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7日,“天地人和——张国藩、冯梅教学回顾艺术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天地人和——张国藩、冯梅教学回顾艺术展”开幕现场
张国藩教授和冯梅教授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工作上的同事,也是事业上的合作者和艺术上的同行者;他们在中央工艺美院(清华美院前身)执教三十多年,从艺五十余载,毕生从事艺术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本次展览收集了他们一生创作的艺术作品500余件,内容囊括了各种工艺门类,如设计的壁毯、陶瓷、玻璃画、漆画、镶嵌画、珐琅画和大型壁画,以及写生、绘画创作、邮品设计等等,题材形式丰富多样,体现了不同时代的风貌特征。其中大部分作品鲜少示人,是第一次公开展出。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常沙娜教授开幕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刘巨德开幕致辞
学生代表洪兴宇开幕致辞
家属代表 张国藩、冯梅教授的女儿张丹开幕致辞
捷克驻华大使馆副馆长、政治处主任葛婉娜 Ivana Grollova女士,向张国藩、冯梅教授颁发“杨 马萨里克勋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冯梅教授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马赛教授致辞
张国藩、冯梅家人通过音乐庆祝展览开幕
嘉宾合影
“这是他们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公开展示全部作品。”作为本次展览的组织执行者,张国藩、冯梅教授的女儿张丹花一年多的时间,筹备完成了这个展览, “我的初衷是让像我父辈这一代艺术家他们一生的才华、创造和对艺术教学的贡献有机会得以示人彰显,不要被时间封尘和被历史遗忘。”
作为张国藩、冯梅的好友和同事,对此次展览的举办,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教授发自内心地祝福“此次展览展示张国藩、冯梅毕生的教学、写生、创作、设计等各种门类的数百幅作品,还同时出版《天地人和-张国藩、冯梅艺术作品集》,成为他们一生唯一的一次公开展览和专辑画册的出版。此次展出的多样与大量的艺术作品,全面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待艺术创作和设计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教育工作的责任与担当。如今他们当年教过的学生又协助老师实现这次大型的回顾展,更体现了相互关爱,互相帮助的师生情谊。”
展览现场
“张国藩、冯梅两位老师以画传情,相互鼓励,彼此成就,携手一生,把教学与艺术融入整个生命,体现了国家所倡导的‘天地人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刘巨德至今还记得张国藩、冯梅两位老师给他们上课时的情景,“回望老一辈艺术家每个人都长有设计艺术和纯艺术的两只翅膀,冯梅和张国藩两位老师也如此。他们很擅长应用各种材料的性能和美感想象创作,有机地把造形美、设计美和工艺美相结合,这可能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师普遍的看家本领,工艺和美术,设计和艺术,限制与自由,写实与变形,抽象和具像,始终为一体。尤其面对社会,如何为人们的生存空间创造美好的精神环境,讲究形式美、材料美、工艺美、意境美、人性美已成为这所院校师生的本能。”
“他们都超越了对现实的模仿,走向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360°环视的自由创造,这是非常宝贵的。虽然中央工艺美院当年是实用艺术的设计学院,但艺术教育与创作思想始终行走在形而上的世界里,这正是我院非常宝贵的艺术传统,一切实用从无用中生长而来。两位老师的作品不仅印证了这一传统,也给我们昭示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历史的活力。”
学生代表洪兴宇在致辞中表示“今天我能取得如此成绩,最要感谢的就是两位先生的指导。”
展览现场
“这是一个迟到的展览!”开幕式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冯梅教授感慨到,十几年前,其实就计划举办一次展览,但张国藩、冯梅两位老师相继生病,才推迟至今,。
据张丹介绍,“这个展览有几个特点,第一就是他们的艺术带有深深的历史烙印和时代气息,有些作品还有他的现代性;第二,就是种类的丰富和多样性,由于我父母兴趣广泛,写生、绘画、工艺设计等涉足各个领域,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第三,这个展览是老、中、青是三代人在艺术上的一次对话、交流、融合,是大家和共同协作的硕果。”
《天地人和》张国藩与冯梅合作 2003年
为人民大会堂北京厅设计壁画稿 纸本 水粉 73.5x152cm
左:《渔家女》张国藩 1976年 淡墨水彩 福建惠安人物写生 57x42cm
右:《彝族绣女》 冯梅 1959年 纸本炭铅笔淡彩写生 29x19cm
张国藩的创作与教学
1933年,张国藩出生在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并从小就显露出对艺术的爱好与天赋,并通过一些画册和教材对美术有了初步的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张国藩被派到铁路局做起了列车员,期间,他把在列车上的见闻轶事用连环画的方式画出来,编辑成《火车头的故事》,发表于《东北铁路画报》,获得了读者的关注与喜爱。当时《东北铁路画报》隶属于《东北画报》,而《东北画报》主要负责人就是著名画家张仃。
张国藩的特殊才能被领导所赏识。1950年他被选送进沈阳的鲁迅文艺学院预科班,学了一年的绘画基础后,顺利地升入沈阳鲁迅艺术学院美术部学习绘画。
《斯洛伐克忆事》张国藩 1988年 宣纸 水墨 45x46cm
1954年,经过诸多方面的严格筛选,张国藩被派送至东欧捷克斯洛伐克留学,成为新中国最早一批留学生。在留学的五年中,他除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设计基础,还遍访了各个博物馆、美术馆、画廊,阅读和购买了大量画册。1958年.张国藩作为志愿者参与了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布展工作。在现场,他学习、了解了工艺美术品的的布置和安装过程,并获得了工艺工厂的信息。通过参观陶瓷、玻璃等工厂,向师傅请教技术、了解材料配比和讨要样品,逐步掌握了捷克工艺品生产和制作的流程,并把得到的样品想办法带回国内,交给了时任中央美院的吴作人院长,为国内研制大型工艺壁画打下了基础。张国藩还和捷克师傅一起参与教堂壁画的修复,了解到了欧洲湿壁画绘制的技术。
回国后,张国藩相继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装潢系、特艺系任教,直至退休。文革期间,工艺美院的师生被下放到河北省获鹿县部队农场,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劳动锻炼。
文革结束后,张国藩等艺术家调回京城,投入到国家公共艺术项目的设计、研制中。首先接到的是国际俱乐部宴会厅壁画的设计任务。张国藩和彦涵合作设计的《松鹤》壁画稿最终以金漆镶嵌的工艺方式制作完成。
《黎族之乡》壁毯 张国藩 150x214cm 1990年代
《凤鸟朝阳》布艺装饰画 张国藩设计、方铎制作 100x88cm 1988年
1974年,艺术家们接到了重要任务,为新北京饭店宴会厅设计大型壁画。次年,北京饭店宴会厅壁画《漓江新春》完工,这是色泥瓷片镶嵌的大型陶瓷壁画,高5米,宽17米,由124种颜色的35万块高温瓷片组成;这是我国第一幅自主研制的大型工艺美术瓷制壁画……可惜这幅在中国壁画史上重要的代表作品,1999年因北京饭店重新装修,被全部拆毁了,令人心痛不已。
此外,首都机场壁画贵宾厅也采用了张国藩设计的陶瓷壁画《民间舞蹈》。这幅作品高3米,长6米,是以民间艺术为素材,造型具有概括的装饰性,色彩却没有采用民间的大红大绿,而用了淡雅、内敛、明快的青绿色调,有种玻璃般的透明感。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瓷板雕刻,具有浮雕的立体感。张国藩为此多次前往河北磁州窑美术工厂(即邯郸陶瓷七厂),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这幅作品。
时间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国藩与阿老、彦涵等工艺美院的艺术家们开始钻研玻璃画技术,他们在工厂戴着防毒面具亲自进行喷砂玻璃工艺的试验,最终成功地掌握了这门技艺。张国藩先后为京西宾馆、西苑饭店和国贸大饭店主持设计了喷砂玻璃艺术作品,其中西苑饭店的喷砂玻璃画《八仙过海》是由张仃先生设计初稿,张国藩在其基础上修改为适合工艺制作的装饰画,并监督了制作和安装的过程,可惜因保护不当这幅作品被意外损毁了。
1986年,中国发行的第一套生肖邮票进入虎年征选阶段。从众多艺术家的竞标设计中,张国藩设计的虎年邮票被选中,继而又接连设计了首日封,小本票,纪念章,名信片,台历等完整的虎年邮票系列产品,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影响。这个设计在日本被评为1986年世界最佳邮票设计之一。这次设计成功的原因之一,得益于张国藩对中国民间艺术的热爱与借鉴。
《大鱼岛渔民肖像-连忠顺》张国藩 1961年 纸本 炭铅笔 38.5x52cm
《山东掖县街景之二》张国藩 1962年 纸本 钢笔 墨水 25x26cm
《山东牟平渔村鱼类写生》张国藩 1980年代 水彩 33x67.3cm
在教学之余,张国藩还不断深入生活,先后去了山东,福建沿海,贵州,四川彝、藏地区等处写生,绘制了大量风景、人物和动、植物题材作品。他在写生《大榕树》时,借鉴立体派的构成,把不同角度的观察组合、重置在一个画面中,写生即是创作。
张国藩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以及对中西方艺术和前辈艺术家的研究、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他把主要艺术理论编辑成《装饰造型规律讲座》系列论文,连续登载在1985年至1988年《中国工艺美术》杂志,并转载于《上海实用美术》杂志。
《飞鱼》张国藩 1998年 装饰画 电脑制作
《白马》张国藩 1998年 装饰画 电脑制作
值得一提的是,时间跨入新世纪后,张国藩在其七十多岁高龄,对电脑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靠阅读书籍和向朋友请教,掌握了Photoshop的基本操作。张国藩通过钻研电脑绘图的功能、技术,以鼠标当画笔,把头脑中的幻像在电脑屏幕上绘制出来,这批精彩的作品体现了他在艺术上的新高度。张国藩在晚年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对学习的渴求,以及勇于尝试创新、孜孜不倦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冯梅的创作与教学
冯梅,1935年生于北京,因家学渊源,她在小学阶段就显露出艺术方面的才能:高中时,著名美术家陈今言先生曾给其授课,当时教过她的美术老师都认为她将来应该学美术。
《打镲男子》冯梅 1959年 纸本 重彩写生 80x55cm
1956年,冯梅考取了北京师范学院语文系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在家人的支持下,她选择了“工艺美院”。“自1956年金秋踏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大门起,至1961年毕业留校,再到1996年退休,直至今日,我便再也没有离开过她。可以说,这里便是我再深造、拼搏、奉献和度过余生的‘战场’和‘归宿’。”
在这里,冯梅接受了更系统和严格的绘画基本功训练,见识到古今中外的艺术精华,和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接受了装饰艺术与绘画大师张光宇、张仃、庞薰琹、雷圭元、郑可、祝大年、周令钊、袁运甫等先生的教诲,并最终踏入了艺术设计之路。
《生机》冯梅 1987年 木板 砂纸 水粉画 120x60cm
《国粹系列之三:京戏》冯梅 1991年 木板珐琅画 70x70cm
同时,作为教师,冯梅任教35年来,辛勤耕耘和精心培育了大量年轻一代的艺术设计学子。在繁忙的教学重任之余,她还不忘紧跟时代,尽力积极创作和参与重大展览活动和公共场所的装饰设计。例如: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珐琅画《圣境》、《国粹系列四幅:<国宝><民艺><京剧><灯节>》、《升腾》、《清韵》等;体现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集市贸易生机勃勃的砂纸水粉画《生机》;表现香港、澳门回归、中国正飞速发展的《崛起》;以及诠释“科学”与“艺术”关系的丙烯画《结晶》,和体现中国哲学思想与中央大力弘扬的“和谐精神”的壁画《天地人和》(与张国藩合作)等,都参加了国内外重大展览,并有多件作品获奖。
“数十年从事艺术创作和教学经历,使我深谙:求艺之路并非单单凭着兴趣,陶醉于描摹大自然之美,或只有创作成功的喜悦,而更多的是充满艰辛甚至是痛苦的磨砺。”其间,她到各地写生,创作了大量写生作品,其中包括《山区的秋场》等。1991年,冯梅随陶瓷系教师赴唐山瓷区制作自己创作的瓷板画《海底世界》、《童真》时,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用一周时间,连夜绘制了这两幅作品。1996年创作的《香风妍雨》,曾多次参加过多个展览,并在“全国壁画大展”中获奖。
《京郊十渡风光写生之七》冯梅 1970年 高丽纸 水墨 淡彩 41.7x86.7cm
《京郊十渡的秋场》冯梅 纸本钢笔 水彩 39x53.7cm 1975年
《苏州河上的货船》冯梅 1978年 纸本 钢笔 淡彩 39x39cm
《新疆伊犁维族居室》冯梅 1982年 纸本 钢笔 水彩写生 39.5x53.3cm
《苏州狮子林写生》冯梅 高丽纸 彩墨 39.3x39cm 1981年
《摇篮曲》冯梅 1988年 木板 砂纸 丙烯画40x40cm
《秋实》冯梅 1996年 木板 砂纸 丙烯画 92x124cm
“几十年的艺术探索和实践,使我悟到:忠实地描摹和再现客观物象,只是求艺的初级阶段和必要技能,唯有融入了主观情怀和意念,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艺术品。作为我们当代的艺术设计者,丰富的生活积累、扎实的艺术基本功,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及独特的个性创意,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结语:张国藩、冯梅两位教授将一生贡献给艺术教育事业,为人低调,谦逊,淡泊名利;对待艺术和教学认真严谨;在教育工作中为人师表,勤奋踏实,刻苦敬业,在艺术上他们互相影响辅佐,彼此成就,体现了“天地人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之理念。
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冯梅,展览,张国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艺术教育,艺术设计,,设计,展览,工艺,创作冯梅 展览 张国藩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艺术教育 艺术设计 设计 展览 工艺 创作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