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走向“艺术博物馆学”写作:周文翰艺术类人文著作新书分享会在佳作书局举行_园林-艺术博物学-艺术收藏-现场-文化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网
 
活动现场()2019年9月12日,周文翰艺术类人文著作新书分享会“走向‘艺术博物馆学’写作——两本艺

gd4ygqPLxRdVJY6CyNPgw19RHDUDx332ptsP7Oo9.jpg

活动现场

()2019年9月12日,周文翰艺术类人文著作新书分享会“走向‘艺术博物馆学’写作——两本艺术人文通识新作简介”在798艺术区佳作书局举行,活动现场,周文翰介绍了自己的从业经历以及创作的历程,此外还重点谈了《时光的倒影:艺术史中的伟大园林》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方法论,同时,还介绍了其将要出版的《中国艺术收藏史》,这本书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一本艺术类收藏通识书籍。

QtCQUHEcRG9C501XRslBGx3nxC6dWx69Pp8fbVKU.jpg

活动现场

9bQFcpJvZw6asPZCzumnGZn1gQhE4lijewJ0qBgs.jpg

活动现场

周文翰,2002年至2008年先后担任《财经时报》、《新京报》文化记者,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报道。2009年至2010年赴印度、西班牙旅行兼从事文化研究和写作。2011年至今从事文化艺术产业研究,并撰写有关艺术通识的书籍,在分享会中,周文翰表示萌生创作的念头是源于他两年的旅行,旅行中看了大量的美术馆以及艺术品,“但是仍然有许多空闲的时间需要消磨,我就到旅馆附近的菜市场、花园之类的地方看当地人如何买菜、休闲,觉得不同地方的人对某种植物、蔬菜水果的喜欢透露出许多有趣的文化信息,比如桃子如何从中国传入印度、伊朗才传到南欧,向日葵怎样从美洲传入西班牙、葡萄牙后又由欧洲的商人、海员传播到亚洲,这关联到政治、经济、文化、美术上面的许多背景,非常有意思。”周文翰讲到。

他边旅行边写有关的文章,可以说是横跨在植物传播史、艺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杂感,写了几十万字的草稿,而这些文字最终成为了《花与树的人文之旅(自然感悟)》

qElg9Jbznl7drI9zIJtmXcksZoNEfvDSz5jEAcYo.jpg

活动现场

d5HvKTjH2gmb8HZxsTGDXbLIP9MQVtnWYwrSis7A.jpg

活动现场

FwfFAwiNDF9Xp47h73hmvqO8ejCTMl1zZYqtQZPM.jpg

活动现场

《时光的倒影:艺术史中的伟大园林》的创作也同样如此,这本书的创作也是他十多年前在西班牙、意大利、印度旅行时开始关注的写作主题,那时候他参观了中外上百座园林,开始从艺术史和园林史跨界的角度研究这一主题,逐渐积累完成了本书。

本书全面回顾了古今中外艺术家关于园林的艺术创作,呈现了从古埃及时代一直到20世纪初约6000年间出现的约50个著名园林,200多张出自中外艺术大师的精美艺术作品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园林长卷,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和精致的审美品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全球范围,艺术和园林都有着悠久的缘分,从中国伟大画家王维、文徵明到近代印象派油画大师莫奈、毕沙罗,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都喜欢呈现他们所见所闻的美丽园林乃至梦幻中的神秘花园。在他们的笔下,无论是秦汉、罗马的废墟,还是扬州、苏州的小桥流水,都变成了永恒的风景。

W6PzcBrFF2YikuDRO0mT7cDE8ISj7Pmt3G12IKDS.jpg

《时光的倒影:艺术史中的伟大园林》

2019年9月,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推出《时光的倒影:艺术史中的伟大园林》一书,这是国内第一本从全球艺术史角度解读园林史的人文著作,带领读者通过王维、文徵明、委拉斯凯兹、莫奈、梵高、克利姆特等伟大艺术家的视角认知园林之美。

与常见的“园林史”和“艺术史”不同的是,这是一本跨界人文通识著作,从全球艺术史、园林史的跨界角度全面追溯从史前传说中的“伊甸园”开始数千年来人们对园林和艺术之美的探索,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上古商周时代这些伟大文明中的帝王、贵族之园,到僧道的寺庙园林、士人的私家园林乃至近现代的城市公园、国家公园,力图呈现在艺术史中展开的一幅园林长卷,也是在园林史中进行的一次美学之旅。

这里比较重要的是作者的创作手法,这也是周文翰自己提出的写作方法论,就是“艺术博物学”,他用全球比较、文图对照的手法来进行写作,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并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考证著作,他从故事、场景入手,带领大家一起进行一次次跨文化的旅行。通过一个个故事,讲述文化史中园林的意义,从全球比较视野看园林在不同文化、地域的人的理解中是如何存在,如何在文化上定义它们。

Zf0Sz49by6RGcbmvdQZsib3pOVdFl67PyLDk6NZ9.jpg

《时光的倒影:艺术史中的伟大园林》内页

现场,他拿“桃花源”举例,最早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最终成为一种“现实”的存在,这一过程是如何演变的,“虚无”为什么会成为一种“现实”,这是周文翰感兴趣的,陶渊明《桃花源记》是如今中国人最熟悉的文学作品之一,讲述晋代武陵一位渔民误入一座山中的“世外桃源”的故事,呈现了一个安乐的小世界,可以说这是东方版的“伊甸园”,当然这是一个故事,陶渊明的名声在唐代还不怎么显著,只是一些有修道寻仙思想的文人把桃花源描述成想象的仙境、仙界。到宋代因为教育、出版的发达,陶渊明成为了文人阶层普遍推崇的文化偶像,他笔下的“桃花源”也就成了文人不断抒写谈论的主题。“桃花源”成了文化人在利益交织的现实世界以外寄托情思的“理想空间”,也成为各色人等称颂、标榜的“文化符号”。

frro3E5akvPTAvP4GQVMmydT6reNSHxucnrlbSjm.jpg

《时光的倒影:艺术史中的伟大园林》内页

有的文人官员把“桃花源”意象用在了行政区域的命名上,比如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转运使张咏根据朝廷的命令分拆武陵县时,建议在武陵县之外设置桃源县,以此呼应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此后各地命名为桃源、桃花源的县、镇、村越来越多,如江苏省泗阳区域在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曾被设置为桃园县,明代改称桃源县,民国初年因与湖南桃源县重名而改称泗阳县。最新的案例是,重庆酉阳县2010年把一个镇“钟多镇”改名为“桃花源镇”。

也有帝王、文人把“桃花源”落实到自家的园林中,一个隐士想象中的逃逸之所成了装点园林的局部景点。比如康熙皇帝赐给后来的雍正皇帝的圆明园有一处曲水岛渚,雍正曾借用苏州的“桃花坞”之名命名,湖泊之中有一处四周环山、密布山桃的处所,从东侧的水道可以逶迤进入,岸边的桃树林可以让皇帝乘舟缓缓行进,体验“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境。雍正的儿子弘历曾在这里读书,他登基之后把这里改称“武陵春色”。虽然使用了这个带隐逸色彩的名字,可皇帝登岸抵达的“桃源深处”有着精致的亭台楼阁,并非农家的茅屋,并没有普通农家的质朴田园之趣。

SL7Z004OIqJ6ghsfWnuiZ7HQlEdAhPlrajm7VCbw.jpg

活动现场

3mwSIgQwcDTprKs6L3Q0yCHKwBx2gLEikXpswYvV.jpg

活动现场

wdBMnftFH6GWEA5VGm8OvzGKPXwiKuDuJ9zDLLGt.jpg

活动现场

“每一座园林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背后都有一段文化、政治、经济因素角力的动人故事。消失的园林也一样,比如唐代人修建的骊山行宫、九成宫已经不见了,可是我们仍然在唐诗宋词中碰见它们,明清的画家也是靠这些文字记录和其他画家的画作来重新想象、描绘它们,让它们在人们的眼中“复活”,现在又被保存在了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家的绘画、古籍中,也就是说我们在艺术史上“重建”了这些园林,并让他们继续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中,这就是人类文明的特点,我们不仅仅活在现在,活在具体的物质中,也活在绘画中,活在文字中,活在想象中。”周文翰讲到。

这种艺术的想象力是他想要公众的。

活动现场,他还分享了即将要出版的新书《中国艺术收藏史》的创作历程,这是一本关于收藏的通史,同时也是运用全球视野比较研究和图文互证的手法来进行写作,全书分为24章,全面回顾了从礼玉文化到21世纪约5000年中国文物艺术收藏的悠久历史,完整还原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历程和行业生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介绍这本书时讲到:“《中国艺术收藏史》填补了这一领域人文通识著作的空白,有历史深度、全球视野,更有现实关怀,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创新制作,有助于推动当代收藏文化和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

期待这本著作的面世,让我们对收藏有更系统的和清晰的认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周文翰,园林,艺术博物学,艺术收藏,,现场,文化周文翰 园林 艺术博物学 艺术收藏 现场 文化
下一篇:“分身术”展览在不同艺见艺术中心开幕_分身术-艺术家-本体-分身术-作品||上一篇:庆祝匈牙利与中国建交70周年:4位艺术家展示当地人文风貌_多伦-生活-上海-展览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