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刚过,国庆未至,西湖边孤山脚下的印学博物馆迎来新展。
9月18日,“赵鑫重彩工笔传统画复背创新展”在中国印学博物馆书画厅正式开幕,为游人如织的西子湖畔带来了一抹别样的书画之美。本次展览由中国密体画研究院主办,中国印学博物馆、杭州市西泠印社出版社、深圳市东侨化纤有限公司、甘肃省兰州市北海艺术馆协办。
赵鑫(左)
为传统传承创新
本次展览展出了数幅传统的重彩密体复背工笔画,题材涵盖了高士、仕女、佛道人物以及工笔花鸟等,作品尺幅大小不一但多为长卷大轴。其中,意于古会敦煌系列画作更是从造型到神韵都颇具传统敦煌壁画之感,这和赵鑫曾在甘肃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艺术系教授国画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对于展览作品的选取,她表示:“这些展览的作品,没有最好的,也没有最差的,都是每个时期我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麻姑拜寿像
米芾拜石图
赵鑫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绢本,采用密体复背画法,这是一种源于宋代宫廷画的技艺,以前都是用在小尺幅的赏玩画上,现在因为突破了材料的限制,所以大尺幅的长卷创作得以实现。她的高士、仕女图卷,往往是长卷大轴,如传统壁画之宏大。她认为,绢的古色尤能营构一种玄远高古的意境和非写实的光感。“中国画的光是动荡着全幅画的一种形而上的非写实的宇宙灵气。古绢的黯然而光尤能传达这种神秘的意味。”由于所作绢帛工笔人物体量巨大,她在谋求通体人物画作完美的前提下,往往又加以花鸟元素,以使构图更为和谐,意境更为超然。赵鑫的工笔人物画追求宏大叙事与古与神会的意境表现。但她又求古不乖时,其工笔人物于古中求韵、求神、求生动之致。所以她的高士、仕女图既表现出事外有远致的幽淡之态,同时,又表现“灵”的生命姿态。在满幅生意中透出诗意哲思。
作为新一代中国画家,赵鑫立足本土绘画传统和深入传统文脉的双重价值选择,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印学博物馆推陈出新,显示出新一代画家群体可贵的历史感和担当意识,这是中国画传统具有光明前景的可靠保障。它表明新一代国画家已走出对现代性的盲目追逐和对自身绘画传统的怀疑否定,冲破国画日暮途穷论的笼罩,而开始追寻本土文化价值,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从本土文化精神境遇中,重建中国艺术精神。
蓬岛仙风近悦远来
意与古会敦煌系列画作
“有人说工笔好画,临摹传统更好画,我很佩服说这些话的人,我的认知里,传统是一座大山,你靠它越远它就越渺小,你离它越近它就越高大;传统又好像是个‘陷阱’,要想得到它好像很容易,因为它有太多的经典样式予你为用,但是你一旦进入传统的世界再想摆脱却是难上加难,犹如作茧自缚。”赵鑫认为,必须长期对传统深入的学习、研究,通过大量的摹写,在结合传统文化再创作,才能把内心的感受通过丰富又深刻的笔墨语言表现出来,“对历史的敬畏,对传统的感悟和对美的传达,对先贤的敬畏之心常留我心,历代的大家就像一座座高山耸立在面前,绕道而行固然轻松但又是不可取的,我必须经过努力攀上这些高峰才能领略中国绘画的传统精髓。情随境迁,意与古会,时刻记着做个守拙的匠人,坚守本土文化,在传统中再创新,并以千变万化,美到极致的艺术形态传播并弘扬下去。”
以作品说话,用艺术发声
赵鑫工笔重彩人物,取法吴道子,仇英、陈老莲、任伯年、陈少梅等。其高士人物造型精谨而古澹,是工笔中的逸格。而背景花鸟葱笼腾跃,晕染氤氲,于空灵中显自然生机。在复背中,他以道家“飞仙”为衬托,与高士之隐逸相得益彰。
创作国画需要心境,更需要毅力,一副大尺幅的长卷,赵鑫需要花费至少六个月进行创作。从无到有,从题材、材料的遴选到人物造型、绘图结构的确定,用的又是传统的密体复背画法,只要正反面有一处失误,全画皆毁。在创作中,她的笔触是细腻的,落笔是准确、大胆的。
在她看来,工笔的高境依然是气韵生动的写意精神,只不过表现形式一主内,一主外罢了。赵鑫自身的工笔创作则始终将以工笔求写意作为创作信条。写意精神成为她追寻传统绘画美学理想的内在原则。所以她从不奢言现代,而是从古意中追寻意境,深入理解认识中国文化精神,提撕生命境界,在意境中追寻中内在超越。这才有了她“意于古会”系列的创作,也表达了她以艺术言心意的绘画之道。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5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印学博物馆,赵鑫,重彩工笔,,创作,长卷,都是,敦煌印学博物馆 赵鑫 重彩工笔 创作 长卷 都是 敦煌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