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感是一种复杂的东西,往往说不清道不明。北岛的诗说“生活”即“网”,时间就像一个织网者,密密织织,反反复复,将人们的情感、记忆、祈愿、遗憾编织进一个找不见起点、摸不透终点的网中。这张网看似一动不动,凝固在生命的角落,但其实它悄悄地生成,暗暗地滋长,默默地与旁人的网勾连,直到网中人沉沉睡去,路过它的旁人仍可以将它当作一处了解他人、感悟生命的遗迹。这一点很像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Chiharu Shiota)的创作。
盐田千春(b.1972)
2019年6月20日 - 10月27日,位于六本木的东京森美术馆举办了盐田千春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个展“灵魂的颤栗”,呈现了她过去25年的经典作品。“通过展览,我将与我的灵魂相对话,将其展现、裸露在这个世界上”, 盐田千春说,希望参观者能借此感受到活着的意义、人生的旅途与灵魂的微妙。
对于普通观者来说,盐田千春的作品不需要去深解。因为懂与不懂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它并不影响你思想、感受的延伸。在她的作品中常以独特、视觉性极强的画面去吸引观者的眼球,带领观者进入作品,再通过作品中的一些小的元素去倾诉或聆听观者的感思。
除了艺术,我不想做任何事
“我将来想作为艺术家存在于世,除此之外我不想干任何事”12岁的盐田千春立下了如此愿望,并通过绘画训练在大学时进入了京都精华大学油画室。
盐田千春1977年幼儿园时的模样
不过很快,她就发现“好像在画画这条路已经走到极限,好像画画只是画别人的画;却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于是转向行为艺术。
1994年大二时,盐田态度鲜明的行为作品《成为绘画(Becoming Painting)》便是她渴望挣脱枷锁的呐喊,她用红色的涂料泼向了自己和身后的画布,让自己和画布在某个视角中融为一体。这一学生时期的创作方式并很难谈得上学术意义,她只是通过此方式去呈现出那半年迷茫时光中的痛苦,以及那段时间对艺术和艺术家身与社会、生活间关系的思考。
盐田千春《成为绘画》1994年
毕业之后,盐田千春迫不及待地迁居德国,并师从她一直敬仰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1997年 - 99年间)。柏林浓郁的国际化艺术氛围令盐田千春耳目一新,并与她对打破创作媒介局限的躁动无比合拍,她创作出以空间和身体解脱艺术语言的包袱、表达个性主张的一系列作品。
在97到99年间,盐田千春的作品常与泥土相关,她将自己的身体全部交付与泥土,与之兼容。盐田千春说“我试图一次次把泥倒在自己的脸上,听身体呼吸的声音,以重获意识,找寻自己真正的使命。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仪式。”
盐田千春《集合》1997年作
但无论是浸泡在泥水中,还将泥浆倒洒在脸上,其表现形式都还未逃脱早前的《成为绘画》。直到那一根根连接生死的线的出现。
上一页 123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盐田千春,森美术馆,,自己的,创作,艺术,我不当代艺术 盐田千春 森美术馆 自己的 创作 艺术 我不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