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汤辉工作室
不久前,人民日报的一篇关于《看不懂才叫“艺术”吗?》的报道,引发哗然一片,报道中直指“一些创作者以打破传统为务,实则走上了乱弹琴的‘死胡同’。而艺术资本的躁动与逐利性,更进一步助推了这类“艺术”的泛滥。炒作、宣传甚至作假,成了心照不宣的艺术推广手段……”文章一出,赞同声络绎不绝。那些所谓的艺术家将“看不懂”的艺术作品推至聚光灯下,沉浸在利益带来的快感里。而当公众面对这些“看不懂”的艺术作品,连基本的欣赏都已模糊不清,就更不要提思考与参与,共鸣与讨论了,艺术如今已经如此“不堪”了么?
喧嚣浮尘中的一股清流
在技术高速迭代, 视觉效果使人眼花缭乱的年代,一场由汤辉联合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发起的“用心看世界”的呼吁,如一股清流出现在公众视野。该艺术活动试图让人们疲惫的“双眼”,得以短暂休息,⽤心“观”达人性,实现人⽣达观。这看似很不“当代”的创作形式,显然与主流艺术观念追求曲高和寡相反。为此,汤辉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对更大的受众去起作用,而不是只对资本家或者少数人,这样才能影响社会。”
图片来源于汤辉工作室
一位只关注人、人性、觉悟、思考与生命的艺术家
面对外界对于艺术圈或艺术家的不同声音,汤辉似乎并不关心,光头的他似乎更像一个脱离世俗的修行者,这种状态与他工作室里满墙的“明星”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谈话间,你几乎听不到他谈论明星,艺术甚至是手里的相机。因为在别人眼里炫耀夺目的事物,在他看来只是一个他与世界对话的介质,或者方式。“世界好大走不完看不尽,世界也好小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更大的世界,我在寻找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汤辉如是说。
图片来源于汤辉工作室
人、人性、生命、觉悟与思考逐渐成为汤辉艺术观点中的“硬核”思想。而参与、共鸣与思考则成为了汤辉与公众之间的某种“契约”。
只有“作者已死”,人人才是艺术家
汤辉认为艺术不会“死”而作者“已死”的这一观点,让人想到了德国艺术家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思想。也许比起所谓的艺术或者艺术家,汤辉更在乎的是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到作品中,从而引发更多的共鸣与思考。
谈话至此,笔者不仅闭上双眼,耳边响起了汤辉对于此次“内观”的一段引言:人,闭上眼睛会有很多种原因,睡眠、放松、回味、打坐、思考……当然还有不屑、无视、痛楚、死亡……面对世间嘈杂的一切,闭眼,是否可以打开另一个自己呢……
图片来源于汤辉工作室
活动、展览,更是一个“打开”自己的平台
汤辉的《观》线上系列艺术展,并非在单纯的完成一件作品,或是一项活动,而是在为公众搭建一个可以展现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打开自我”,引发思考的平台。而这个“平台”蕴含了“作者已死”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观。“作者只存在于创作前期和创作中,当创作完成,作品出现的公众视野的那一刻,‘作者就死了’。所以当面对作品,我和你们一样都是观众,我跟你们一起思考呢……”汤辉笑着说。
《观》线上系列艺术展,预计展出6期,将以每两周一期的频率发布,并最终举办落地艺术展(时间、地点待定)。欢迎公众积极参与,加入后续展览,具体参与方式详见艺术家官方微博@汤辉摄影师 。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摄影,线上艺术展,,思考,工作室,图片,公众当代艺术 摄影 线上艺术展 思考 工作室 图片 公众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