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2019年5月30日下午,天府兴隆艺术项目“鹿溪河畔”第三回:实践共同体在成都天府新区兴隆街道何家寺如期开幕。
本次展览由天府新区兴隆街道文化站主办,东山艺术实验田、青年驿站承办,A-ART实验站、天祐童艺术社、猫头鹰艺文协办。参展艺术家包括曹亮、黄泳全、田不野、王籽籽、刘利斌、付黎明、熊欧雨、钟璐、李毓明,这九位艺术家通过绘画、影像、装置、行为,摄影等多中媒介,阐释和表达对乡村环境的美好憧憬和期待。现场嘉宾合影
鹿溪河作为农耕时代东山片区的母亲河,承载着灌溉、饮用等重要角色。天府新区核心区兴隆湖周边的鹿溪支流已拓宽规范为国家级标准河道,其流经兴隆街道徐家坝天明村部分已建成标准化湿地公园——“智谷·绿道”,在绿道和规范河道之间目前尚存一段老鹿溪河道。
“鹿溪河畔”实验性艺术项目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在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乡村建设、当代艺术在地实践与公众社会的有机整体中,艺术家以鹿溪的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结合空间想象、个人经验探寻更具生命力的艺术生成方式。
项目由田不野和刘利斌两位艺术家发起,已于2018年开展过“刘利斌:日落而息”和“九户村落”两回。
“在鹿溪河两岸由于城市化的影响,原来生活于此地的人纷纷搬迁,大多已经从原来的农民自建房搬进了城市新建的楼房。同时遗留下大量的半拆迁现场和破落的老房子,目前这里的环境只有慢慢等待重新被规划的命运。当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决定在艺术的范畴内围绕着鹿溪河周围的环境与空间,用艺术的方式来讨论城市化时代我们的生存处境,并在这里开展相关的艺术实践。同时对参与项目的艺术家也保持开放的状态,欢迎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其中。”对于项目发起的初衷,两位如是谈到。
“刘利斌:日落而息”中,艺术家面对乡村的发展变化,用多个搬迁地遗址捡回来的,被前房屋主人遗弃的物品做成作品,并结合空间本身给出回应。
实验项目“鹿溪河畔”第一回:“刘利斌:日落而息”现场
艺术家想表达物与弃物之间的关系。物品,由于用途的消失,变为无用之物,被弃置,被遗忘,被遗弃,被消失。回收并凝视被弃之物。改造、陈列、观看,使已经成为废物的物品重新获取功能。让过往之物借以原来的身体,延续不同以往的生命。借着艺术的介入,艺术与发展进行互动,孕育无限可能。
“九户村落”群展是根据鹿溪河畔已经搬迁的九户人家遗留下的一个荒废建筑群而命名的,展览分为两个不同空间的作品现场,一个是“白盒子”展厅空间,一个是围绕展厅附近的公共空间。
实验项目“鹿溪河畔”第二回:“九户村落”现场
陈伟才、黄泳全、贾琳、刘利斌、李兴起、梅雪莲、木头、田不野、张爱林九位艺术家来到九户村落,进行走访调研与在地作品创作,通过艺术的手段,来重新塑造九户村落。这次艺术家采用“互助式”和“自助式”的工作方式,以在地艺术实践与实验为目的。参展艺术家中有部分长期进行架上作品创作,因此,展览是他们个人对创作媒介与研究方向的一次突破和重塑。对于九户村落来说,展览的开幕并不是艺术家在此处创作的结束,相反却是九户村落迎来另一个新生。
“实践共同体”延续前两回,从多维度阐释与鹿溪河畔相关的内容,与周边的河流和环境产生对话:
王籽籽介绍作品
熊欧雨介绍作品
钟璐作品截图
田不野介绍作品
曹亮作品
付黎明介绍作品
李毓明介绍作品
黄泳全实施现场行为
刘利斌实施作品
王籽籽用摄影的方式,阐述个人在环境中的多种状态;熊欧雨用素描的方式记录周边的村民以此折射出时代的面貌;生活在北京的艺术家钟璐以“河流”为线索,将北京潮白河的水和成都鹿溪河的水互调;田不野的一件作品是将周边拾到的废弃瓷砖以画框的形式赋予仪式感,另外一件艺术家将捡来的穿衣镜重新进行粉刷,借周边人写信的形式进行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沟通对话;曹亮没有采用惯用的绘画语言,选择用装置的形式,表达环境保护的意识;摄影艺术家付黎明用降解塑料袋,邀请观众互动,将它们分散在树林中,以此达到一种循环与回归;居住在重庆的艺术家李毓明将10米长的广告布延伸到河流中,将自己在拆迁现场所寻找的元素加入画面当中与环境产生对话;黄泳全在现场实施了行为作品,用黑布包裹身体并最终将其焚烧;刘利斌在展厅中恶搞烟雾弹。
现场引来村民交流
活动的举办也引来了周围村民的关注,并与艺术家展开交流。“这里或许很快就消失了,我们也是想以艺术的方式介入现场,试图通过最鲜活的艺术形式激发艺术家和乡村进行互动的一种实践。“项目发起人田不野如是谈到。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天府新区何家寺,实践共同体,实验艺术项目,鹿溪河畔,,现场,兴隆,村落,河畔天府新区何家寺 实践共同体 实验艺术项目 鹿溪河畔 现场 兴隆 村落 河畔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