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水的艺术,水的道法——观江汉路艺术中心首展_水-江汉路艺术中心-装置-媒介-城市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网 
 
水,是中国人古老智慧的来源,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中国艺术自古以来的灵感源泉。水,既是利万物

水,是中国人古老智慧的来源,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中国艺术自古以来的灵感源泉。水,既是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处世之道,也是水至清则无鱼的生活智慧。观水、引水、用水、以水为媒,水即是江汉路艺术中心此次展览之灵感来源。

1.水之法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水墨山水是最为独特、最拥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从技法上看,“墨分五色”之五色,即是水与墨的不同比例相融合。从内容上看,水墨表现山水,似是而非,似又不似,正拥有了写意的韵味。同时,水墨山水,又体现了中国独有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水墨,山水,可以说,水带来的艺术灵感,深深印在了血脉之中。

在传统艺术中,对水墨的控制,是画作成败的关键。这也体现了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在艺术作品中,控制、氤氲、表现;在生活中,触碰、观赏、利用。以水为媒介,以水为主题,正是看到了人和水之间的关系。

而水,已不仅仅是传统艺术中水墨之水了。作为一种媒介,水形态万千;作为一个主题,水千变万化。在当代青年艺术家的眼中,水的丰富形态是创作的灵感来源,水与人、与城市、与历史的关系,又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

2.水之道

本次展览推出了许多设计巧妙、构思精密的作品。金善珍利用塑料造型,堆出云雾。云雾是水的另一种形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是水和城市的关系之写照。而塑料本身是城市所生产利用和抛弃,无处不在,水也是环绕城市,无处不在。这可以看作是对城市关系的一种思考,由水延伸出的对物质状态的一种思考。

Igtb5nzCwimeSNRkTQKQHVRg259zr86KeIqJGB0q.png

《Significant form》金善珍

另一个装置作品则将城市之中的人带进了自然的世界。沿着芦苇小径走过,装置根据人与芦苇不同的互动情况,播放出不同的声音组合,包括水声和鸟声。这互动是人和芦苇的互动,是人和自然的互动。在当下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是多缺乏这样一种放松的、惬意的互动。它也折射出的是一种人与城市的关系。当自然一点点被城市吞没,当城市慢慢抹平江边,将浅滩、浅渚都建设为水泥和阶梯时,人与水、人与水生植物那种最原始的互动也随之消逝了。

pXHWlLL715tmLZ6B2oRCaMu8jsCU5kOOpSsd7VGh.png

《不确定》刘畅

张有魁的“一盒海”,将海收藏进盒子里,给予海水以精致微妙的量词,将宏大与壮阔装进小小的容器,奇妙的碰撞之中,其实也蕴藏了对于自然界中浪漫意象的亲近愿望。

《水咒》这一装置艺术,则将废弃金属装进瓶子里注水电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变得浑浊,变得清澈;金属则慢慢化为粉末,形成独特而奇妙的性状,有粉色如少女,有淡色如冰霜。这一过程看似是某种化学过程所产生的可控变化,实则也反映了某种关系。瓶子里的水是艺术家亲自从江中取的。金属和江水,人为和自然……通过电解的方式赋予金属颜色,让水有了更多的表现能力。

综合起来看,本次展览中的水,在时间、空间、媒介三个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和丰富的内涵。

p97aACactqnJb0dFJFsmKx0zpMkKvBVwHR3rxSXM.png

《收藏》系列 张有魁

2.1凝聚与展开——作为空间的水

水是可以流动的液体,在状态上自然有聚集、有扩散;有收敛、有恣肆。本次展览中的各个艺术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作为空间存在的“水”,其各有差异、各具特色、各生风采的空间样态。

《精卫填海》用纸的拼凑,整体地表达了波浪一般舒展的水之状态。作品《溢水墙》中,水更是自然而肆意地“洒”“溅”在墙上,就地展开,任性飞扬,去寻找与“坎”卦、与室内整体“招财”主题的密切呼应。与之相反,《楚·韵》和《水咒》,则分别将水盛装在塑料、玻璃容器中,加以利用、操控,来表达某种意义。《收藏》更是表现了对水的有效收集、有限收束、精致收纳、诗意收藏。“一盒水”在容器中克制地轻轻涌动,表白着自己的生命动能。《可乐》也用平日常见的简单器物——可乐瓶,实现了对水的收束、聚集。但妙处在于:可乐瓶却不是规整、正直的,而是扭曲、异变的;不是完整、封闭的,而是残损、开放的。可乐瓶的空间状态,进一步阐释、限定了水的空间状态:水完全可以从瓶子的裂口中溢出,甚至已经溢出!水凝聚与展开的空间样态,在《可乐》中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xv8Wc79fXRDFuaFNRjWUOlEkjd21zIFXVPKWiDoT.png

《可乐》万里驰

2.2文明与记忆——作为时间的水

空间与时间紧密相连,许多空间的设置,其实铺垫的是时间维度上的深层表达。《水咒》的玻璃瓶中,金属在水中缓慢电解,而形成形状、色彩各异的样态。无所谓美丑、对错、善恶、真假、有序无序,物质的变化、变形,昭示出的,是时间本身。

《楚·韵》中的水,映射出的是文明的片段。在一个断面中,古朴的纹样,与简洁的现代造型交相辉映,作为“古”与“今”的两端,共同烘托出文明的源与流。《尼斯沙滩》中的水,一次次漫上沙滩,体量更大、动态更强,具有更加鲜明的“文明冲刷感”。

《可乐》以可乐瓶残破的外形、青铜的古朴色调、“生锈”的陈年质感,间接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感。但作者对青铜的使用,并非是要试图借此让作品与宏大的“青铜文明”“青铜时代”等概念对接,而是以“可乐瓶”的具体物品样态规约了“青铜”这一素材,营造出具体可感的童年记忆。青铜材料标识着古老的过去,可乐瓶则指向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残损”的特殊状态则最终指示着这一切的当下、现实状态。水呢,却是在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它曾浸泡在青铜色中,曾流淌在可乐瓶中,而终于随着瓶子的破损而溢出、消散无踪了。看似静止的物体,通过其属性的不同界定、多属性的互动,勾勒出了漫长而鲜活的时间连线。水不在场,却有痕有迹,有让人追寻、倒溯、想象的空间,而一切的意义悄然朝向着一个元素——“时间”。如果说《水咒》暗示着时间本身,和与之相应的客观世界随时间的变化,《楚·韵》和《尼斯沙滩》展示的是文明之河的绵绵流淌,《可乐》则暗示着个体、微观层面下,人类心灵、回忆与时间之间复杂的彼此呼应。

《荒湖》更将时间、记忆推回静止,推向未知。棺木的残片半沉于水中,其下的“水”成色深蓝。曾有人迹的湖,变得无人、无物、无声,连曾有波澜的水也静止不动了,这种状态,便是“荒”。一切时间,及其所携带的记忆,都静止了,迷失了,不可知,不可逆。这可能记叙了集体记忆流向个体记忆,而个体记忆归于虚无的一种惨淡结局。

ZcaZD4isYw1gxFpVR0J6OzJrDNNsRYNwCFfpZ0Ol.png

《荒湖》魏飞

2.3道与器——作为媒介的水

《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水之为水,本来是“利万物而不争”的、更接近于“道”的存在;但是本次展览却额外关注水作为“媒介”的特质,即其“器”的作用。这样,艺术家们就必定要在“道”与“器”的关系上思索一番功夫,通过展品实现“道”与“器”的贯通。这无疑是一次大胆、革新而深刻的艺术尝试。

水的留存或呈现需要媒介。有的作品保留了水的原样,而以容器及其相应的构思取胜:《可乐》中可乐的媒介是可乐瓶子;《楚·韵》中水的容器是弧形塑料;《水咒》中水的容器是玻璃瓶……有的作品则另辟蹊径,在“水”的“非水”呈现上做文章:《精卫填海》以纸为海浪;《荒湖》以木为湖面;《溢水墙》以瓷为水滴。水的内涵的多样化,通过最初的形式的多样化,便获得了巨大的艺术张力。

EidPbV2GordFPc0gDeSj2F1g0QCT9qhahNB52TrP.png

《溢水墙》唐钰涵

水本身是媒介,传达着各种各样复杂深刻的讯息。《水咒》中的水,为金属的电解提供必须的物质环境;《盛世逍遥》中的水,是鲲鹏遨游天际“水击三千里”的飞翔依托;《楚·韵》中的水是一面镜子,时不时冒出几个泡,还能变成制造形变的放大镜或哈哈镜,让我们从中或真实、或不真实地观察文明的断面;《荒湖》中的水是时间之静止、荒废、丢失的有力注脚。水之为物,在本次艺术展的作品中,始终与作品的主题以某种方式产生着联系。

921dyaQeg9YsWL3FSl8KGedaZkItTqKn2V48XlYh.png

《海骨》丁立文

无水也能传递信息。《可乐》中流走的水,或许象征着光阴与回忆;《海骨》中水为玉石所制之骨遗留下一个个大大小小而确凿的空洞。水常常在所经之处留下痕迹,虽然在现在的时间里消失不见,但是在作品意义的揭晓、主题的阐释过程中,却时刻在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去哪里了?留下的或许是空洞的“器”,但借此生成的,或许便是深刻的“道”了。

作者简介

吴悦,中国美术学院博士。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水,江汉路艺术中心,装置,,媒介,城市当代艺术 江汉路艺术中心 装置 媒介 城市
下一篇:逸景.珍观.戏山水—张小黎台湾首个展将在大观艺术空间开幕_世界-图像-实景-盒子||上一篇:在读硕士张旭获刘海粟美术大奖_第15届上海青年美展开幕_刘海粟美术大奖-刘海粟美术奖-刘海粟美术馆-张旭-美术-展厅-青年-艺术家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