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关键词_徐冰-蜻蜓之眼-陌生化-图像-现实-社会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作为“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主题大展的第三部分,“关键词”展区尝试建立一种多层次的集艺术研究与

89vI3FaZQKxeTNXdasp7GlibucXZBg5Zed8Cxdur.jpg

作为“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主题大展的第三部分,“关键词”展区尝试建立一种多层次的集艺术研究与视觉展示的复合式型态。以9个“关键词”所包含的概念阐释、文献说明以及艺术作品的展示,使得观者既可以对《蜻蜓之眼》的创作思路与问题指向有了结构性的基本认知,又可以对徐冰过往的艺术实践包含的社会语境及艺术创作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有深入理解。

“世界图像”的9个“关键词”大约可以分为三种类别及来源:一,徐冰艺术生涯中具原创性的艺术概念;二,围绕着《蜻蜓之眼》的大量评论中较为频繁出现的问题及理论观点;三,《蜻蜓之眼》生产过程中的特定概念及方法,这三种类别的“关键词”是互为关联和对话的关系。同时,增加展示徐冰过往艺术发展的关键概念及代表性作品,进一步比较探讨最新作品《蜻蜓之眼》的艺术命题与形式实验,对于整体性的理解徐冰的艺术工作,更有较为本质的把握与内在脉络的体验。

1复数性

2社会能量

3文字与影像

4陌生化

5档案热

6身体

7非形式

8肖像权

9直播与剪辑

1     复数性

复数性渗透到了当代生活中每一个角落,我们的生活几乎被这种复数性的现象所包围。——徐冰

“复数性”原指版画印制过程中的“复数”与“印痕”的特质,带有一种过程呈现和规定性印痕的视觉美感。出现于1980年代及之后的《“复数性”笔记》、《复数手稿》与《My Book》这三组文献与作品,是艺术家在这一主题概念下的语言实验与思考。同时,“复数性”也可视为是工业与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的一种生活经验及其图像认知。徐冰基于近年搜集大量的网络视频而制作的实验性影像作品《蜻蜓之眼》,正是他在1980年代提出的“复数性”概念在今天文化样态中的一种艺术演变,及其在艺术实践中显现出的某种特定时代现象的精神症状。

Do3KCHrsoykQjG99P2nfCRwI6GYZECqtNCdE78MB.jpg

gQdm1L9idrLYPHUkEEvqh6zKrsu77qz37asd60zX.jpg

rsKFsc6ncvza18IHGimgxHnaT4cYdds9w3by3xRD.jpg

今日美术馆徐冰个展现场

2     社会能量

新的艺术表述方式,在艺术系统本身是无法找到的,必须从鲜活的社会现场的能量中获取。——徐冰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社会主义艺术的重要观念。一方面,[1] 艺术家需要不断地深入到现实中去加深自身的生活体验,在这个体验和改造的过程中,发掘出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大型艺术计划《凤凰》承继和直接指向了“艺术-社会”的概念探讨和理念诉求,并且对于艺术实践与公共议题的物质性转换,提出了更为多元化与具现实意义的艺术思路。完全取材于当代生活中的标识logo、不断发展中的艺术项目《地书》,既表现了现实意义上全球交流的图示逻辑,又在注重思想传达的视觉模式中创造出一种可吸纳社会能量的艺术。《蜻蜓之眼》项目延续了这种来自社会现场,而又能不断拓展其形式创造与主题的艺术敏锐和自觉性。

h9cNMokCfzjnKxzqVsxGSBgEAx8JqhrcfhdQzb8g.jpg

CXDyJzmdE8QQCCSxqfcVGFZ0DBg9RemsGw5gHWNm.jpg

Wj9XhkS93oHdBL3cPDXbYjRqDscTYGXua7WPmCOZ.jpg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个展现场 关键词展区

3     文字与影像

做这部电影也是一个写作的过程,每一帧的画面就像字典中的一个字。因为画面内容都是被规定好的,而不是臆造和拍出来的。——徐冰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本源,同时“汉字的方式”也是徐冰的艺术命题中非常核心并具有生命延展力的艺术语言。1999年,艺术家开始用文字画“写生”。这里展出的喜马拉雅计划《文字写生》速写与《芥子园山水卷》硫酸纸拼贴正是这一时期的思考和延续。画面中的每一个字即是一个形象的意境场,而艺术家的“写生”、拼贴又不断生成了新的字词、偏旁部首以及新的图画意境场。也如《蜻蜓之眼》中无数个图像帧构成的画面与经由剪辑重构的叙述性场景。影像的组合成为了故事,而未经剪辑的影像素材如同正在等待“写生”的文字,是在即将成为故事和作品主题之前保持开放的一种“前影像”。

jAY1hfc6CKttYQGTwFBk6LKxALewhcBIEgiBSb7i.jpg

yfmzp3yc20vtq8WG2U19AAUGPJ68o96PKwDIAcG7.jpg

4     陌生化

假戏真做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艺术的力度就会出现。——徐冰

1988年,“徐冰版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的作品《析世鉴一一世纪末卷》引发了巨大轰动和争议,同时很快也被视为“85新潮美术运动”的代表作品之一。另外因其作品中“伪字符”刻意制造的误读与观众认知之间的“陌生化”效果,也使得这件作品刻画出当时文化艺术界于传统和激烈的现代化转换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思想困惑。作为艺术技巧的“陌生化”,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认为此种艺术效果目的是能够赋予观众以探讨的、批判的态度,来解读表演事件或艺术作品时,使其达成深层的共鸣和思考。换言之,《蜻蜓之眼》采用真实生活的影像素材,来虚构一个看似普遍化故事的“陌生化”手法,同样也是出于对现实的复杂意涵及人类生存本质的准确理解与发问。

VXSC5QnCf1HfP14afX9DUZC1XoMd9f33tqT3zSnm.jpg

VPWY04oDP6W4KOuYkocgbP2cS136s0e0U1gq99Yy.jpg

EFynl4gz7NEM5DY9RD96VIno76oxqrpvgOmK3hXX.jpg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个展现场 关键词展区

5     档案热

这些属于最日常、最身边、也就是最没有问题的事物,它先是把艺术与观者的日常经验拉平,在观者有自信、放松、熟悉的范围内,做颠覆的工作。——徐冰

现代艺术的突变,或者另一个线索是来自于艺术家杜尚(Marcel Duchamp)的“现成品”(Readymade)。“现成品艺术”的出现,并非在阐释一种新的艺术物种或观念,而是在根本上指向与批评了我们长期面对的艺术制度的自身限制与封闭。或自现代艺术诞生起,艺术的神话不再由“作品”(Art Works)所限定,而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文明及社会型态相关的现成物-档案,都可以被艺术“点石成金”,成为我们表达这个剧变时代的一种精神投射和文化理解。如徐冰的艺术项目《背后的故事》的原材料也来自日常生活,但突破了被重重的视觉机制与观看的权力的遮蔽。《蜻蜓之眼》重新激活了现成物在改造过程中内在的本真性:如福柯(Michel Foucault)所说对档案的权力进行的破坏与重组,成为我们当前的生命经验及政治表达的艺术的重要任务。

WXUGag0IzZNbzn0nYVzOfPsGVBGg4y7GzQOcUbsH.jpg

6     身体

故事中的他和现实中的他们,究竟谁是谁的投影?——徐冰

《蜻蜓之眼》的原始构思源自一个整容的故事。这个故事和今天的大众审美现象有关,但是又深层反映出这个时代所表现出的视觉符号与图像经济流通的日常性的结构议题。从身体出发,也意味着我们在今天狂热的消费欲望主导下的一次自觉抵抗:“身体向来都是任何权力的行使所引发的抵抗产生的关键场所”。《蜻蜓之眼》提出的问题无疑加剧和扩展了我们在今天关于身体的性别政治及未来生命形态的种种忧虑。影片中的身体,或被灾难消灭,或人工损坏,或主动变异,或在无意识中彻底地沉沦。故事的男主人公热切的追逐着对方的身体及幻影,而女主人公在“躲避”自己的身体,仿佛在社会系统中获取到了真正的个体自由和符号价值。

DKEQkCugCqg8binpcTOxa1uarJqmoCPSJmZJDupa.jpg

7     非形式

似与不似,看到与并非看到,这其中的对立与矛盾指向了艺术的未知领地。——徐冰

从有形的“陌生化”到无形的“非形式”,或可视为徐冰在艺术形式与语言实验的一种转型:由外在的艺术符号及物质材料的表现,日益转化为内在艺术与文化理解的一种超越性自由。如在从《天书》到《地书》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指出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必然地不断转换的辩证关系。《蜻蜓之眼》令人再三思考的,即正是这种建立在真实与虚构、残酷的社会写实与意会之间的审美况味:“人/无影,影/无踪,日出/日落,斗转/星移。”同时,这也是影像素材与剧作结构之间产生的一种心理张力,从时空秩序的跳跃到艺术表达的寓言式效果。《蜻蜓之眼》既呈现了现实荒诞的一面和生命循环的必然,同时又探讨一种现实经验之外的“宇宙秩序”的可能性。

yqcpJrj1lpo3Cknn0XXt74PIaS3pRUhDBOfmXhRL.jpg

8     肖像权

今天我们来这里讨论“肖像权”,其实在来的路上,你的身份、行为已经被大数据公司采集了。但没有人征求你的同意和付给你报酬。——徐冰

今天的艺术反映人们普遍的现实感受的同时,又在日常之外不断抽离出全新的未知议题,引发我们思考。艺术受制度、文化习俗、道德等约定俗成的习惯制约的同时,又在通常的认知方式中可以提出激进的命题与新挑战。

“肖像权”既是我们今天的日常经验的现实,又在法律与文化层面及加速更新的经济系统中处在于边缘的模糊状态。《蜻蜓之眼》直面了今天社会突出的“肖像权”的议题及流通。一方面,影像作品面对现实的复杂多变:私人与公共领域的模糊也复杂化了我们对于艺术创作的认知范式;另外的问题则是,在大数据治理和全面市场主导时代,我们的“肖像权”已经被政治及经济力量所重新制度化与分配,《蜻蜓之眼》突出再现了这些事实和矛盾的同时,又激发了我们对于文化及制度在艺术表达边界中的思考。

ZD8EezesoI6ImpC700ZwDiK8qKPJ2rG68O8szSwD.jpg

87xe6kdTF7EAiDNFMe71fYZ1clrLBX5BgIDqyet7.jpg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个展现场 关键词展区

​9     直播与剪辑

我喜欢这种与当代文明相匹配的工作方法。就像滴滴打车公司,没有一辆车,但全城的车都在为它工作。我们没有一位摄影师,但全球的监控头都可能成为我们的摄影师。——徐冰

《蜻蜓之眼》是一个不断生长中的艺术项目,其搜集的庞大的影像档案库即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作品中所探讨的现实与未知之间的矛盾仍然在生活中每日“上映”。另外《蜻蜓之眼》也是一个探讨我们生存现实“不完整的”现场项目。“世界图像”最后一个关键词:“直播与剪辑”,正是描述这种不断生产和耗费、将现实进行图像再现的循环和悖论。“直播”和“剪辑”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如艺术和生活的关系随时可以转化的。“直播”是一种个人化的和商品化的编辑手法,而“剪辑”又是我们不断调整自身与现实关系及位置的一种艺术表达。正如本次展览标题“世界图像”(World Picture)所指出的,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提出的“世界即图像”,一方面映照出我们的生存本能和现代化体验,另外还不断的挑战着我们必须超越生命本体的认知与交流模式的未来困境。

JmXMWaKZ75wcnlGABG0TvVZ5mtl8YURuqQJmriq6.jpg

r3WP1LKhR8VJXgaOwQr5zWXzKEceXtuXpc8gmGHL.jpg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个展现场 关键词展区

另一方面呢?


关键字: 内容标签:今日美术馆,徐冰,蜻蜓之眼,,陌生化,图像,现实,社会今日美术馆 徐冰 蜻蜓之眼 陌生化 图像 现实 社会
下一篇:重庆云岭艺术中心“在山•重聚”艺术邀请展开幕_展览-绘画-重庆-艺术家-展览-重聚||上一篇:“问道潇湘回深汇报展暨本土书法提升工程成果展”在宝安开幕_展览-书画-旭生美术馆-开幕式-湖南省-本土-岭南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