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3日下午,刘亚洲个人项目“拾-荒”在指纹画廊揭幕,展出的六件装置及雕塑作品,呈现了艺术家立足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工作方法,探究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参照与关系。
展览“拾-荒”中的一部分作品是从现实生活中收集而来,另一部分则是在一些具体的现实参照中创作而出。这些作品不仅作为展览的基本构成,同时又试图并置两种“位置”,即在艺术的位置上反观生活,与在生活的位置上思考艺术。
展览海报
谈到展览的主题设定,艺术家刘亚洲解释道:“从字面意思理解,其实就是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的物品,那起这个名字也是表达我的创作观念——从日常生活中拾取创作灵感。使用的材料都是现成品,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有的东西,我将它们重新配置在一起,或者还原他们本身的配置,形成一种新的关系,这是我这次展览的想法。”
刘亚洲,窗,方钢、铁网、玻璃
217x225x15cm,2019
“拾-荒”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现实中找寻。在展览中,它暗指了艺术家的创作立足于日常生活中经验的工作方法。“荒”字在社会生活中的概念,不仅代表着废弃和边缘,也代表着日常生活里的某些荒诞性与不确定性。而“拾”作为一个动作,表示着艺术家对“被发现之物”的一种重新配置。“拾·荒”二字 并置在一起,是为了指明艺术家在“拾捡”和“重新配置”所使用日常之物的过程中,展示出其创作的概念和对艺术的表达。
刘亚洲,窗2号,方钢、铁网、玻璃
217x225x15cm,2019
刘亚洲,小树,瓷砖,50x60cm,2019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虽然已经被用烂了,但是艺术是怎么来的,来源于生活的哪里,这些是我想要去追问的”,刘亚洲补充道。
在展厅的一入口,就能看到一个非常普通却又有点特别的楼梯,拾级而上是二楼展厅。对于这件看似艺术又不似艺术的作品,艺术家刘亚洲笑道,“这其实不是我做的”。
刘亚洲,遗迹1-10号,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19
“这些东西大概有10件作品,是我在生活中收集过来的,其实我也不知道都是谁做的。但我觉得这些都是根据他们的各种需要而罗列起来的,比如有的像是坐凳,有的像是路标。人们对材料和空间先是有了一种主观的利用,所以我就把人们做的这些东西搬了过来,呈现在展厅这个位置,也是希望人们在经过的时候,有一种参与感。这种观众经过的感受,其实和我最初跟这些物件邂逅的体验,是一样的。”
刘亚洲,半圆,现成品管道,尺寸可变,2019
现场还有一件作品的特殊平衡感很有意思:各种圆柱形材料(生活现成品)之间没有使用任何粘连,单纯利用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和各自的重力,形成了一个半圆环的形状,并保持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只要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那整个东西就都会垮掉了。”刘亚洲说道。
刘亚洲,惯性,单频录像,彩色有声
3’14’',2017
刘亚洲,电表+灯泡的配置
电表、灯泡、电线、空气阀,2019
“‘拾’,本身具有了重新发现的含义;‘荒’又有点诗意,像洪荒、荒芜,它没有具体指代某一种东西,但又在描述一种很具体的不确定性,一种进行中的状态。我觉得生活本身就有这层含义。”刘亚洲说道。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5月5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刘亚洲,,作品,创作,配置,东西刘亚洲 作品 创作 配置 东西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