摄影研究来看,摄影有两个目的:一是“记录”,二是“诠释”,记录就是将客观事物转化为影像,为历史留存影像资料;诠释就是对世界加以“评价”,通过影像表达摄影家的观点。摄影艺术在武汉大学和他创办的“武大摄影班”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契机与教育奇迹,如今,从这个群体里走出来的摄影家,不论其作品是“记录”还是“评价”,事实上,他们中的一批人已经成为著名摄影家和成长为中国摄影界的中坚力量。
林丹 洗河工的黑墨生活 获2011年福建省新闻一等奖
彭年生 思想者系列人物之学者刘道玉 获第十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
陶德斌 南水北调移民 01 获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纪录类金奖
一个社会与一所大学,一所大学与一个专业,一个专业与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与一个群体,形成了一个特有的“武大摄影现象”,从摄影史与摄影研究层面来看,很值得探究!
武汉大学摄影班作为一种现象的出现,对于中国摄影界特别是摄影理论界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很多领域为摄影研究提出了多种可能性与挑战,这也就是我所说的“神圣使命”。我相信通过研究,可以对这个神秘群体的神奇之处给出科学的解释,并且通过这种研究,为中国摄影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与引领作用!
最后,祝武汉大学1987级摄影班毕业三十年作品汇报展圆满成功!
朱宪民(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执行主席)
2019年11月8日于北京
肖萱安 束缚与运动 获“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最佳构思奖
余海波 在幻想锁链的彼岸01 获第15届全国摄影展个人艺术风格大奖
周冰 0℃以下 获全国摄影艺术展银奖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再珞珈——武汉大学建校126周年庆暨新闻系八九届摄影专业毕业三十周年摄影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9年11月28日—2020年3月1日
展览机构: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
展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文理学部自强大道学府路与科技路交界处
顾问:李健
展览策划:吴爱军、强月新、董有明、李晓英、谢力行
展览统筹:倪婉、彭年生
策展人:章克刚
展务统筹:林建军
装置统筹:杨汉强
设计统筹:刘国祥
传媒统筹:谭金清
展览展务:周勇、余乐、张唯托、陈敏、王盛才、李幸、陈丽、华含之、王银传、沈钰洁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湖北省摄影家协会、湖南省株洲市艺术摄影家协会
承办机构:武汉大学新闻系89届摄影专业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展览,摄影,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全国,中国摄影,艺术展,统筹展览 摄影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 全国 中国摄影 艺术展 统筹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