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7日,北京时代美术馆于大运河申遗成功五周年之际即将举办“共同空间——后非遗时代的大运河叙事”主题展,特邀肖戈女士担任策展人。此次展览源于她在2013年策划的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大运河”,她曾与12位/组中国当代艺术家一起,首次以当代艺术的形式助力申遗,向世界呈现了活态的中国大运河。
此次“共同空间——后非遗时代的大运河叙事”主题展,共邀请了26位/组中国当代艺术家,他们分别是(按字母顺序排序):白崇民、陈琦、陈陈陈、费俊、何昊远、何云昌、黄锐、梁铨、李勇政、刘佳玉、马军、彭小佳、邱志杰、宋冬、史金淞、石青、石若宜、寿盛楠、王宝菊、无关小组、吴玮禾、 徐冰、张有魁/金善珍、章燕紫、张琪凯、郑路。参展的30余件/组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行为、多媒体、VR技术等不同媒介。展览从大运河文化、运河沿线非遗、当代艺术这三个核心关键词出发,试图以当代艺术的视角重新构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现实中的作用与意义。
主办方北京时代美术馆十年来持续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通过在非遗领域的专家互动、学术研究、 实践支持,为非遗提供了展示平台和文化创新力量。“关注时代人文动向,推动时代文化创新” 是其宗旨,并期待通过本次“大运河”展览使美术馆有机会参与到更宏大的非遗叙事中,成为新时代推广非遗、挖掘本土文化价值的重要艺术力量。
展览前言
共同空间——后非遗时代的大运河叙事
策展人:肖戈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薪火相传两千多年,大运河水系生命繁衍,世代不息。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北煤南运、防洪灌溉,大运河始终在时代变换中焕发着活力。大运河是活态的遗产,它关乎民族的历史和命运,它承载着时代的变迁和流变的文化。大运河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全球化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隐喻。它是人类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奇迹,蕴含着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
水意味着流动与自由。当“运河”作为一个概念被发明,交换、贸易、文化、文明也开始自由流动。历史学家告诉我们,文明是如何在尼罗河、两河、印度河、恒河,以及中国的黄河流域诞生的。当人类创造了运河,使得农业成为可能,使得土地肥沃,万物生长;使得船舶往来,商旅辐辏;使得沿河城市繁荣和发展;更是催生了被称之为“艺术”的精神产物。
此次展览中,艺术家们并非以命题作文的形式描绘大运河,相反,他们试图发掘运河文化的底蕴与象征,通过人类与水与生俱来的关联,以自由的想象力与多元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展览共邀请了26位/组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展的30余件/组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多媒体、VR 技术等不同媒介。从大运河文化、运河沿线非遗、
当代艺术三个核心关键词出发,试图以当代艺术的视角重新构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现实中的作用与意义。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大运河就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一条贯穿南北承载着文化基因的大动脉。北京的文化就是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它曾是一切故事的始源,而此时此刻,大运河北京段也因艺术而再起波澜。
今日中国,建立了一条条数字运河、国际运河、速度运河。“运河”不只是自然的意义,更具有科技与未来的当代性。在一个以高铁、高速公路、飞机、全球化互联网通信,甚至是5G时代的大环境中,我们都将找到一个与文化遗产内涵相呼应的契合点,从而继续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新史诗。
回溯历史,中国大运河推动了经济的变革,文化的传播,思想的交流,社会的发展,它是人类改变自然而不破坏自然,并使得利益最大化的共同财富。在未来的发展中,更需要人们融通彼此、齐心协力、共创未来。就如同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由不同个体创造,自言自语,却于一个共同空间中汇聚交融,能量互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在新时代,如何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使其在数字运河与国际运河之中发挥核心作用,则是当代人的使命。
今天,在中国大运河“后非遗时代”这一语境中,这条与民族相生相伴的生命之河在当代艺术中重释价值,继续探讨人类该如何面对自然;如何面对传统;如何传承与创新,这些都可以从“大运河”之中获得对未来的启示。
全阵容艺术家名称(A-Z)
白崇民、陈琦、陈陈陈、费俊、何昊远、何云昌、黄锐、梁铨、李勇政、刘佳玉、马军、彭小佳、邱志杰、宋冬、史金淞、石青、石若宜、寿盛楠、王宝菊、无关小组、吴玮禾、徐冰、张有魁、金善珍、章燕紫、张琪凯、郑路
【参展艺术家们关于本次展览的评论】
梁铨:运河边住了几十年,极其自然的一条河,从来没有感觉到是手工制作的...
徐冰:在中国的“高人”,做事情最懂得给自然留出余地并与之配合,敬畏自然、顺应天意而为之。
何昊远:水的物理特征所呈现出来的流动性使多源头的矿物汇集、沉淀、浓缩、结晶。人类的思想何 尝不是如此?
彭小佳:山水的变迁并非以人们的意志而变化。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句:不经意成长的山- 拱起紫色 的躯体 没有企图-与疲惫- 无需协助-或掌声-
宋冬 :见河是河, 见河不是河,见河还是河。
白崇民:记忆不曾消失之河。
何云昌:大运河是希望和理念的实质延伸。
王宝菊:我们习惯于水的温婉、润泽和丰盈,我们也要面对水的震荡、撕扯和异样的陌生感。是寓言。 也是深渊。
石青:大运河:平移,水平基建和消失的能量。
张琪凯:运之河!河之运!
章燕紫:我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边。大运河对我来说,是生命里的气脉,默默涌动,生生不息...
张有魁:连结南北,在你来我往之间,建构历史,人文与未来。循环往复的水系统承载着不可言说的 繁复记忆。
陈陈陈:体积和重量的比例,水的奥秘协议,托起了华夏神奇。
费俊:大运河就像人的脊,和河上的桥梁共同构成了文明流通的脊梁。
寿盛楠:沧海明珠,蓝田暖玉,大运河连接起中华文明的主要站点,它并未垂垂老去,而是继续承载 着文明的物料和往来的泊船客旅一道经历着时间的荡涤,留下痕迹。
郑路:开凿的河道就是古人给运河母亲的塑形,婉转柔美。河流今天依然像孩子一样,恋恋不舍的 依偎在她怀里。
史金淞:一条河不仅蜿蜒裁剪着家国气运的格局,而且还深刻地雕塑着我们的样子,甚至价值和伦 理......
黄锐:在中国人工景观中,将长城比拟为父亲,而将运河比拟为母亲,因此有了这个绵延不断旋转 的“女”。
陈琦:政商运转,南北通达
石若宜:河流中,流淌着关于陆地和天空的反射与遐思。
马军:大运河是中国古老的大地艺术,是以中国大地为载体画下的惊天动地的一划。
刘佳玉:千古蛟⻰,历经沧海桑田,川流不息,已是千年所向。
吴玮禾:创建一个自我的主体感知,呈现个人的流动方式。
无关小组 :本作品与大运河无关 与铁路有关 与隋朝无关 与海拔有关 与元朝无关 与你我有关 与绳 子无关 和南北有关 与船无关 与淤泥有关 与漕运无关 与帝国有关 与生态无关 与战争有 关 与遗产无关 与未来有关
【部分参展作品】
白崇民 《千里赴约》2011-2012
何昊远 《晶体》2019.
梁铨 《荷塘》 2016.
刘佳玉 《Sitting by the window》 2018.
彭小佳 《山水雕刻》2012.
史金淞《三十年河东》 2019.
寿盛楠《无尽-鲛人偿》 2019.
王宝菊《殇》2019.
吴玮禾《关于一个个人的浏览方式》 2012.
章燕紫 《炁》2013.
费俊 《睿·寻》 互动装置
陈陈陈 《泉》 表演,录像
关键字: 内容标签:北京时代美术馆,展览,当代艺术,,无关,文化,中国,展览北京时代美术馆 展览 当代艺术 无关 文化 中国 展览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