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3日,在西溪湿地ART33艺术空间,一位雕塑艺术家,五位音乐演奏家,以音乐的形式再度演绎凝结在雕塑作品中的气韵精华——《和乐 · 雅集》在此举办,在雕塑家林岗的简短开场之后,由笛子演奏家郑济民主持全场,串联起这次雕塑与音乐的“和乐”对话。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心中的“琴”,用生命弹拨演绎。
五位音乐演奏家(郑济民、钱晓红、王涛、刘欣欣、夏翔)与雕塑家林岗合影
而这把“琴”需要被外界所聆听,最直观的媒介可能还是音乐。这又涉及到另一重的解码与编码,在音乐之中弹奏出的不仅仅是凝聚于林岗无声之琴中的弦外之音,更有音乐家对于雕塑作品的理解与认知。在音乐与雕塑之间,我们听到的是两者之间的共同奏鸣。
郑济民 宣布开幕
《良宵》三重奏(郑济民、钱晓红、王涛)
笛子演奏家郑济民、琵琶演奏家王涛和小提琴演奏家钱晓红三位老师以《良宵》开启整场音乐盛宴。中西和乐,满场游走。
《巴赫》,中提琴(刘欣欣)
以一曲《良宵》敬此良辰美景。中提琴演奏家刘欣欣,承上《良宵》结尾的低音,由低入高,将一曲《巴赫》带到雅集现场。
《流水》,古琴(夏翔)
一束光从古建筑的天井泻下,打在琴弦上,悠扬的旋律游走在雕梁画栋与山水雕塑之间。只有身后的那把“琴”依旧静伫、旋转。西方古典之后,中国古典的代表——古琴,继而。一曲《流水》时而清利,如絮语;时而绵长,似诉情。终于,如絮如诉化而为一,彼此缠绵调和归乎于万籁俱寂。情感似水,湍急汹涌终于在开阔平野处趋于宁静悠远。
《关山月》,琴(夏翔)、箫(郑济民)
“对影成三人”,而今晚,明月双举——《关山月》,画出另一轮边关之月。郑济民与夏翔共同演绎,诉说历史深远处的一缕愁思。
《魔鬼的颤音》,小提琴(钱晓红)
当文字无法力透纸背的时候,音乐却唤醒了古今两代人对于情的感触。小提琴演奏家钱晓红以《魔鬼的颤音》震撼全场。不同之前的演奏,小提琴将变化多端的技巧与一种奇思妙想带到观众面前。美的形式是多样的,这一曲云波诡谲的旋律跳跃、折转,表现出另类的美感。
《渔舟唱晚》,小提琴(钱晓红)、箫(郑济民)
郑济民老师与钱晓红老师合奏《渔舟唱晚》。小提琴负责主旋律,拉开整首曲子,郑老师指尖起落间,点染情绪与氛围。彼此如藤蔓的两枝,紧密缠绕,又如月下双碟,彼此依伴。你来我往之间,不觉夜已晚。
《送我一枝玫瑰花》,琵琶(王涛)
王涛老师以林岗老师的雕塑为灵感,联想到新疆乐器冬不拉,一曲《送我一枝玫瑰花》便呈现在雅集现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送我玫瑰声悠远扬。琵琶声断,点点切切。琵琶点拨渐入,如海上明月初升,一江春水不甚涟漪。
《春江花月夜》,琵琶(王涛)、箫(郑济民)
琵琶声的拨弄之下,终于将月夜的静谧打破,一曲《春江花月夜》将张若虚的对月感怀带临当下。音乐的千变万化即如生活的多姿多彩,夜夜良宵,方不负年华。
《紫竹调》,合奏(郑济民、钱晓红、王涛)
最后一曲江南民调《紫竹调》压轴。所有演奏嘉宾纷纷上场和鸣。欢快而熟悉的小曲在众多演奏家的齐齐演绎之下,呈现出别开生面的效果。
“和”是一种国民理念,欢泰和悦是共同的追求。在“和乐·雅集”现场,演奏家、雕塑家,以及所有观众共同完成了一次对于“和”的演绎。
现场照片
现场即兴表演
杭州市雕塑院院长 林岗,现场即兴表演画作
杭州市雕塑院院长 林岗,现场即兴表演画作
《和乐·雅集》
雕塑家:林岗
演奏家:郑济民(笛箫篪)、王涛(琵琶)、钱晓红(小提琴)、刘欣欣(中提琴)、夏翔(古琴)
关键字: 内容标签:,琵琶,小提琴,良宵,一曲琵琶 小提琴 良宵 一曲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