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图文导览||“向海洋——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50-70年代‘海洋建设’_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广州-南海-建设-渔区

编辑:杨晓萌 来源: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向海洋——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50-70年代‘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以海洋的视角连结起围绕东南

“向海洋——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50-70年代‘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 以海洋的视角连结起围绕东南沿海的边防、建设和生活等绘画题材,作品复现了新中国初期海洋建设的美术创作的多个面向。

请观众拿好船票进入展厅,向海洋出发吧!

黎雄才《守卫在南天门海岸线上》1954年

《守卫在南天门海岸线上》(局部)

展览起始,呈现的是海军战士和海岛民兵形象,如黎雄才《守卫在南天门海岸线上》,表现了士兵站立于海边的礁石之上,面向东海守卫边防海疆的情景。有意思的是,张运辉《祖国的眼睛》也以此种相似的画面构图和典型的人物形象进行表现,代表了那个时代一种特定的形式表达。

张运辉 《祖国的眼睛》(东海前线组画之一) 1958年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江浙、广东和福建等地区十分重视海防。除海军建设以外,陆续建立海上民兵组织,开展反霸、清匪、肃特、清债等运动。他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守卫海疆边防、护航护渔等起到作用。广州美术学院师生自建校开始,就响应国家政策并参与到社会斗争和建设的浪潮当中。

关山月《绿色长城》1974年

关山月的《绿色长城》描绘的是粤西沿海的护林带,在海风吹拂下层层起伏,与海浪遥相呼应。而在海滩边上,是一排正在巡逻的民兵,说明了这是海防前线,需要时刻准备战斗。

张鄂生 《晚泊》 1962年

刘其敏 《海军战士》 年代不详

郭绍纲 《扶手水兵》 1963年

杨之光 《水军在欢笑》(组画),《解放军画报》1963年第11期

五六十年代正值全国号召向人民解放军学习的热潮,胡一川、郭绍纲、杨之光、刘其敏等艺术家到往海军部队体验生活,写生了众多意气风发的海军战士肖像。

《海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

为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实践方向,在这一时期,一方面是解放军战士作为美术创作的表现对象,另一方面是解放军战士成为了美术创作的主体。出版于1959年的《海歌》,集中呈现了海军战士的木刻创作。

杨之光 《心潮逐浪高》 1964年

胡钜湛 《海练》 1973年

郑爽 《南海女民兵》 1973年

对于生活在海边的女民兵肩扛枪杆的形象,杨之光《心潮逐浪高》、郑爽《南海女民兵》和胡钜湛《海练》等作品都予以了表现,以此反映新中国初期青年妇女“不爱红装爱武装”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杨之光将西方的素描与中国的笔墨相融合,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海练》着力地营造出紧张且澎湃的气氛,而《南海女民兵》则显得较为抒情。

黄希舜 《渔改斗争》 1965年

田沧海 《还不清的债》 1965年

画家们基于渔村的真实场景和自身深入渔民生活的感悟,还原了五十年代初渔区里阶层之间斗争与激变的历史题材,在黄希舜的《渔改斗争》和田沧海《还不清的债》等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与巩固新生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场面的营造和色彩的运用,很可能受到苏派绘画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后来“红光亮”的创作风格。

曾道宗《风景写生》1960年

罗国贤 《海南之晨》 1960年

移步二楼展厅,目之所及,建国初期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大生产与海洋建设场面跃然于画面之上。早在中南美专(广州美院前身)时期,关山月和黎雄才已经敏锐地注意到了新的建设题材,经常到往生产第一线的造船厂、海运港口和码头工地写生,而且两人各有两幅《武昌造船厂》的速写作为“样板”刊登在重要期刊《美术》杂志上。

陈晓南 《新中国造船厂》 1973年

梁铭添 《黄埔港写生》 1964年

其时,发展船舶工业是保卫海疆、发展航运和渔业的迫切需要,而华南地区的造船工业也日益壮大。广州造船厂、新中国造船厂、黄埔港等地的船舶制造和码头建设,都为画家们带来了新的创作激情和契机,他们纷纷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频繁的写生活动之中。

国画系师生合画 《向海洋宣战》 1960年

“堵海围田”同属海洋建设的一部分,因而与“工业建设”并置在同一展厅空间里。五十年代末,湛江地委、市委决定堵海筑建大堤造盐田,声势浩大地开展了一场与海洋的搏斗。1960年春,国画系师生到往湛江堵海工地,与当地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并观察和速写围海大坝将要合拢的紧张战斗场面。回校后,老师亲自作草图,师生根据堵海工程及自身劳动体验,合画了《向海洋宣战》。同一时期,美院的集体创作作品颇多,表达出整体的意志。

曾晓虎 《祖祖辈辈的愿望要实现》 1960年

单柏钦 《踏平南海浪》 1960年

麦国雄 《堵海》 1960年

当年国画系取材于湛江堵海工地的作品还有曾晓虎的《祖祖辈辈的愿望要实现》、单柏钦的《踏平南海浪》、麦国雄的《堵海》和何炽佳的《抗洪》等,同样是富于昂扬的情调的作品,都是共同劳动和体验生活,思想锻炼和创作结合的成果,反映了向海洋宣战的人定胜天精神。

彭达锟《赶制输送带》1960年

木质运输机,《人民画报》1960年第11期

黎雄才 《木质运输机》 1960年

杨之光 《大堤上的木质运输机》 1960年

在“一无充分技术资料,二无现代化机械设备,三无经验”的条件下,木质运输机的出现自然成为堵海工地上的“宠儿”。在提倡“技术革命”的年代,绘画和摄影也集中表现了这个重要的视觉素材。馆藏当年国画系师生的数张速写,体现画家们对于表达木质运输机的结构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习。

年青的国画家们在描绘建国初期建设工程时,都思考着新式事物如何运用笔墨技法进行表现、如何在融入笔墨的同时还原现场真实感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岭南地区的画家较早用传统技法面对自然写生,并探讨写生与现实主义的关系。

吴华先 《捕鱼船》 1964年

踏入三楼展厅,一个紧张而鲜活的女渔民捕鱼场景映入了视野。1959年,辽宁的獐子人民公社成立了第一艘由妇女驾驶的渔船——“三八号”渔船,作为船长的文淑珍被誉为“海上花木兰”,而“三八号”渔船的高产逐渐闻名于全国。随后,全国各地的公社纷纷兴起妇女开船捕鱼之风。

吴华先的《三八号捕鱼船》,波涛万顷的海面上是一片繁忙的渔区生产景象,在其中一艘渔船上,几个英姿飒爽的女青年扬帆而行,齐心协力地进行捕捞。即便大风大浪水花四溢,也阻挡不了女渔工们出海进行渔业生产的心。画家用奔放的笔触,饱满的色彩,将她们开船、撒网、落帆和捕鱼的过程呈现在我们眼前,正如时人对于妇女捕鱼队的赞美之言:“三八渔船闹出海,渔家妇女胜儿郎”“踏破千顷浪,夺取万担鱼”。

张信让 《三八号船员》 1961年

张信让也有刻画过“三八号”船员。几只海鸥隐于其后,渔家姑娘也仿佛以坚定的眼神望向海洋。女渔民头发上插上小花或戴上一点小装饰,黑衣服上的围裙还绣了花,这种典型的广东人形象气质和颇有质感的装束,在梁世雄的《归渔》、王玉珏的《社员阿娣》等作品中也有表现。

王玉珏 《社员阿娣》 1962年

梁世雄 《归渔》 1959年

梁世雄通过渔女摇船靠岸的形象,辅以具有地域特点的环境和装束、道具等表现渔业丰收的题材。细节构思上也颇为讲究,比如较之看向正面,渔女回头看的动作更加生动;渔女身上飘起的围巾,又意味着船只处于动态的前行中等等。而王玉珏当年曾到东莞太平镇下乡,第一次见到渔民用尼龙丝织渔网,尤其重视深入生活的第一感受的她,将之描绘了下来。由于当年没有人尝试过以工笔画的传统用笔表现特殊的材质,艺术家反复探索,先用稍淡的线条画出网状,在此之上再加入国画颜料的白粉,才形成了尼龙丝网的质感效果,整个画面工整而细腻。

廖慧兰 《繁忙的渔港》 1965年

渔民热情开朗的性格、乐观向上的精神,给予艺术家以深刻的印象,渔区的生活体验也始终为艺术家们的写生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题材和灵感。廖慧兰的《繁忙的渔港》刻画的是渔民辛勤地搬运油桶,给船只加油的一幕。画面近处,船只装载的油桶上刻有“东方红大队”,远处船只的船身上刻有“红星”,是艺术家最为熟悉的两支生产队,也为当年渔区的劳动作业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艺术家寄意了渔业生产由半现代化逐步迈向现代化作业的憧憬。

黄笃维《湛江的艺术花朵——湛江专区版画展览会介绍》,《美术》1959第4期

黄笃维编《跃进中的湛江版画选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

不限于美术工作者,群众性的美术创作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湛江地区举办了多次版画展览会,艺术家黄笃维曾为此撰文,编印画册《跃进中的湛江版画选集》发行,充分反映湛江劳动人民干劲冲天的热情和海洋建设的新气象。

这些既反映劳动又表达抒情的画作,艺术家注入了现实主义的人文情怀。作品中面向大海的人物形象和与海洋相关的时代风物,为我们理解广州美院美术创作的地域特点和历程,以及回顾一代人独特的芳华提供了窗口。

“向海洋”导览的航程到此结束啦,欢迎大家来看展!

文字编写:李嘉仪

摄影:郑鹤良、莫少玲

参考文献: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广东海防》,《广东海防史》,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

2、关山月《老兵走新路——谈谈我的创作体会》,《人民日报》1974年3月29日第6版。

3、杨之光:《新的生活新的启示》,《南方日报》,1964 年 5 月 17 日。

4、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船舶工业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5、《湛江堵海工程与沿海地区的围海造田》,《湛江社会主义时期党史专题研究选辑 1》,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

6、华嘉:《堵海记》,《光明日报》,1960年6月11日第6版。

7、梁世雄:《试谈岭南画派的教育思想》,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研究室编:《岭南画派研究第一辑》,岭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

8、金声《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十周年南海女英雄——记马宫“三八号”渔船》,《中国水产》1960年第5期。

9、黄笃维《湛江的艺术花朵——湛江专区版画展览会介绍》,《美术》1959第4期。

展览掠影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Art Museum,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中国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邮政编码:510260

No.257, Changgangdong Road, Haizhu District, Guangzhou 510260, China

办公电话:86-20-84017900 / 传真:86-20-84017331

Tel: 86-20-84017900/ Fax: 86-20-84017331

交通路线:

B9、25、53、69、70、82、188、190、197、203、206、226、239、250、253、270、273、299、546、548 至广医二院站,也可乘地铁至晓港站(8号线)或昌岗站(2号线)。

Take bus No. B9、25、53、69、70、82、190、197、203、206、226、239、250、253、270、273、299、546、548 to Guangyi Eryuan, or take a subway to Xiaogang Station(Line 8) or Changgang Station(Line 2).

开馆时间:9:00-17:00   节假日不休息  逢周一闭馆

Open Hour: 9:00-17:00   Close on Monday, All year around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向海洋,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广州,南海,建设,渔区向海洋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 广州 南海 建设 渔区
下一篇:“水+墨:回望书法传统”展览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开幕_展览-水墨-传统-书法展-中国-上海||上一篇:公众免费导览日,就在每周六下午_免费导览日-展览-导览-理解-绘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