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5日下午,“海风——王飚中国画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展览现场
展览共展出一代画海大家王飚先生历年来创作的中国画精品80余件。由著名文化学者、美术评论家谢海担任策展人,由当代著名画家董小明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卓鹤君联袂出任学术主持。
“海风——王飚中国画展”是一场充满海水气息的展览,王飚自称是海边人,在他80年的生活岁月里,有68年的时间与海打着交道。在半个多世纪的守望中,王飚早已把自己与大海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视大海为创作灵感的来源。本次展览共展出王飚先生近几年创作的中国画精品,通过这些审美写意并怀揣情韵的中国画作,观者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年王飚先生对海洋视觉的自省与探索,以及他心中“海与自然”的全貌展示。
开幕式
【圆桌】对话——从王飙到“海风画派”
主题:海风·王飚中国画作品展圆桌对话
时间:2019年6月26日上午
主持:谢海
嘉宾:董小明、卓鹤君、毛建波、王飚
谢海: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就王飚老师的中国画作品展,在艺术网、艺术头条举行一个“圆桌”会。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著名画家,深圳文联的名誉主席董小明老师,也请到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卓鹤君老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建波老师。当然还有本次展览的主人王飚先生。我们会通过几个层面对王飚先生40年的努力,包括在画中国画题材等多个多个领域的探索,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并且把他的作品渊源在这里也做个阐述。
王飚老师中国画的创作有一个重要的题材,中国画画大海。而画大海渊源要追溯到40年前,当时董小明老师在浙江美术家协会担任秘书长,委托王飚一个命题——希望浙江山水画家也能够画我们的万里海疆。我们知道浙江除了山山水水之外,最关键的还有一个非常长的海疆领域,而这个领域其实自古以来,中国画家涉足非常少。这些年,在王飚老师的努力下,舟山形成了海风画派。王飚老师也是带领着一代一代画大海的艺术家,形成了今天这样舟山画海的艺术家群体。同时,也让舟山的农民画、渔民画在中国的美术史上,掀开了一个非常精美的篇章。我们所有渊源是源于董小明先生,所以今天的圆桌会首先由董小明老师作一个铺垫和阐述。
董小明:王飚画海,画了几十年,有很高的知名度。昨天,我们在浙江美术馆欣赏了王飚在画海艺术上丰硕的成果。刚才谢海说了,在经历当前中国社会,从经济社会开始转型,文化艺术也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传统的山水画也面临着转型革新的课题。传统山水画中间表现海的不多。那么在浙江,中国画在新时期开始的一种革新的进程当中,王飚画海,首先拓展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领域,为传统中国山水画增添了一个新的题材。
第二,要表现这个新的题材,就促使了对中国画传统的表现语言,表现方法,要进行探索和革新。所以几十年来,王飚用中国山水画来表现海,在表现过程当中努力的探索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语言。因此说,他现在展出的这些成功的作品,也就是在中国画革新当中增强了中国画的表现力。所以一个拓展的表现领域,一个增强了表现力,是王飚画海对于中国山水画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做出的一种有益的探索,也是取得的成果。
那么,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画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承载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山水画是中国人用一种艺术的方法和自然、社会进行对话。所以山水画不仅是画海的表象,同时这里面传统的山水画寄托了每一个时代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的一种厚重的思想情感。进入到当下,王飚作为一个当代的中国画家,他的海,他的作品当中,其实就蕴含着这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他对于自然,对于社会的一种感受。我们感觉到这里面实现了一种传统中国画天人合一的理念,它是一种当代的形态。
我觉得王飚画海,他对于新时期中国画转型和革新有这样的价值,很值得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来思考很多中国画发展的问题。
谢海:刚才董老师说,一个是把王飚老师海之行源起做了提示,也把王飚老师画大海的意义归纳了一下。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大家,也是浙江省山水画的领军人物卓鹤君老师,他是一个桃李天下的老先生,同时也和王飚老师有多年的交往,我们请卓老师说两句。
卓鹤君:第一,我很高兴看到王飚兄的个人海风画展在杭州成功展出。昨天也来了很多人,展览会、研讨会都相当精彩。我和王飚讲,第一个,我非常佩服你,能够展览,把自己的个人作品给大家看。第二,这次作品都画得太好了,因为说实话,海相当难画。海一望无际,画什么东西呢,大家脑子上只想到两筐鱼,最多是海浪。我昨天从王飚老师作品中看到了许多表现海的方法,他通过自己的感觉给海的表现能力,发挥得相当精彩。包括画面的黑白,特别是在白的区别上面,空白的处理上面,很漂亮。虽然白,没有东西,但看上去太漂亮了,这是海。这个白靠什么呢,靠他自己画海的水平,画海的能力,画海的种种表现方法,把海画出自己的心境。刚才董小明老师也讲了,他主要在画上有很多自己的东西。
另外,水墨、笔墨、色彩等等处理的很精彩,我很佩服。昨天和他一起看的时候,也讲了一点。海越越越漂亮,所以远海更精彩,但更难画。昨天一位老师讲到画大海的问题,王飚老师能够按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受,把近海的东西画到令人惊叹的效果,全国来说也很少。王飚老师带领着他的学生,给舟山树立了很好的品牌。浙江海风画派已经很多年了,我感觉到是一大贡献。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领导这方面重视,文联的领导,宣传部领导,市委领导,对王飚的展览做出了很多工作。
画海确实相当难。老实说,我只画过一张《中秋芦蒿》,在石塘那边,海边都是房子,石头盖起来的。但海没有画,水不敢画,只表现了一个月亮,把什么东西都虚掉了。画海,画到再远的地方就更难画了。昨天有同事提出画大海,我认为在我的想法里,把画面拉大,最多画一点海市蜃楼。我认为像王飚这样海风的展览已经画得淋漓尽致,相当好。希望王飚在这个基础上面更好带好团队。我的个人想法,应该重视浙江省中国画的特点,就是海风。应该把海风吹得更强劲一点。其实这个文化和舟山日新月异有关联,就是文化能够促进经济上面更大的发展
海风能够在舟山更强劲的吹下去,把海风画派更好的树立起来。现在虽然展览开了,舟山这个地区应该把海风这个东西作为很好的品牌。另外,昨天也讲的,还有舟山农民画,其实是受到王飚这一代人辛勤创作做出来的经验,应用在农民画上是很可贵的。这么一看,我认为两只脚走得更远,所以衷心的祝贺王飚个人画展在杭州开得如此成功,大家都有共识。
谢海:刚才卓老师把王飚老师画大海的情况给大家做了一个描述,实际上他们都是画山水画,包括董小明老师,董小明老师现在画的越来越抽象。
卓鹤君:我认为画大海,董小明能画,他画水虚的部分,水墨的现代感,倒影,是能手,其实他已经在水墨上表现出来了。我看到很多现在的作品处理得很精彩,特别在墨色用色上很好,很漂亮。
董小明:王飚对于水墨画当代革新的这种探索,其实也激励了我们,也带动了我们,我们都要向王飚学习。
谢海:说到这儿,必须把海风画派源起做个介绍,海风画派是20多年前中国众多美术画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中国美术界流传着很多以地域名称为分类的美术流派,比如桂林画派,黄土画派,都是以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的比对和地缘性研究,产生了一批艺术家,并且有一两个牵头人。这一两个牵头人做一些学术的梳理,做一些作品的总结,做一些重要的展览。而浙江唯一一个与之相抗衡的就是海风画派,这其中有很多故事,源远流长。2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忽略了,当我们研究浙江美术史时,研究整个华东美术史时,会发现越是在沿海地区,这样的画派形成几乎是被忽略的。江苏的金陵画派,十年前江苏美术界群策群力把金陵画派拓展成今天我们了解的这些人,对于海风画派研究和一些资料的整理现在才刚刚开始。
很多人说为什么当时不去研究呢,在当时没有去研究的原因不是老辈留下的,而是现在大家非常功利,做一些画派是为了和市场接轨,推动某几个艺术家,把他们的作品推向一个所谓的学术高度,就产生了很多分歧。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海风画派,不仅仅是题材的革新,更重要是对中国传统技法,中国传统的观看方式,中国传统的人文情怀,包括中国传统的思想史都进行了一次发展和推动。
我们请王飚老师自己聊一下,当时海风画派的缘起。
王飚:到现在为止,舟山画界还对我说,你为什么去画海,你画海太可惜了。他们从我们的父母亲家庭背景,说我不应该画海,我身上有很多文人情结。我对他说,董小明先生当时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来画,我很快答应了。为什么答应呢,我认为他找对人了,因为从我的经历来说,前面有一段铺路了。
比如说,画任何一样东西首先要认识它,要感兴趣。在他交给我任务之前,我在报社工作了十年。在报社工作十年,我有机会下海岛。当我第一次坐了石油公司的大轮船,还不能靠近海,离开很远地方要坐小船。当我坐小船贴近海面的时候,抬头一望,嵊泗岛迎面而来层层叠叠渔民的房子就像鸟巢一样,窗是黑色的,一点一点的,当时给我震撼了。当我坐了小船走上沙滩的时候,沙滩上坐了十几个一排的退休老渔民,他们的脸上皱纹很深很深,脸很红很红的。当时我就想到,油画中西藏的藏民,我们舟山的老渔民一样的感人。我被这些人感动,我去的时候大概10月份,他们还是赤脚,脚拇指张得很大,这些人感动了我。
后来调到群艺馆,董先生把任务交给我,我心想他找对人了。我对这片海岛有这么一个思想感情的过渡,对海岛的石头,渔船都有感情。就像董先生曾经指出来了,说看看沙滩上的小石块,不要看它小石块,你可以把它当成大山来画,这里有很多学问。因此当我在画海的时候,我想这不是作秀,我认为任何一个题材首先对它要熟悉,认识,然后产生感情。有了感情,才可以画东西,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因此,我这份感情用不着去做,我亲身体验的。
接下来一个问题,虽然我以前有一定的造型基础,因为西画训练过了。但是用中画的笔墨去画海景,包括海岛这些东西,究竟怎么画?尤其是汪洋大海怎么画?我开始摸索了,以前画过水彩,尽管油画没有碰到过,水粉画过。我想画中国画靠水彩水粉写画解决不了问题,以前我也画过山。另外,老祖宗留下很多宝贝,画山的画法为什么不能用在画海上面呢?
这么长的时间走过来,人家问我怎么画,我就告诉他,没有办法,不能画成水粉水彩。北京有几个画廊告诉我,北京有什么什么,我看过了,不像中国画,简直就是画蓝颜色的画海,画水粉水彩。有人问我怎么画,我说老老实实从山水画里去画,去学。
这条路走下来,虽然我有一些创作经验,但还是不够。这次卓老师说我胆子大,把作品亮给杭州的专家,他们有很多经验。我是带着受批判的心态跑到杭州来的,因为画海的确比较难画,到现在舟山画国画的也好,画油画的也好,一些画家就不愿意画海。固然他们也讲画海难画,我认为还是自己对这片海爱不爱的问题。我有时候画画,与浪共舞,与海对话,我刚才谈了自己的心得,一是要爱这个海,必须有感情,才能作为画画的基础;第二,还得要靠基本功,不断从老祖宗当中吸收经验,来丰富表现能力。
董小明:勇立潮头,急水中流,与浪共舞!
谢海:刚才王飚老师说的时候绘声绘色,我相信很多艺术家下乡写生,或者去到一些实地考察调研,都没有像他说的那样,和生活如此之近。更关键的是,我们的写生通常一年15天、一个月的时间。他这个是长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当中,甚至那个是他生活的一个部分。他画身边的东西,真的是信手拈来。这让我想起文学界有很多作家们,比如沈从文笔下的《凤凰》,莫言笔下的高密乡,他是因为生活在那里,知道那个地方的滋味是什么样,知道那个地方的环境是什么样。很多时候如果不了解大海,就像王飚老师,没有办法很深入去画大海的方式方法,能找到一个对应的一种技术,甚至是一种情感。
下面有请中国美术学院的毛建波教授,来谈谈中国画画海和王飚画海。
毛建波:非常荣幸,董老师、卓老师、王老师都是前辈非常有影响的画家。我对王飚老师的画非常感兴趣,因为20年来,我可以说在做地域美术研究,包括钱塘江绘画,吴越艺术史,包括今年马上出版的《浙江中国画研究》,我一直关注浙江地区的中国画现象。
王飚老师以及他学生的画,应该成为研究一个很重要的点。为什么是很重要的点?刚才老师们都讲到古代山水画很少涉及大海的题材。山水画是中国画核心,也是最主要的部分。从元四家开始到明四家,几乎元明清画家都是山水画家。包括恽南田,以花鸟闻世,但他真正自己着力的还是山水画,山水画最能够反映中国文人的心智。
从这个角度说,山水画应该很成熟了,实际上山水画还是有很多缺陷。这个缺陷由于各方面因素,比如说大漠山水,甚至西北山水,都很少有人画。虽然范宽也画太行之类,真正西域那一块其实是没有人涉及。现在城市山水当然就更加没有人画,董老师、卓老师都做过很多努力,比如说城市山水还是没有真正成为山水画里很重要的画作。王飚老师涉及到的,也是古代几乎没有涉及的。海风画派,我自己心中更想定位是海疆画派,更大一些。海风,感觉更多是风的概念,海疆的话是地域的概念。
董小明:作为山水画组成部分来讲,海疆更合适一点,海风是精神上面。
毛建波:王飚老师展览用海风比较合适,但如果作为一个画派,或者地域美术角度来说,我自己心目中更想定位成海疆。古代文人一方面把山水作为修养身心的心灵寄托方式,但足迹有限,过去很少有人能够跑到这些地方。比如西北,虽然唐代有边塞画派,但那是很少数人,特殊的因素,流放也好,战争因素等等也好,到那里形成的,多数人没有机会去。海边也是很少有人,虽然江苏、浙江说起来都是海洋大省,但住在海边,经常下大海的人非常少。像清代片船不得落海,沿岸50公里不让人住的。文人更不可能有入海的经历。这种经历的缺乏,使他们对大海的了解就很少,也就不可能在这里发出心智。
古人不画海,因为他们其实很少有人真正到海里去。能够到海边看看,在古人来说可能就是奢望了,更不要说真正进入海里面。王飚老师做了一个很好的事情,现代人有了这样的机会真正生活到海边去,能够创造出这样的作品,确实是非常好的事情,这是古人留下来的缺陷。
古代有很多东西现在很难超越或者弥补,你一定要和四王比,元四家拼,这个很难。恰好这些方面,可以走出自己的新路。技巧上来说,王老师幸运在没有师承。很多人说你自学的,我说自学不可能自学的。也就是你学的时候,虽然没有经过系统教育,但自然的取法更佳。另一方面说没有师承,是你没有被那种科班教育,这种系统教育限定,你可以放开画。你可以把水彩揉进去。
这个角度上来说,你画海是画的心性。这个海只是取法对象而已,王老师你们这样把传统技法融进去来画海水,我自己个人是非常欣赏的。画西域,武夷山等等,放得开。和你画海一样,不会太多被所谓对象限制住。武夷山看上去和武夷山没有多少关系,又是那种感觉中的武夷山。你画的沙漠也是这样,除了那几头羊很明显的沙漠特征之外,看上去并不像一般人被限制住,沙漠、西北的山为什么难画,限制在那个物象是无法画出来的。新疆山体丰富性根本无法画,放开了,把那种感觉的东西画出来,倒是你真正心中的东西。我个人觉得,那一块可以做很多尝试。
海疆,当然一定守住,因为会成为舟山的一个文化品牌,或者说舟山的一个文化名片。全国画海的,青岛更多用水彩来画。如果舟山是用中国画的方式,能够呈现出独特的一种风貌,我想在艺术史上是有一定价值的。对王飚老师个人来说,西域这一块,或者其他可以做更多的尝试。
卓鹤君:我也受到很大的感动,王飚画海那么好,这是生活的必然。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要珍惜海风画派的形成,爱护它,怎么更好的发展,我认为这一点很有体会。王飚今天讲的一段,我很感动,艺术家真的是生活中出来,我现在看到他画的那么好,非常珍惜海风画派的形成。今后能够扩展到海疆领域,探索的机会也更多了。王飚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作品,我们要爱护它,发展它,画得更丰富,更好。
毛建波:现在我们经常说下生活,很多人误解了下生活。一到下乡的时候,背上一个画架也好,甚至画架都不需要,拿了手机拍几千张照片回来就觉得下生活了,回来之后存到电脑里根本没有感觉。其实生活就是身边的东西,能够引起自己激动的,能够感动自己的东西。像王老师这样,你们住在海岛,你们的生活和海岛文化紧紧相连。背个画架到全国各地游山玩水,那种旅游不一定真正激发你。这种下生活,我觉得是你自己心灵的一种互相碰撞引起的东西,画出来更能够有生命力。
卓老师讲到要保护海风文化,还得扩大海风文化。
董小明:我们圆桌渐入佳境,王飚谈作为艺术家自身的感受,毛建波作为理论家进行这样的分析,今天话题就越来越有劲了。我的主张,王飚画海为主。你今天能够有这个展览,能够有大家对你的关注,你的价值就是在画海。当然,你可以画其他很多东西,从画其他东西当中也会补益画海。但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你过去40年的经历就是抓住了这个题材。我前面讲的,我们作为当代中国画家始终是在完成一个伟大的历史悠久的中国绘画传承和革新。20世纪来,这个题材越来越明确。进入到新时期,包括走进新时代,恐怕我们的职责就是把传统中国绘画艺术在手上怎么样传承,怎么样革新。你做的课题,我刚才讲了,它的意义,一是对传统中国画拓展了它的表现领域。
传统山水画没有把海放到一个主要关注当中,“海风山水画”是你在拓展领域上的贡献。为了表现这个东西,就要有自己的语言和笔墨。过去画山画水画江,它的笔墨可以继承,但画海的时候不够,你要创造。现在作品能够有这个效果,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特别是浙派山水画很多优秀的东西学习了。在表现拓展题材上面,创造,我想这条路已经取得了成果,但要继续走下去,把它走到极致,这就是对传统中国画当代革新做出的贡献。你的创造可以成为传统中国画传承当中的组成部分,之后要坚定的走下去。
一个作品最后的魅力在于精神内涵,山水画的重要在于它承载了几乎是一部中国人文思想史,在国画当中山水画比其他的画种,承载力更强。它远离我们今天,我们这些年在提倡做城市山水,这就是传统山水画表现领域的局限性,人生活在现代化都市已经几百年了,但山水画回避,或者没有能力表现今天的生活环境,这是传统山水画就像没有画海一样,很大的不足,我们今天要去做。传统山水画至今魅力永存,这里有一种精神,我们要画身边的东西,又要表达远离身边的一种精神,这就是天人合一,这样的中华民族文化最优秀的传承,在山水画中体现出来。今天当代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在画海当中得到体现,你刚才讲了这一段,对海有这样的感受,有这样的认识,所以画的海,虽然没有画海的一些东西,但和海的感情,和海的对话蕴含着这些内容。我们对海认识很浅的人就画不到这个内涵,不是画那些事情,但画的海浪里蕴含着这个。你的画有这样的内涵,非常有价值,现在走的这条道路非常可贵的。今年也是80高龄了,但还是青春永驻,还有精力探索,在艺术道路上做到极致,将来成为山水画当代发展的一种成果,还可以传承下去,这是最有价值的。
大家讨论王飚的画,昨天也暴露出两种意见。一种是认为作为传统山水画的笔墨还要增强,你自己创作的语言和传统笔墨相比还可以更加精神,变成人家不可取代的,那就对中国画发展贡献非常大,画家最后在做这个事情。二是希望你视野更广阔,就画大海,这也是一种建议。把你的题目延伸了,现在是作为山水画领域当中的海,那个已经超越了中国山水画的领域去表现海,这是一个新的题目。我不赞成你现在去做那个题目,刚才毛老师讲的海疆画派,就是山水画表现领域的拓展,还是在山水画领域当中的海疆,现在画的是海疆。把自己题材找准了,探索目标找准了,在现有成就上你的发展领域很宽广,上升空间还很大。所以说你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对传统中国画当代的转型,当代的革新是做出了很有利的贡献
每个画种有它的局限性,它的高度就在局限性当中产生。一个画种无所不能了之后,它没有局限性的时候就不往高处走,所谓戴着镣铐跳舞,这是艺术规律。你在画海的时候,跳海的舞,这里还有传统绘画的镣铐。你戴着镣铐又能跳出新的舞姿来,这是一种。其实对每个画家来讲,革新是他最基本的任务,传承和革新。不管是继承性的革新,或者是叛逆性的革新,都相对传统而言。你离开了传统何为革新呢,其实每个画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革新,就是在创造。你现在就是在革新,在创造的道路上面前进。
王飚:昨天有人提出画大海,我最后讲了几句话,到现在为止,我并不是一个海洋画家,始终守在中国画里在画海,海无非是一个媒介跟我对话,我守住中国画山水。如果说苍天给我多活几年的话,我一定遵循各位老师的指教。
董小明: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尺。
王飚:谢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希望有一天画得更好一些。
谢海:刚才各位老师说海风画派,海疆画派时忽略了一点,董小明老师20多年前提倡的都市水墨。都市水墨提出之后,让艺术家回到自身生活,回到都市,回到城市,所以在深圳形成一个非常大的研究,城市山水怎么样进入中国画的选题。而这个课题的提出,每隔两年深圳城市水墨双年展,城市水墨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被各种画家反复描摹和撰写。南京还有一位赵绪成老师,2004年左右呼应了董小明老师的提法,在南京做了都市水墨,南北呼应。在上海,2002年那一年双年展学术主题就叫“都市营造”。其实研究了这么多年之后,我们发现越是和生活相近的,往往越容易把它忽视掉。在这样大的文化背景之下,王老师对大海的认识和我们一般采风写生不一样,才会形成今天绘画的作品。对王飚老师作品的看法,包括对自学水平的界定,学术高度的界定,都给我们一个很新的启迪,希望当代很多画家把所有经历放在更多生活上。包括很多地方,像剪纸一样出一个整的墨块,在中国传统绘画里都是不被允许的,至少以前没有见过,一下就改变我们的视觉经验。发现传统中国画审美,这种线性的考量到这里中断了,必须要重新整理一份审美标准体系,才能读到作品背后的含义。
我想他们三位的努力真正给当下中国画坛一种非常高屋建瓴的启迪,对他们的作品,当下对老一辈艺术家的研究,给我们理论家也提供了一个非常辽阔的课题。甚至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选课题时对当下关注是忽略的,相当于很多画家写生一样是走马灯似的。我们对当下艺术家,特别是个案的研究,我想太表层,是不是能通过王飚老师个案的研究做一个深挖,对以后画家个案研究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美术创作需要高峰,美术理论也需要高峰,非常感谢今天四位老师给圆桌会,给艺术网、艺术头条朋友们一把读解王飚老师的钥匙,非常感谢他们!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山水画,海风画派,王飚,画海,谢海,,革新,海风,舟山,画派山水画 海风画派 王飚 画海 谢海 革新 海风 舟山 画派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