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徐小国:我的所有绘画实践都是为了努力接近光_徐小国-绘画-油画-绘画-形状-展览

编辑:罗书银 来源:雅昌网
 
“我的所有绘画实践都是为了努力接近光”,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的“徐小国近作”展的尾声,艺术家用这句

r10i9lRcd6XqTHUzAPu9gPCG3zPtd7mtnyeCdd78.jpg

“我的所有绘画实践都是为了努力接近光”,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的“徐小国近作”展的尾声,艺术家用这句话来总结他多年来的绘画实践。

继上次2016年于唐人香港的个展之后,徐小国三年来的绘画实践是一个关闭以前对绘画的认知系统,与重新打开绘画的感知系统的过程:徐小国认为,当画家在画面上画下一笔之后,接下来如何继续延伸?背后有一个感知系统的引导。

他本人正是这样做的,此次展览有一个时间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画面中的形象渐渐消失,甚至造型的线条也逐渐隐没,变成了色块与色块堆叠的模糊状态。这时候,艺术家的眼睛就是他的画笔,眼睛调节着画面中所需的内容,直到完成。

r0eLrfsoVDySHbrql1gPiRrAT2lsuamNpqMpoCNa.jpg

“徐小国近作”展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2019 年 9 月 7 日,“徐小国近作”展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举办,展览由崔灿灿策划,集中展现徐小国 2017 年至今最新创作的作品二十余件。

本次展览是艺术家继在2015年12月唐人北京第一空间的同名个展“徐小国”,和2016年8月唐人香港空间的个展“徐小国:枝蔓.间隙”之后,在唐人举办的第三次重要个展。

展览全面而清晰地展现了徐小国创作的不同阶段和探索指向,亦呈现出不同作品系列彼此间隐秘关联的线索。从最初的空间幻术,到抽离真实的结构性探索,直至最近充盈画面的细节灵动,徐小国的创作演绎着在绘画性和精神性上的多重交迭与感知。

JdrnV7xoB5gnzPAWK2LbCRFXzZnDpG51joDMfrph.jpg

“徐小国近作”展,展览中的一句话总结了艺术家面对画面时的感受

展览策展人崔灿灿将徐小国的绘画实践比作一次“森林探险”,在其文章中如此写到:“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我们进入森林,看到树木和土地。目光扫过,一切清晰可见。但仔细凝视,才开始进入眼前一片繁琐的细节,所及之处不断的放大,似乎一些尽收眼底。但仔细回想,眼睛在寻找光斑时,却暗淡了树叶,凝视树干时,目光也遗忘了天空。我们总是被转移,被发现吸引,目不暇接。森林成了一些模糊的形状和颜色,但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没看到。”

AlEk8st3Zk9x8IYppubya3K7vH2C18UZZatv2GY4.jpg

《第三国际塔》 布面油画 300×300cm 2018-2019

徐小国的近作正是如此:比如步入展厅,看到的第一幅作品《第三国际塔》,是徐小国近作实践的开始。在这幅作品中,能看到高耸的塔身和向上的引力,宛如纪念碑般肃穆。但很快又被细节吸引,在每个细节中,沿着亮光总能遇见阴影。但下一处的亮光又让人徘徊不定。色块散落般的分布,形状的韵律有着各自独立的秩序和法则,它分散了凝聚的结构,也成就了自身。而那个坚固的塔身,在印象中早已远去。

q2OyH08ymUZZ5xRWvSbJpcgFv8vSMkWaiLDymST0.jpg

《水晶灯下的白色形状》 布面油画 300×300cm 2018-2019

在徐小国的画作中,现实世界只是一种启示,它从不决定画上的发生。你得把世界想象成一片空白,画家的手试图画出尚不存在的对象。形状只是经验与感受留下的证据,也预示着下一个未知形状的开始。画面成了一个绵延不绝的时刻,不断的通过自身创造形状。只有第一根线出现的时候,接下来的一切才可能发生。现实世界中从未有绘画,它要经画家之手赋予形状、色彩,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画家是创造者,也是命名者。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10月25日。

4KgYFwyRuiKAR5stiIXYstp0usGptocg2GfeTPG8.jpg

《无题》 布面油画 70×80cm 2018

THyqwDgMnYxQwe8NU9CePOrTQfrm3dOTRzbT9SDY.jpg

《红光》 布面油画 60×75cm 201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徐小国,绘画,,油画,绘画,形状,展览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徐小国 绘画 油画 绘画 形状 展览
下一篇:星空间回归798首次群展_再现“北京新浪潮”_新裤子-星空间-北京-展览-现场-展出||上一篇:东张西望话波_“‘1+1’波兰版画交流展”亮相央美美术馆_展览-美术学院-斯克-中央美术学院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