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留学宾大“归成”清华_填补建筑史空白_建筑学-建筑设计-林徽因-梁思成-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艺术建筑师-清华大学-展览-中国建筑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从左至右:赵深、孙熙明、陈意(陈植姐姐)、林徽因、陈植、杨廷宝“这张照片是一群阳光灿烂的年轻人刚刚到

8e0Kdb0z6KE4YQpcEPXosTPEv0sKjRcDMhgusJs5.JPG

从左至右:赵深、孙熙明、陈意(陈植姐姐)、林徽因、陈植、杨廷宝

“这张照片是一群阳光灿烂的年轻人刚刚到达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情形。对照他们到达宾大的时间表,很可能是孙熙明到宾大时而举行的一个聚会。拍这张照片的人很有可能就是梁思成。两对情侣、一对姐弟、一枚帅哥,一张照片,颠覆了我对于他们这一代人的记忆。” “归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开幕式暨研讨会上,策展人、童寯之孙、同济大学教授童明讲到。

CPAje8w17ULwOryWwV5TvRkOwpM3TRdd7PmZn3kQ.JPG

“归成——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学家”展现场

LGOQsOem7Xslo0z7gFcCCc7lrEb0pXWGaeV8MOrK.JPG

“归成——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学家”展开幕暨研讨会现场

2019年7月22日,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童寯之孙、同济大学教授童明与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畅共同策划的“归成——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学家”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宾夕法尼亚大学与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宾大建筑课程”、“中国留学生的教育成就”、“第一代中国留学生的归国贡献”、“笃学之思,学范之成”,集中展示了1918年至1935年期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求学的20多位中国留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业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展示梁思成在建筑思想和具体实践中的创造性摸索,尝试性揭示其中所涉及的建筑理论与建筑史学对于中国建筑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5nb5Ya1WhnxOcOVI2Aiq30c25wOY2QGSKyIKOnFx.JPG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开幕致辞

Baa59O4Jd9CkjKgABigXwEnpxtoffdL4YSfe9jKp.JPG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教授开幕致辞

QYXFsDVuvEDFgs5bEaZep2zntI4SyyD9gxI3257s.JPG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刘畅副教授开幕致辞

WH9B8nB3eqBp54WNNDHGDoWfPu4K7cxGAqR8lLEW.JPG

清控人居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晞开幕致辞

MP1EYsN2blwgWxm3lP2DEmGNzjUk8NaykzzsNlrX.JPG

“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家属代表梁鉴开幕致辞

9p1lfbkr7ji6TflpsszQYXwSauv4UaGQmpNRwZzc.JPG

策展人童明开幕致辞

dYGfEw8KqEQKI9PHJQiXIgKB9BzqdrmBRVimO7ec.JPG

展览开幕式暨研讨会由著名建筑师王辉主持

中国现代的城市发展与建筑事业发轫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有百余人远赴海外求学现代建筑,其中,前往宾大的中国留学生最多,其中包括朱彬、范文照、赵深、杨廷宝、陈植、李扬安、卢树森、梁思成、林徽因、谭垣、童寯、吴景奇、过元熙、梁衍、王华彬、哈雄文等,他们大多都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梁思成和林徽因作为营造学社的核心成员,开辟了采用科学方法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新途径;身为建筑师的童寯,针对江浙一带的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范文照作为沪上重要的建筑师,设计了协发公寓、美琪大戏院等沪上重要的现代建筑;杨廷宝在基泰工程司之后,仍然主持设计了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和平宾馆、北京火车站等解放后的重要建筑……

R1Xa46QLP5XwrFqI9CAX5bdSs9YXH2H5z2H5yymi.JPG

展览嘉宾合影

他们作为近百年来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对于他们的研究也渐成热点。“2015-2016年,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曾经前往宾大设计学院建筑档案馆查阅资料,并萌生了把中国第一代留学的建筑师资料引进到国内的想法,其目的是填补中国建筑教育史上的一个空白。此次展览就是其中部分成果的展示。”策展人童明说到。

2017年11月,“基石——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呈现了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求学的20多位中国留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业成就。2018年10月,“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大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上海作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实践的主战场,此次展览策展人又整理出600多项他们设计的建筑作品。

SZH0QfGxH0fBNGyDRRg4ZBZtvWvYOgDzHowHgSpO.JPG

AeUp5BY9bEg2hGxAzi4VxL8lAZYDI1RWuYfmrCvj.JPG

4wdeX2ojmz87oqQR4DVMvmsRRfnyZWKRotpgKVyf.JPG

flboqNqI9MwW5dY3Vh8C5izDEa8VrZYq5AUra4Pn.JPG

展览现场

此次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归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展是研究成果的第三次展示,“求学宾大的20多位留学生中,有12位来自清华大学,这个展览能够‘回家’也是很多清华人的夙愿。此次展览着重对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先生的部分珍贵史料做了补充。而展览主题‘归成’,既有‘归来’的意思,也有‘有所成就’的涵义。”策展人童明说到。

第一代建筑学家们,他们苦心孤诣,体用相继,为中国建筑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在回国后,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建筑设计、建筑教育、历史研究以及建筑管理等诸多领域,成为一批具有奠基意义的中国建筑师与建筑教育家、建筑历史学家与理论家,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活动(包括建筑教育) 的重要内容,堪称中国建筑学科影响至为深远的第一丰碑。

他们好比是群峰,对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现代建筑先驱者中的杰出代表。继之而起的一大批卓越的建筑师与建筑教育家,大都出自这些名师的门下。正是这些璀璨的群星,映亮了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与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的蜿蜒前进之路。甚至可以说,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源头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NWIqB6RG3wJ6BRZzZXR7XT08ty5us7trkKC6cljl.JPG

d46buhpOOKTxqeJH54pOaVhTahAhTJMdCwBAPGby.JPG

NoOQEkneLIDp8CbXvRqVe7ZGlZvwVkP8GqoYluD8.JPG

abNr2acltpU4NKo1HWuP1v5CnTRxLf7FrCWieFH7.JPG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记录还原了这一代建筑师中代表人物的历史资料,将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说到。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看来,“此次展览是关于一群人、一个学科、一个职业、一个国家社会样貌发展变化的展览,展览中的珍贵文献都是关于人的,关于他们的图像、手稿、成就,这些文献让我们看到个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志士阶层的历史担当。”

清控人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晞看完展览的直观感受,“展览既是对中国建筑学的回顾,也能够让观者可以直观认识到第一代建筑学人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建筑教育、建筑保护的贡献。”

作为第一代建筑学人的后人,在梁思成先生的孙子梁鉴看来,“正是在这批从宾大归来的青年学子的推动下,中国的建筑学才得以向前发展。”

因为“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问题很多都是那个时代预设的,很多方法和范式也是那个时代所确立的,我们不得不感谢当时包豪斯体系在宾大的盛行,不得不感谢那一批怀揣着文化基因的人在当时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刘畅说到。

此外,展览开幕式暨研讨会上,策展人童明回顾并介绍了该策展的缘起和历史背景,明确该展览对于人们了解并记忆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群体,及其所做的历史贡献和开创性的重要价值。来自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第一代建筑师”家属、当代著名建筑师代表,分别就这个特殊群体的探索、人生和贡献,进行了发言,并给予展览以高度评价。展览的开幕式暨研讨会环节由著名建筑师王辉主持。

展览自7月23日将持续至10月13日。

第一代中国留学生在宾大建筑

20世纪初,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专业在瓦伦•莱尔德和保罗•克瑞等教师的带领下,迎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1921年,宾大建筑系在全美院校中首获法国建筑师协会大奖;在1910年—1930年期间,宾大建筑专业的学生,连续四年获得巴黎大奖,并获得了将近1/4的全美设计竞赛奖章。在那一时期,学生在各类设计竞赛中获得奖项的数量,是衡量一所学校建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这也意味着,宾大在当时达到了美国建筑教育的顶峰。正是在这一时期,宾大艺术学院迎来了第一批中国留学生。

Qqw0qFIePOJgzuPkUakDfUC0Bf0ciejEZB0da0Ge.jpg

中国留学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

前排左一:梁思成   前排左二:林徽因   前排左四:陈植

陈植家属供图

LhGfIkyVc26wloOlXbRMx3oQwX0zsMcGakENBmDR.jpg

中国留学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

左二:林徽因   右一:陈植   陈植家属供图

dTmZ2jGbYikka5dt3p47LUqVuIxsmMJjj8sRgs2I.jpg

中国留学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

前排左一:王华彬   前排右一:哈雄文   哈雄文家属供图

Ⅰ宾夕法尼亚大学与第一代中国建筑师

宾夕法尼亚大学位于美国东部大都市费城,1868年开始设置建筑学专业,1890年成立独立的建筑系,1920年并入新成立的艺术学院,并成为其中的主要单元。在这一时期,宾大建筑专业沿用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绘图房训练的教学模式,并力求使之适应于美国的实际需求。同时,它也强调美国建筑师必须具备一般性教育与专业性训练两个方面的素质培养要求。

qbE2ZfxM5g6bOPfKLvd96gBfWa760TJEv4j85VEI.jpg

宾夕法尼亚大学海登楼绘图教室,摄于1910年代后半。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档案馆供图。

20世纪初,大约五十名年轻的中国学子,通过各种方式前往美国大学接受建筑教育。在这期间,宾夕法尼亚大学是早期中国建筑留学生较为集中的地方。宾夕法尼亚大学之所以成为中国建筑学子所青睐的地方,是与其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个人魅力分不开的。

最早来到宾大建筑系的朱彬、范文照、赵深、杨廷宝,在学业方面大有收获,回国后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后来的中国建筑学子,他们源源不断来到宾大学习建筑设计。这批建筑学专业的留学生回国之后,即在各地从事各类实践工作,把在美国所学之识,应用到实业救国的事业之中,为中国的现代建筑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Ⅱ宾大建筑课程

宾大建筑教育认为设计研究是建筑师的重要技能,也是建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四年学习过程中,学生被分配到各个图房之中,接受曾经在巴黎美术学院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建筑师的具体指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学习如何设计建筑,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便发挥自身才能,独立应对具体实践所提出的要求。

rYg7PnfW8aXrZtdT8Q47ff5GLQHEcmekzDZag1Gl.jpg

宾大学生宿舍过街楼拱门洞   杨廷宝   1925

杨士英供图

qKtuOJdgYjCvDa0cWKKPHrRwmm0GasghnIjFKVKu.jpg

建筑构造课程作业   童寯   纸本墨水   1925

童寯家属供图

f6U8kCv0QypPjkVBR7uyw5AaeKL5XMTLnszDjTwO.jpg

学生宿舍   童寯   纸本水彩   1929

童寯家属供图

宾大建筑教育非常强调建筑构造与建筑绘画这两方面的基本功训练,前者需要遵循各种建造原则,后者则影响学生对于形式、色彩和比例关系中的美学判断,它们之间的结合则构成了建筑师的必备品质。宾大建筑教育不仅希望培养一批技术娴熟的绘图匠,同时也希望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建筑师,因此,宾大建筑教育十分强调强调艺术与技术并重,认为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例如诗歌、音乐、建筑、绘画与雕塑,构成了一种文化性的整体,因此在艺术方面的素养,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Ⅲ中国留学生的教育成就

在以巴黎美术学院为背景的美国建筑教育体系中,衡量建筑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学生在各种设计竟赛中所获得的奖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在这一竞争激励的教育体系中屡获佳绩。第一位来到宾大建筑系的朱彬,在三年级就在由“布扎设计协会”所组织的全美大学生竞赛中,从数百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二等奖。在获奖感言中他曾言,“正值大量西方科学涌入中国之际,中国建筑却因其理念和形式而显得无与伦比。”在朱彬之后,杨廷宝、童寯、梁思成、陈植、过元熙、吴景奇、王华彬等,也在全美以及宾州的各类建筑设计竞赛中频传捷报,显示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实力。

0AEVc82WwfwJceWVmEJbb37ODY8v1zr0x9q7N7W4.jpg

市政厅沿帕克大道立面处理   陈植

1927年沃特·柯普纪念竞赛一等奖参赛作品

图片来源:《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建筑》

(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1927年代末期)

gdQWGDIHLb9jegChDwl9GUBRNe6GE4mrNkUjGxSK.jpg

新教教堂   童寯

1928年全美大学生竞赛中获布扎设计协会一等奖作品

图片来源:《布扎设计协会公报》第4辑第5期,1928.3

6FmsxWW3gAdP4j8znGh1XGfyamrWtCRbNT293JYp.jpg

梁思成,立面设计,1926年约翰·斯图尔森纪念奖学金竞赛,参赛作品,图片来源:《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建筑》(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1920年代末期)。

Ⅳ第一代中国留学生的归国贡献

如何建立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建筑学科与建筑职业体系,如何采用现代知识体系来梳理中国营造这一古老议题,是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和建筑学者所面临的时代命题与历史使命。

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建筑学人在其中发挥了奠基性的作用。他们的影响遍及中国现代建筑学科发展的各个领域,不仅开拓了中国现代建筑学科的发展之路,也取得了学术方面的丰硕成果和极高成就。

OuLHOvLQLd4tkOYtSv06xs2PxvBn8pKf5WQZYGvn.jpg

东北大学建筑系师生合影

前排右二:梁思成   前排右三:陈植   前排左二:童寯   1931

童寯家属供图

中国当今主要建筑院校的建立与发展,与毕业于宾タ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学人的作用密不可分。他们之中,如梁思成、谭垣、陈植、童寯、卢树森等,回国之后即刻投身于教育一线,有些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教学岗位,有些则身兼建筑师和建筑教师的双重身份,在从事设计实践的同时辗转各校讲学。这些宾大毕业生的足迹遍及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现为东南大学)、国立东比大学、清华大学等各高校建筑系。在历史进程中,这些建筑院校不时经受并转、迁徒、停滞的艰苦历程,甚至几经易名,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至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基本形成了延续至今的高等建筑教育格局。

创立现代建筑体系

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进始终伴随着建成环境的变化与发展,但建筑事业却未能在社会上获得相应的认知与理解。范文照、赵深等第一代建筑学人自归国以来,就积极推动组织建筑师专业体系,参与创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等多个学术组织,以“研究学术、互助营业、发展建筑职业,服务社会公益,补助市政改良”为宗旨,以“联络同业、组织团体,冀向社会贡献建筑事业之真谛”为目标,制定行业规范、促进学术交流、举行建筑展览、仲裁建筑纠纷,在促进建筑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贡献与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1LryYxVTIWUqSiGZFfxzBdyyz43sabrQy5wuRUqK.jpg

《中国建筑》创刊号,1931年中国建筑师学会出版。

srosX5ABetBRuOHcQMStRszrucrQYivsRIiOcP0U.jpg

中国建筑师学会全体会员合影,第二排左一:范文照;第二排左三:陈植;第二排左四:赵深;最后一排左二:童寯;最后一排右二:杨廷宝。图片来源:《中国建筑》第1卷第1期,1933年。

第一代建筑师(宾大背景)的现代性探索

20世纪30、40年代,接受了布扎体系建筑教育的第一代建筑师(宾大背景)不仅通过大量的建筑实践将所学之识应用于当前实际,在新的城市发展格局中寻求自己的执业路径。他们不仅探索如何将建筑设计立足于经济合理、功能适宜、结构清晰以及造型新颖等方面的思考,而且在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居住生活等建筑设计领域中,为都市文化带来了新气象和新内涵。在民族性与科学性等各类实践议题中,他们努力寻求民族形式与现代风格并重的设计方法,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tYOs89njvpsiCrvRbYta3G12EYpjLmhLh0ZZO1Q4.jpg

美琪大戏院(手绘图),现为美琪大戏院,范文照,1941。范文照家属供图。

H9rIsKZPg2TP4dL7LwJxf1MViguPAKXHZjErKore.jpg

大上海大戏院夜景,现为大上海电影院,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33。童寯家属供图。

nVzhGzV4ScqjRCaZDB2UVNoaUW2XVrAGCFXlnEiK.jpg

金城大戏院,现为黄浦剧场,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34。童寯家属供图。

Ⅴ笃学之思,学范之成

作为宾大归来学子中的代表,梁思成与同行者一道开启了中国建筑理论、建筑史学和建筑教育、建筑创作的发展历程。尤其在建筑史学领域,梁思成为中国营造学社实践了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学术道路,为清华大学建筑系奠定了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学术基础。追溯梁思成学术思想、学术范式的本初影响,诸多因素皆孕育于留学宾大期间的“慎修”和遥望故土的“思永”。

mmcbCL8WGRia8mGce9KNOEzcCe2iJC57sOXPgIcs.jpg

米兰圣沙弟乐圣母堂   梁思成   建筑历史作业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供图

UnaMSzEUxqtdmBbhm2dC0aUh74h9GKsMpA8nqWpz.jpg

康斯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   杨廷宝   建筑历史作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供图

vkgRQknfpcPFTZdum80M4IoZ7s7fhlqvmSBhzWfY.jpg

大同善化寺普贤阁正立面   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供图

LlVaaADVCUmclDmwYenGZTjbptTXr2nlr6KGoxVK.jpg

清式营造则例   梁思成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供图

qvI1uWw02yqFMKY4n2j98MFGqGI57DQxGHGueWKm.jpg

《归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

展览时间

2019年7月23日—2019年10月13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层展厅

总策划

庄惟敏   苏   丹   王   辉

策展人

童   明   刘   畅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协办单位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资助单位

清控人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URBANUS都市实践

UrbanNetworkOffice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建筑设计,林徽因,梁思成,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建筑师,清华大学,展览,中国建筑宾夕法尼亚大学 建筑学 建筑设计 林徽因 梁思成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建筑师 清华大学 展览 中国建筑
下一篇:李善单+玛馨玲月“明镜~Transparency”上海同城双展开幕_上海-李善单-玛馨玲月-美国Gensler-展览-菁英-艺术-镜面||上一篇:FutureLab在沪举办发布会_将致力研究展示艺术设计教育_艺术-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FutureLab-20艺术学院-西岸-致辞-参与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