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展览 5月,北京。为纪念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其杰作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建成30周年,【《贝氏实本》—1998年高波受托为贝聿铭完成的一本书】专题展览正在展出。 本次展览聚焦艺术家高波拍摄贝氏建筑的摄影作品及纪念画册《贝氏实本》(I.M.PEI Essences)。展览旨在讨论高波与贝聿铭跨界合作的碰撞与契合方式,展示高波“裸思主义”风格早期样貌和特征。经保利拍卖私人藏家收藏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 高波是首次提出“裸思主义”(Laostism)美学与艺术哲学概念的艺术家,他的美学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影响力。此次展品囊括其设计制作的《贝氏实本》手工线装善本、建筑摄影拍摄素材、图书设计手稿等。《贝氏实本》在卢浮宫举办的“贝聿铭80寿辰暨正式退出职业建筑师“纪念活动上限量赠予来宾,并获1998“世界最美的书—德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奖”和1999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 不言而喻的东方共情
1997年,东京。 和多利当代美术馆正在展出“中国现代艺术’97’”。一位绅士被高波的作品深深吸引(《双重性之一》和《素描肖像》系列),作品中的东方情怀瞬间击中了他。不久之后,他通过很多渠道找到那位让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国艺术家高波,并邀请为他拍摄告别建筑生涯的画册,并将在卢浮宫举行的80寿诞上作为回馈全球重要宾客的重要纪念礼物。而就这与高波“作品”的一面之缘造就了他们不久之后的,对于高波来说影响他一生的一次创作。 这个人,就是“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 1997年,是高波搬到法国的第7年。此时的贝聿铭已经是在美国四世同堂的老人。两人都已旅居海外多年,但创作仍抱有充沛的东方色彩。高波深受老子的道家观念影响,崇尚混沌和迷失。贝聿铭在“苏式园林”中成长起来,建筑中始终透露着东方的严谨和含蓄。这次合作有着不言而喻的东方共情和一脉相承的和谐统一。 高波回忆,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纽约一家传承4代的中餐厅。旅美超过半世纪的时间里,这家餐厅是贝氏关于故乡的精神寄托。这次会面是一种含蓄深沉的“东方式”授命。贝氏选择通过一双来自故乡的眼睛重新审视他的“建筑人生”。 搭建“影像”的摄影“建筑师”
“表达什么?”“怎么表达?”“怎样做一个有意义的纪念?”一系列的问题摆在高波面前。贝聿铭的建筑有太多标志性的摄影,作为贝聿铭告别建筑生涯的闭关画册,如何设置创作思路是个巨大难题。
贝氏的职业生涯通过建筑“搭建”艺术品,高波想到以”建筑师“的方式进行一次艺术实验——即以“搭建”的方式摄影,通过艺术影像与建筑作品进行呼应和对照。高波热爱艺术实验和冒险。他说,“每一次(创作方式的转变)也都是一次冒险,对我来说每一次的结束也都是新的开始。” 他找到在”记录式”摄影之外的主动性:通过纯粹的创作直觉将瞬时和感性在镜头前叠加,对贝式的解构哲学进行“再解构”。高波的拍摄是对贝聿铭建筑的再创作。 高波和贝聿铭的跨时空对话
15天,6个国家。拍摄难度可想而知。在波士顿停留的仅2小时内,高波要完成肯尼迪纪念馆与汉考克大厦两处代表作的拍摄。最终,他完成了对贝氏近50年建筑生涯的回望和记录。《贝氏实本》以摄影作品和贝氏金句的互相对照,呈现了两人从艺术和建筑角度对故土情结、东方美学、视觉构景和信仰意念的态度和观念,形成了一场精彩的纸面对谈。
1.纽约庭院里的石与藤 I believe in the continuity of tradition, for it is by no means a relic of the past, but a living force that animates and informs the present.我坚信传统的延续性。它绝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一种生命力,激励和引领着现在。
高波拍摄了贝氏纽约庭院中太湖石的诸多局部特写,他们对贝氏意义非凡。太湖石承载着贝聿铭对养石人*的崇敬:工人将太湖石凿洞放入水中,几十年甚至几代人后才搬走布园。贝聿铭汲取了“养石人”的精神,“用时光打磨佳品”成为贝氏建筑创作的毕生追求。*注:“养石人”石匠挑选好石材,慢慢雕琢,此端切切,彼处凿凿:石匠手上的功夫最为重要,雕琢好的石头被放进湖水中——交还给自然去琢磨——水波起伏荡漾磨平了棱角,二十年后才出水见人,父辈播种,这便是中国传统家庭的精髓。
镜头还大量聚焦庭院里的藤蔓。黑白图像中的藤是水墨的“根”,能瞬间回溯到温婉的江南---贝氏的故土。藤蔓之于建筑是血之于骨,是异乡人之于故乡的水土。在他的书架上,高波摄下放置于一处的两本“苏州园林”和“包豪斯”,这是贝氏精神庭院的映射,他对故土的深情和对建筑之真挚紧紧相依,转化为一种生命力,滋养着他的建筑人生。
2.卢浮宫里的苏氏园林The triangle has the simplest, strongest structural geometry; it is not collapsible and is a lasting element in life. I believe in the simplest, most fundamental and enduring value which is the humility of being.三角是最简单稳固的几何结构;它不易折断且持久稳定。我崇尚最简朴、最基本、最持久的价值,那是恒定的谦卑。
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内部,高波拍摄下了悬倒的巨型金字塔与正立尖塔形成的沙漏形制。高波讲到,这形态是凝结在时间里的个体和社会的历史,也是卢浮宫呈现的人文价值。对立尖塔和两扇方窗形成对称的单色画面,透着朴素严谨的理性美,构成一幅东方抽象水墨。
高波的拍摄常常将贝氏建筑与雕塑、植物、环境共置于一个画面。这是他刻意的东方式创作,一种苏氏造园的表达。园林与自然及装置的互动性,彼此独立,又统一于一套组织,相得益彰。贝氏曾说过,“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六百年了,我感受到我的根在苏州,它对我影响很大。”贝聿铭追求东方审美,也游弋在这份典雅之中。高波的画面释放了贝氏含蓄的故土怀想。
3.百米高空的结构至美There is so much to be accomplished by staying very close to purity…pure in the structural sense...which in turn will also be pure aesthetically...要做到非常接近纯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结构感的纯粹反之也会是美学的纯粹......
左:高波,《中国香港中银大厦三联》,1997,黑白摄影,80x64cm 右:高波,《中国香港中银大厦独幅》,1997,黑白摄影,150x110cm
在讲述贝氏建筑美学之外,高波着力将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强调出来。他在中银大厦42层吊着保险绳探身俯拍大厦和道路的几何截面。建筑与道路的搭档是方与圆,刚与柔的和谐统一,是一种隐秘的“中式”平衡。俯拍视角展示出贝氏建筑的严谨设计及审美禅意的高度融合。 4.勒·柯布西耶的理想之窗 I believe 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art form mirroring life. … I want to be remembered as an architect of my time.我认为建筑是反映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我希望作为一个建筑师被人们记住。
关键字: 内容标签:,,摄影,创作,黑白摄影 创作 黑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